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冈史志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志鉴编研 > 方志编研

详实的资料文献 成功的佳志良作 --评《团风县志》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4-11-07 00:00:00浏览量: 【字体:

 史智鹏

   

《团风县志》是新建的团风县首部志书,是团风修志工作者含辛茹苦,奋力笔耕,用心血和汗水培育出的一朵志苑新葩。它的问世,具有开创之功,为团风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团风县志》以152万余字的篇幅,全面、系统、客观记述团风自然概况、建置沿革、历史大事、行政区划、地物名产、历代名人等,重点记录团风建县十二年(1996-2007)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各行各业建设成就,是为详实科学的资料性文库。

自2000年7月正式启动修志工作后,历时十余年。修志人员广泛征集资料,勤奋笔耕,精雕细琢,撰写志稿,按照“众手撰稿,专职总纂,特邀审核,一人总揽”的要求和上级规定的志书编修原则,使之观点正确,体例完备,结构完整,行文规范,资料丰富,特色鲜明,是一部用新观点、新方法、新资料和新体例修成的朴实、严谨、科学的资料性著述,也是一部编排有序的佳志。

    一、较好地贯通团风建县前后的发展脉络

团风县是原黄冈县的主体部分。黄冈县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明洪武初的版图面积为3462平方公里,是当时湖北省第三大县。1990年12月,撤销黄冈县,设立黄州市。1996年,黄州市分设团风县和黄州区。

团风县是大黄冈县和黄州市的直接继承者。黄冈县素有修志传统,自公元1607至1990年,先后编修过8次县志,分别是明万历《黄冈县志》、清康熙《黄冈县志》、清乾隆已卯《黄冈县志》、清乾隆已酉《黄冈县志》、清道光《黄冈县志》、清光绪《黄冈县志》、民国初年《黄冈县志》、1990年版《黄冈县志》。1990年撤销黄冈县,成立黄州市,黄冈县成为历史。1996年,黄州市分设团风县和黄州区后,黄州市的主体部分划分给了团风县。如果团风县仅单纯记述建县后的历史,则1990年版《黄冈县志》后的历史(1985至1990年)和整个黄州市的历史(1990至1996年)则缺载,会造成历史记载断裂,《团风县志》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这个历史责任。

地方志属于资料性著述,它是一地自然、社会历史概貌与现实状况的真实记录。因此,其所记述的事物不但要真实可信,而且要有头有尾,即所谓“纵不断线”。《团风县志》虽然断限为1996年建县至2007年12月,但它对建县前的相关内容作了必要的追索。“大事记”、“建置”、“民俗”、“文化”、“人物”、“附录”等章(节)适当上溯事物的发端。如“大事记”,编纂者采取突破断限、贯通古今的方法,从远古夏朝,一直记述到2007年,看似远远超过了本届志设立的断限,却较好地衔接了团风建县前后的历史脉络,完整地记载了团风境内的历史与现状,显得脉络清晰,首尾连贯,使人们对团风历史有一个全方位的整体认识。这种灵活而不机械的编修态度值得肯定。

    二、完整记载团风建县后的历史与现状

(一)建县“明白账”。1996年,团风县建县,开创了团风历史新篇章。对于这段团风至关重要的历史,编者以浓墨重彩,给予了详实、清晰的记载。它不仅在“建置”中记载了位置面积、行政区划、乡镇场;在“地理”中记载了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在“人口”中记载了人口状况、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在“政党、群团”和“政权、政协”中记载了团风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构成,同时,在“附录”中完整地辑录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撤销黄冈地区设立地级黄冈市的通知》、中共黄州市委、市政府《关于黄州区、团风县财产财务划分工作方案的请示》和《关于黄州区、团风县机构分设人事分配方案的请示》以及中共黄冈地委、黄冈地区行署的批复。这些真实、完整的记载,让人感到“分家”明白、“家底”了然,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明白账。

(二)时代特色突出。团风县成立后的12年,正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团风县志》贯穿了改革开放这条主线,分门别类地记述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发展历程。而它的记述,处处紧扣着“创业”这个主线,通篇读来,处处都是“创业”的艰辛、“创业”的曲折、“创业”的印记、“创业”的脚步、“创业”的成果、“创业”的喜悦,特别是代表性较强的“概述”、“农业”、“水利”、“工业”、“开放 开发”、“交通 邮电”、“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商贸”、“经济综合管理”、“财政 税务 金融”、“教育”、“科学技术”、“文化 电视”、“卫生 体育”、“社会生活”等章节中,着墨尤深,给人印象深刻。如“概述”中记载:“由于历史原因,团风建县之初,财政收入位居全省倒数第三,农民人均纯收入全省倒数第一。全县仅一家税收过50万元的工业企业,无二级公路,有105个村不通公路.......。是典型的财政穷县、工业空白县,防汛重点县、基础设施落后县。”而到了2007年则发生重大变化:“2007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19亿元,财政收入1.57亿元......。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幅度跃居全市前列......。县域经济发展已经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此外,“工业生产和招商引资”、“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民营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阐述了建县12年的创业历程,展现出团风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三)地方特色鲜明。地方志姓“地”,因此,一部志书是否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地方特色,不仅是新编地方志的一项基本要求,而且是衡量其质量优劣的一条重要标准。编纂者在这方面是下了番功夫的。团风之地,自古人杰地灵,名人众多,号称“名人之乡”。志书对团风众多古今名人进行了详细记载,尤其是对明初吏部尚书詹同,清初状元刘子壮,著名诗人杜茶村,民国江西督军方本仁,现代著名的“林氏三兄弟”、哲学家熊十力、经济学家王亚南、思想家殷海光等名流大家的记述,印证了“名人之乡”观点,给人视觉冲击,成为志书鲜明特色。团风建县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钢结构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我国中部钢结构产业基地,乡镇建筑业在团风异军突起,成为城乡经济的“品牌”,志书中对这两方面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龙头经济发展给予重点关注,详细记载钢结构产业的兴办过程和重点企业,记载山河集团等建筑企业兴起壮大和走出去的历史,人们从中可以窥视、领悟团风经济起飞的动力和情况。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使人读后,感到书志中地方特色鲜明,《团风县志》姓“团”。

三、志书体例运用得当,符合行文规范

通读整部《团风县志》,不仅感受到志书资料较翔实准确,内容较深刻,时代特点及地方民族特色鲜明,而且篇目设置合理,结构严谨,行文得体。

(一)志书在篇目设计上把握很好。篇目是志书的总体设计,也可以说是志书的操作图纸。《团风县志》采用章节体,共设26章,加上概述、大事记和附录,形成合乎志体、县情的篇目。篇目中又根据团风的历史与现实特色而有轻有重。当今是改革开放、经济振兴的时代,经济发展内容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志书的重中之中,所以,在全志26章中,涉及到经济发展的章节有8章。为了突出特色经济,设立了纺织、烟草、商市等专记,经济类的篇章加上专记篇目占到了全志篇目的三分之一。团风文化底蕴深厚,所以志书篇目设计中对此进行倾斜,属于文化范畴的内容有“教育”、“科学技术”、“卫生 体育”、“文化 电视”、“社会生活”、“民俗”、“方言”、“文献辑存”、“人物”等9章,占到全志的三分之一还多,且多系升格立篇的。例如“民情风俗”和“方言”,在一般县志中,都是作为“节”的档次归入“社会”卷中的,《团风县志》为突出地方特色,从民俗和乡音的角度看文化积淀之深厚,特把其升格为“章”加以表述。这样一来,无论是在容量上还是反映的面上,都比较宽泛,地方风味自然也就浓重了。

(二)志书在记述和取舍上比较精当合理。记叙是地方志的主要表现手段,也是评价一部志书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尺。《团风县志》恪守详今略古、详主略次、详异略同原则。同时,在材料的取舍和内容的表述上,从本县地情和社会实际出发,也有明显的倾斜。如当代一般志书中对方言比较忽略、着墨不多,记述含糊的情况比较突出,《团风县志》为了解决当代志书这方面不足,专设“方言”章,从团风方言的归属和内部差异、团风方言音系、团风话语音与普通话语音比较,对词汇、语法、谚语、俗语、歇后语等方面也进行详细记述,很有地方特点和深度,真可谓详而不赘。而在“军事”章中,因事涉保密,则只通过“军队建设”、“兵役”、“民兵”、“人民防空与国防动员”等章节进行记载,虽着笔较少,却略却简明,可谓用心良苦。再如“人物”章分传、录、表三种,其中,“人物传”收录自明至当代人物138人,这138人中,属军政人物和革命者的达96人,我们从这些入志人物的身上,看到团风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斗争、追求真理的品德。

(三)志书文体运用得体,符合规范要求。《新编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志书的体裁有七种,即述、记、志、传、录、图、表,《团风县志》坚持这一基本体例,以志为主,述、记、传、录图、表等体裁合理运用,相得益彰。如在志书前面,配置150幅彩图,形象直观地展示团风的经济建设、城乡状况、山川风光、名产名物,虽然彩色像片较多,但经过编者在总体设计上的认真的构思和巧妙的编排,成了志文的重要补充和有机部分,进一步丰富和拓宽了志书内容,增强了可读性。再如书中图表形式多样,设计得比较科学,加之随文刊载少量黑白照片,既凸显志书内容的全面性、时代性、地方特色和专业特色,又增添历史信息、活跃志书版面。

           

                       

作者:
Copyright © 2019 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
主办: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 地址:黄冈市黄州区七一路10号
ICP备案号:鄂ICP备190170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