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冈史志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政参阅

历史性的重大跨越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8-09-25 00:00:00浏览量: 【字体:

历史性的重大跨越

——黄冈改革开放四十年主要成就、历程与经验

市委党史办公室  市统计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共和国从此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回首改革开放40年,老区黄冈与全国全省一样,共同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创业历程,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并迎着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四十年来,黄冈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40年,是黄冈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开拓不断前进的40年,是黄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40年,是黄冈人民生活由极端贫困向全面小康逐步迈进的40年。总结40年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概括为九个方面:        

1、经济体制大突破。改革开放最根本的变化是突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通过40年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农村建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企业生产实现了自主经营,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建立。过去的统购统销、凭票供应的体制已经消失,卖方市场全面转向买方市场,绝大部分产品的价格都已放开,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配置全面步入市场化。全市已建立了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间接调控为辅的宏微观调控体系。市场供需实现由需求侧向供给侧转变,传统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被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

2、综合实力大提升。40年的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21.83亿元,是1978年的133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9.87%;人均GDP由1978年的244元提高到2017年的30356元,年均增长13.2%。财政总收入由1978年的1.06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03.43亿元,总量居全省第4,年均增长14.4%;固定资产投资由1978年的0.78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172.16亿元,总量居全省第5,年均增长2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4.78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083.16亿元,总量居全省第5,年均增长14.8%。

3、经济结构大调整。1978年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为60.43:19.43:20.14,到2017年调整为21.71:38.94:39.35,标志着我市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经济强市迈出了坚实步伐。农业在调整中得到巩固加强,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在全省位居前列。各地以优势农产品为主导,初步形成了一县市一特色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全市特色经营基地达600万亩以上,特色专业村发展到3000多个,占总村数的47%;特色专业乡镇95个,占乡镇总数的48%。工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已经形成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建筑建材、机械电子等五大支柱产业。第三产业由传统化、单一化走向多样化、社会化。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综合、专业、批发、零售市场相配套,沿江、沿线、沿边市场相协调的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的市场格局已逐步形成,全市商业网点发展到18.4万个。旅游业红红火火,全市4A景区达到17家,红色旅游、绿色旅游、禅宗游、文化艺术游竞相发展,2017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000.87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200.74亿元。

4、工业发展大提速。黄冈是个传统农业大市,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改革开放初期,黄冈现代工业基本上是一张白纸,工业规模小、存量少、总量小,1978年的工业增加值仅有2.78亿元。到2017年,工业增加值达到567.79亿元,居全省第9,年均增长14.6%。40年来,全市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496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13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2%,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城市。全市1个国家级高新区,13个省级工业园区,聚集企业超过3600家,产值1341.5亿元,园区成为工业企业聚集的主阵地。黄冈高新区获批国家级高新产业区。国内目前最大的LNG工厂昆仑能源和黄冈历史上最大的工业单体项目晨鸣林桨纤一体化已建成投产,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首个重点项目长江循环经济示范园落户黄冈,全市有7个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过百家,工业后劲十分强劲。

5、对外开放大推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经济逐步从封闭到开放、从内向到外向,在利用外资、自营出口、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等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外贸出口从无到有,到2017年达到80606.8万美元,总量全省排名第9,增幅全省第8。在对外开放的举措上,历届黄冈地、市委一刻也没有放松。1984年9月,黄冈地委提出开发沿江十三镇,将沿长江的团风、堵城、巴河、兰溪、散花、茅山、管窑、蕲州、田镇、武穴、龙坪、刘佐等十三个城镇,作为搞活经济、对外开放的重点。1988年3月,湖北省委、省政府批准黄冈建立五小特区的工作思路,将黄州、散花、蕲州、小池、武穴作为改革开放开发的试验区。2008年,黄冈实施“五大突破”为抓手,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2009年,黄冈抢抓省委省政府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机遇,以“沿江突破”为抓手,全力推进区域对外开放开发。2013年,黄冈市委、市政府紧抓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大好机遇,作出加快建设小池、田镇、蕲州、散花“临江四城”的决定,培育开放多元的城镇发展样本。与黄石、九江跨江合作,与信阳、安庆、六安等环大别山一体化合作有力推进。

6、城乡面貌大变样。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建制乡镇由15个发展到126个,麻城、武穴先后撤县设市。1995年国务院批准黄冈撤地建市,这不仅是行政体制的变化,同时也标志着我市的经济规模和实力达到了中等城市标准,形成了一个中等城市为中心、两个县级市为两翼、126个乡镇为基础的城镇网络。市区在黄州镇的基础上迅速发展壮大,建成区面积由6.56平方公里扩大到54平方公里,人口由6.24万上升到40万。黄冈新型中等城市形象已初步确立。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京九铁路贯穿全市,京九联络线、合九线、沪汉蓉快速铁路贯通市内;建成和实施了柳界公路、黄黄高速公路、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鄂黄长江大桥、黄冈长江大桥、武冈城际铁路、江北一级公路、大广高速湖北段、武麻高速、武英高速等一批交通大项目,建成了罗田天堂抽水蓄能电站、浠水22万伏输变电站、大别山火电厂等重大能源设施。建成5.03平方公里开放式遗爱湖公园,可与杭州西湖媲美。大力推进城乡绿色发展,智慧城市、管廊城市、海绵城市、数字城市建设顺利推进。持续开展“四城联创”,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获得省级文明城市称号。广大农村面貌大为改观,一批特色秀美乡村先后建成,乡村全面开通水泥公路,宽带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在农村全面普及。以产业扶贫为主体的“五个一批”帮扶措施精准落地,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今天的黄冈,既拥有青山绿水的生态家园,又具有现代气息的都市风韵,比以前更美了,更亮了,更具有吸引力。

7、社会事业大繁荣。公共财政支出八成以上投向民生领域,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2017年,有21.18万困难群众享受城乡低保,5.16万农村五保对象得到供养,2.34万人接受临时救助,19.6万贫困学生得到资助,11.2万残疾人获得“两项补贴”,棚户区改造28498套(户),城镇新增就业8.5万人、2.7万人实现再就业。建成黄冈老年大学、博物馆、黄梅戏大剧院、职教园、体育中心等民生工程。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所有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评估验收,教育质量实现恢复性增长。深化医改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卫生资源总量翻番,“互联网+计生+妇幼”健康服务模式全面推行。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电影《青春派》等多部影视、文学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多部精品戏曲进京演出。文明创建深入实施,获评省级文明城市。成功创建中华诗词之市、中国书法城、中国东坡美食文化之乡,成功举办市四运会和“挺进大别山”系列体育赛事。创新阳光信访、法务前沿、“1343”维稳机制、网格化管理和立体化防控模式,法治黄冈、平安黄冈建设成效明显。

8、人民生活大改善。改革开放新时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收入增长最快、生活水平提高最显著的时期。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开发,1998年,黄冈提前两年整体解决温饱,被誉为全国扶贫开发的一面旗帜。2007年底,全市绝对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693元以下)减少到32.5万元,低收入人口(人均纯收入693—958元)减少到65.9万人,温饱巩固率达到9 2%以上。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l02元上升到2017年的12116元,城镇职工人平工资由1978年的494元增加到44922元,居民储蓄余额由1978年的0.5亿元增加到2058.84亿元,居民手中还持有相当数额的股票、债券和现金。2007年至2017年,居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在整体上已由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高。

9、党的建设大见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更新了思想观念,为干部制度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被选进领导班子。以邓小平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学习、“三讲”教育取得实效,各级领导班子整体素质有了新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较好发挥。深入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解决了党员干部在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基层党组织“五个基本”建设、流动党员“双联双管”机制建设和农村无职党员“创岗设星”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国创造了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全省树立了“黄冈标杆”。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推进“八简两风”,干部作风进一步好转。

二、四十年来,黄冈发展的历程艰辛曲折

回顾过去的40年,黄冈经历了一个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起步,到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再到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今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辛历程。

1、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1978年12月——1982年)。这一阶段黄冈地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试验,农村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城镇经济体制改革开展了一些试点。特别是全面开展拨乱反正,实现了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的转移,指导思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或半封闭到对外开放、从墨守成规到各方面改革的根本转变。农村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最大限度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l979年和l982年粮食产量分别达到26.7亿公斤和27.95亿公斤,两创历史新高。国企体制改革初步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给企业增加了动力和活力;积极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户利用剩余劳力和资金去发展多种经营。l982年底全地区多工副专业户发展到10.4万户,农业重点户发展到10.7万户,产生了一批产粮上万斤至四五万斤的种粮大户和年产鲜鱼或禽蛋过万斤的养殖大户。l982年农村居民储蓄存款比l978增长了4倍。

2、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阶段(1982年——1992年)。这一阶段,各地从本地实际出发,继续深化农村改革,重点加强城镇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制定了20年经济发展规划和经济发展战略,先后组织开发沿江十三镇及五小经济特区建设,兴办黄州科技经济开发区。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农村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配置趋向合理,农村经济转向多部门的综合经营,各种新的生产关系和经营方式不断出现并逐步形成,实现了全地区农业生产较快发展。1987年农业总产值由1980年的12.9亿元增加到19.2亿元,平均每年递增6%。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88年全地区乡镇企业产值由1978年的3亿元增加到27.4亿元,增长了8倍多。出现了一批年产值过两百万元的村、过千万元的乡镇,乡镇企业成为全区经济的重要支柱。

3、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年——2002年)。这一阶段是黄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是建设经济强市和整体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继续深化各方面的改革,加快发展特色工业、特色农业、特色旅游和特色教育,大力推进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国有企业的改制基本完成,到2002年底,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了94.6%,国有企业退出面为69.9%,职工身份退出的有2.5万人,退出比例达20%。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初步成效,粮棉油占据农业主导地位的状况已基本改变,林牧渔业以及蔬菜的产值由1978年的16.3%上升到2000年的50.1%,农村非农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不足30%上升到2000年的75%。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l998年底全市贫困人口减少到6.5万人,占总人口的0.9%,全市农村从整体上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提前两年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九五”期间,全市城市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近40亿元,黄冈市城区面积由15.6平方公里扩大到32平方公里,5年增加了一倍多,初步形成了以黄冈市为中心,以麻城、武穴两市为重点,以7个县城、50个重点镇和几十个中心村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和城乡一体化格局。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2002年——2012年)。这一阶段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紧紧抓住新的战略机遇期,始终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着力抓环境”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工业兴市、特色富市、开放活市、科教强市、生态立市”的战略,克服了非典、禽流感疫情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从深化农村改革、加大招商引资、建设和谐黄冈、实现小康生活等方面着手,使全市的经济建设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建设了一批工业园区,培植了一批产业集群,有7个产业集群进入全省重点行列,建成全球最大核黄素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窑炉生产基地、中部地区最大的钢构基地。大别山电厂、白莲河抽水蓄能电站、祥云化工、工业炉料、李时珍医药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华新、伊利、华海、鸿路、中粮、雨润、亚东等一大批知名企业落户黄冈,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创办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培育了一批龙头加工企业,建成了全省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个数居全国地级市之首。启动了城东新区建设,实施了道路刷黑、遗爱湖景区、供排水管网等重点工程建设,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

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2012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黄冈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阔步前行。到2017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496家,规上企业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全面实施大别山金融工程,建立首家市州整体推进的金融创新平台,411家企业挂牌上市。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黄冈大道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发挥综合效益,公路总里程达到3.0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00公里,公路密度名列全省前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提升。成功创建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党管武装工作成效显著,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黄冈舰”光荣入列,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各项工作有效扎实开展,全国高校实践育人暨创新创业现场会、中国光彩事业老区行现场会、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现场会、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在黄冈召开。全市广大人民群众深感发展的变化,分享到发展成果,全面小康离我们越来越近。

三、四十年来,黄冈的发展深刻启示未来    

改革开放40年来,黄冈走过了一条艰辛曲折而又波澜壮阔的发展之路。回首黄冈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感到有许多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

1、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生产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要把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优先和核心。黄冈改革40年来,历届党委、政府始终牢记发展是硬道理,始终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突破性地发展新型工业,大力繁荣第三产业,持续推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实践证明,只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事业就进步、就发展,否则就倒退、就落后。黄冈是一个欠发达地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坚持一切工作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绝不能丝毫松懈和偏离这个中心。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发展步伐,赶上先进发达地区发展水平。

2、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总方针。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源泉。过去40年的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今后的加快发展也必须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在未来的征程中,我们一定要始终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努力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的思想高度上形成改革开放的共识,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要在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发展体制上来一个深刻转变,特别要努力转变制约发展方式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各项工作、各个环节,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前,我们要切实抓好大别山实验区建设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发扬敢闯敢试的革命精神,奋力推进各项改革。特别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切实抓好农村新一轮改革,从而加快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建设步伐。

3、必须始终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寻求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黄冈经济发展和提速的过程就是不断探索适合于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的过程。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委、市政府从黄冈实际出发提出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着力抓环境”的工作思路,制订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工作措施,全市出现了上下一心开展招商引资、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良好局面。近十年来,黄冈在省委“一元多层次”和“一主两副多极”发展战略指导下,抢抓深化改革新机遇,全面落实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紧扣“双强双兴”发展重点,扎实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服务企业和精准扶贫工作,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践证明,立足自身实际,创新发展思路,是实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新形势下必须坚持的一条基本经验。  

4、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黄冈改革开放的40年,就是逐步实现以人为本的40年,逐步实行尊重民意、集中民智、依靠民力、创造民富的40年。40年来,各级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注重凝聚全党共识,发动全民参与,动员全民创业,使广大人民群众逐步成为改革的主人、发展的主体,这是改革开放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坚持不断改善民生,造福人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此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是40年改革开放成功的关键。

5、必须始终坚持加强党的建设。在推进改革开放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党组织始终居于核心领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黄冈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提高领导干部驾驭能力、拒腐防变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狠抓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和各群团组织的职能作用,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形成集中统一、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共图黄冈振兴大业。特别是近十年来,市委总揽全局,立足实际,提出突出发展重点,加强分类指导,促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取得了黄冈历史上全所未有的新业绩。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我们的党组织才更加坚强有力,才能进一步推动黄冈改革开放大业健康前行。


作者:
Copyright © 2019 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
主办: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 地址:黄冈市黄州区七一路10号
ICP备案号:鄂ICP备190170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