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幸参加武穴市第二轮修志,为市志编写专班成员之一,承担《武穴市志•农业卷》编写任务。作为一名责任编辑,应履行好职责,与时俱进,创新编纂理念,以资料为载体,完整、准确地记述好农业发展轨迹,彰显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现就《武穴市志•农业卷》的编纂情况谈三点体会。
一、从宏观上把握农村改革进程,记述好农业机制体制变革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经营为集体所有制,农民是集体组织中的普通劳动者,没有决策权和经营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从农村开始,至80年代初,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新事物的产生,在首届新编《广济县志》中虽然有记载,但因受时间所限,只能反映一个侧面。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进入21世纪,改革涉及面广,内容较多,效果显著,因此,本届志书应以改革为主线,全面而系统地记述农业改革、发展状况。
1、科学设置篇目。我们将农业“机构与体制”一目设在农业卷之首,依次是“农业产业化建设”、“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农业机械、农村能源建设”、“乡镇企业”共8个目计36个子目、76个条目。通卷贯穿改革,总揽全局。
2、准确记述事项。如记述农业机构,分清行政管理机构与事业管理机构两种不同性质。行政管理机构是领导指挥机构,而事业管理机构是“以钱养事”的服务机构。在记述农业体制方面,除记述土地承包制不断完善外,应记述农村经营管理及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特别要记述好新产生的专业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副产品加工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体制,以显现农业体制多样化运行。
3、合理采用“专记”。如在改革中,出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是新时代产生的新事物,意义重大。于是我们采用[专记]方法,即“武穴市劳务经济调查”,详细记述在各级党委、政府热情支持引导下,劳力转移、劳务收入、技能培训、维权服务、回乡创业四个方面内容,显现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二、从中观上把握发展方式转变,记述好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是第一产业,也是基础产业。武穴市人多耕地少,人平耕地只有0.7亩、山林0.83亩、可养殖水面0.28亩。如何做大做强农业这块“蛋糕”?1988—2007年,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以改革创新促发展,采取多种措施,作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并取得重大成效,应浓墨重彩记述。
1、记述布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我们在“农业产业化建设”目中,记述产业结构调整内容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壮大油菜、生姜山药、生猪、水产四大支柱产业,20年间调出的成效是油菜产量增长2.6倍,生姜山药增长1.5倍,生猪饲养量增长3.49倍,水产品产量增长6.2倍。
2、记述基地建设,搞规模化经营。如记述2007年,武穴市建成优质水稻生产基地面积51万亩,占水稻种植总面积80%;优质双低油菜面积21万亩,占种植总面积91%;优质棉花面积7.2万亩,占种植总积85%;特种水产品养殖面积4.2万亩,占养殖总积40%;生猪规模养殖小区26个,出栏肥猪饲量45万头,占出栏量总数57%。其中多项被国家和省、部级定为示范区。为此,武穴市被国务院授予“油菜生产大市”、“林业先进县(市)”、“全国科技入户第一名”和省、部级命名“生猪出口大县(市)”等光荣称号。
3、记述“订单”农业,促产供销一条龙。改革前,农民只管产,不管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完善,逐渐形成产供销对接。如粮、棉、油、猪等大宗农产品,百分之八十实行“订单”,即“企业+基地+农户”、“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供销新模式,必须如实地作好记载。
三、从微观上把握科技兴农强农,记述好农业经济效益增长
上世纪七十年代,原广济县委、县政府,注重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试行“油—稻—稻”三熟制种植模式,使耕地复种指数达到250%,农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曾闻名全国。撤县建市后,市委、市政府坚持继承、发展,并不断推广新技术新方法,加大农业科技含量。应记述好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1、记述改革耕作制度,提高经济效益。武穴市在总结“油稻—稻—稻”三熟制经验的基础上,由三熟制改为多熟制,如“麦—棉—菜—豆”套种多熟,使耕地复种指数已提高到260%以上,同时获得新的经济效益。
2、记述改革栽培模式,节资省劳增效。如记述推广优良新品种、水稻免耕直播、水稻旱育抛秧、油菜免耕栽培、一菜两用培植、稻鸭共育、测土配方施肥及机播、机收、机脱等,显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实现节支增效。
3、记述生态农业建设,创造良性循环。如记述武穴市建设生态农业的长远规划和现实状况。全市已建有农业生态科技园4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市级森林公园1个,农业生态农庄1016个。
4、记述惠农减负政策,提高农民收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但中间出现卖粮难和种田负担过重的问题,农民积极性降低,甚至出现部分田地撂荒,这些情况的出现,应如实记述。党中央、国务院慎时度势,制订一系列惠农政策,取消涉农各种税费,不仅减轻农民负担,还对农民实行各种补贴,极大地恢复、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记载的资料看,2007年,武穴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9.7亿元,比建市初的1988年增长7.4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013元,比1988年增长10倍。
5、记述乡镇企业,彰显壮大农村经济。乡镇企业是武穴市一大特色,曾受到省委书记贾志杰、省长蒋祝平的高度赞誉。武穴市乡镇企业占驻农村经济半壁江山。经过改革,2007年实现总产值151亿元,销售收入147.8亿元,利润额10.3亿元,上缴税金3.06亿元。我们将乡镇企业归属于农业卷,是因为它所处位置在农村,资源配置绝大部分源于农村,职工来自农民,是较为恰当的。但乡镇企业的确也包含二、三产业,究竟设在农业卷还是工业卷好?曾有各种不同意见。我们认为只能尊重实际,或者由专家论定。
总上所述,我们通过编纂农业卷感悟到,与以往相比,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已变成新农村,农业正向现代农业迈进,农民已成为新型农民。展望未来,农村面貌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