Page 71 - 黄冈年鉴2022
P. 71

特 载


             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培育提升                   足、风尚好、韵味浓的幸福乐园!                   业。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
             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壮大                      (五)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                 建,争取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试
             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组建                   色发展之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                   点,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农民深度                   文明思想,坚持山水人城和谐相融,                  供应链,引导绿色消费、绿色出行。
             参与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                   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业
                 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上精细着                 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固碳增效。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
             力。坚持为农业、为农村、为农民而                      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实施长                发展质量,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
             建,统筹县城、乡镇、村庄规划建设,                 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                   筑。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
             加快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                  巩固铁腕治江成果,抓好长江十年                   碳汇增量,打造全省碳汇基地。积
             划,推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建成一                  禁渔,持续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                   极发展绿色金融,加快推进排污权、
             批乡村建设示范县、示范镇、示范                   域生态功能,积极创建长江文化主                   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
             村、美丽庭院。实施农村道路通畅、                  题公园。打造河湖长制升级版,加                   易。建设百万千瓦新能源基地、鄂
             供水保障、数字乡村、清洁能源“四                  强白莲河水库、龙感湖、遗爱湖、赤                  东天然气储气基地,推进罗田平坦
             大工程”,统筹厕所革命、生活污水                  东湖等重点水域水环境整治,实施                   原、黄梅紫云山、蕲春花园、上进山
             治理、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整                   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                   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加快构建以
             治,加强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                   设水美乡村。全面推行林长制,加                   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
             名村名镇保护,繁荣发展乡村优秀                   强天然林、生态公益林保护,实施退                  设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
             文化,打造一批网红打卡地。深化                   耕还林、长江防护林、战略储备林等                      同志们,生态是黄冈的宝贵资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                   重大工程,全域创建森林城市。深                   源和财富。我们要坚持红色老区、
             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整改                   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黄冈,率先绿色
             机制,统筹推进农业综合改革,全面                  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                   崛起,以生态之美催生发展之变!
             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鼓励                   持续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基本                       (六)坚定不移走人民至上、共
             支持村(社区)探索多种集体经济发                  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镇黑                   同富裕之路。始终牢记让人民生活
             展形式,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                   臭水体,基本建成城乡生活垃圾分                   幸福是“国之大者”,切实解决人民
             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大力培养                   类处理系统,基本实现城市污水“零                  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高质量发展
             科技人才、生产经营人才、实用人                   直排”。                              中促进共同富裕,让发展成果更多
             才、管理人才。创新乡村治理,提高                      实现金山银山“价值”。高质量                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乡村善治水平。                           建设白莲河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示                       推动居民收入实现新突破。强
                 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上持续用                 范区,打造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化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
             力。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                  机制试点。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量。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促进高
             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示范市创建,支持英山、蕲春创建国                  校毕业生、技术工人、退役军人、进
             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持                  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打造龙感                   城农民工等提高就业创业能力,鼓
             续抓好产业就业帮扶、易地扶贫搬                   湖循环经济样板田,建设麻城中部                   励勤劳创新致富,推动更多低收入
             迁后续扶持,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                   石材循环经济产业园、武穴田镇“两                  群体迈入中等收入行列。落实“调
             续管理,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                   型”社会建设循环经济试验区、黄梅                  高”“扩中”“提低”政策,逐步缩小城
             贫的底线。坚持“五级书记”抓巩固                  循环经济产业园。促进气候资源开                   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千方
             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压                   发利用,开展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创                   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发挥第三
             实“一线指挥部”和“一线总指挥”责                 建。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次分配作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发
             任。统筹推进区域协作和定点帮                    加快医药化工等产业绿色化改造,                   展慈善等公益事业。
             扶,深化拓展消费帮扶,实施“万企                  实施矿山绿色转型三年行动计划,                       推动公共服务满足新期待。坚
             兴万村”行动,抓好省级重点帮扶县                  推进磷石膏综合利用,积极发展生                   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基础性、
             帮扶工作,发挥市级片区示范作用,                  态农业、生态水利、生态旅游、生态                  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加大
             确保脱贫不返贫、振兴不掉队。                    康养等新业态新经济。                        教育投入,扩大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
                 同志们,老区要振兴,重点在乡                    增进绿色低碳“福祉”。制定落                学位供给,推动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
             村。我们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                    实碳达峰行动方案,强化能耗总量                   贯制办学,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办好
             神,跑好乡村振兴“接力赛”,把老区                 和强度“双控”,坚决遏制“两高”项                 黄冈中学,建设教育强市。增强职业
             乡村建设成为产业旺、环境美、活力                  目盲目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                   教育适应性,支持黄冈职业技术学
                                                                                                          - 7  -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