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修志编鉴论文评选一等奖论文
民间家谱是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和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有宗谱、世牒、谱录、族谱、家乘、家志等多种名称。自周代史官创建修谱制度始,一直为官修。到宋代,修谱由官修演变为私修。明清以后,家谱的修纂已非常广泛,几乎姓姓有谱,族族有谱,家家有谱。这些浩如烟海的民间家谱,与国家正史、地方志同为祖国的文化遗产,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三大支柱。中国社科院研究中心刘宁研究员说:“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国史、地方志、族谱同属珍贵的人文资料。”
20世纪50年代,家谱一度被视作“封建文化”遭禁固。“文化大革命”中更惨遭灭顶之灾,大多被付之一炬。进入80年代,民间修谱又悄然兴起,20世纪末至今已形成热潮。
近年,家谱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愈来愈受到一些知名学者、专家和有识之士的重视。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颁布发的[1984]7号文件评价家谱:“家谱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的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教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1999年3月,来自全国各省市和香港的谱牒学专家在上海召开了“全国谱牒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共同探讨了家谱的开发和利用问题。与会者认为,作为家族历史与事迹记载的家谱,对开展家族史、宗族制度乃至人口史、法律史、社会史等学科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家谱中蕴藏着大量的有价值的史料,对学术领域的拓展和繁荣学术文化都有重要意义,这座宝藏值得进一步开发。
麻城市地方志办公室近年在家谱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方面投入了相当精力,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在此,就家谱的开发和利用问题作以粗浅的交流,以期引起各方共同关注。
一、为编修志书提供佐证
2004年,麻城市地方志办公室在启动二轮修志的同时,广泛收集境内民间族谱。在编纂人口卷“人口流源”部分时,有众多麻城人自称来自江西,但宏观的情况难以把握,且史料缺乏。当年底,族谱的收集工作进展很快,已收集到麻城民间142套族谱,这些族谱涉及境内人口较多的125个姓氏,覆盖总人口的94.8%。通过对这142支家族流源分析,发现从江西迁移到境内的姓氏及宗支有125个,占这批族谱人口来源的88.03%。其中来自江西瓦屑坝的有41支,占总数的28.9%。外籍人口入籍境内的时间在族谱中也大多有记载,以元末到明中为多。上述142支家族的族谱中,133支注明了迁到麻城的时间,分别是:唐代2支、宋代14支,元初2支,元中3支,元末28支,明初62支,明中19支,明末2支,清代2支。从元末到明中期,迁到境内的多达109支,占注明迁入时间总支数的82%。这样,通过对族谱的简单疏理,麻城当代人口的来源问题得到令人信服的解决,为志书编纂增加了一个亮点,受到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在编修人物卷时,发现1993年版的《麻城县志》中,有关麻城历史上名人的资料缺失严重。市志办询问上届志书的编辑是何原因,他们回答说是史料零碎,可信度不高,所以没有采用。麻城市志办又通过民间家谱,查到了有关这些历史人物的记载,于是结合原有资料,对这些人物的事迹进行了系统地核实整理,并在二轮志书中增设了前志补遗卷。让麻城先贤的事迹系统地存之于志,受到麻城各界的好评。相信象梅之焕、刘天和、李长庚等先贤那种爱国爱乡,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勤政为民,不死不休的精神风貌,定会教育和激励当代的麻城人。
二、为学术研究提供史料
麻城孝感乡是一个地名虽小,但影响很大很深远的移民发源地、中转地,在中国移民史上,尤其是明清移民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川、渝等地数千万人都称是麻城孝感乡的后裔。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孝感乡的存在与否,地理位置,移民的原因,过程,移民的分布等存在诸多疑问,个别人甚至怀疑它的有无。
麻城市志办首先在清康熙九年《麻城县志》中查出了关于麻城孝感乡的史料记载。然后,在大量民间族谱中归集出3000多位有名有姓的迁往四川、重庆的人名。接着针对一些四川、重庆的寻根人员带来的族谱,将它们与麻城本地族谱进行对接,查证了一批川、渝族谱中的古地名,从而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著名移民研究学者孙晓芬教授多次来到麻城,对麻城市志办提供的家谱资料视为珍宝。在她所著的移民三部曲《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四川的客家人与客家文化》、《明清的江西湖广人与四川》中大量引用了麻城家谱记载的史料,并在国内最早提出“麻城孝感乡是中国古代八大移民发源地之一”的观点,确认了麻城孝感乡在移民史上的地位。
借助大量的家谱资料,麻城市志办联合省内外专家,开展共同研究。出版了大型画册《寻根圣地——湖广麻城孝感乡》,凌礼潮专著《麻城孝感乡之谜》,与孙晓芬教授合作出版了《麻城祖籍寻根谱牒姓氏研究》(2008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最近还编辑出版了《麻城祖籍寻根姓氏地名录》。此外,配合重庆电视台拍摄了《寻根圣地——麻城孝感乡》,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四川日报》、《重庆晚报》多次发表了有关麻城孝感乡的文章。重庆市政府秘书长亲自带队访问麻城。这些在学术界和川、渝等地形成很大影响。
三、为经济发展搭建平台
麻城的移民研究成果引起了麻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8年4月,麻城举办了首届寻根联谊会。12月麻城市和四川社科院联合又在成都举行麻城孝感乡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一致认定“川人之根在湖北麻城孝感乡”。2010年9月,在“重庆——麻城第三届湖广填四川移民文化节”开幕式上,麻城市和重庆渝中区签署了《湖北麻城市和重庆渝中区缔结友好区市协议书》。自2004年以来,每年四川、重庆等地来麻城寻根认祖人士达到2000余人次,极大地密切了川渝等地与故土麻城的感情。
以乡情为纽带,川、渝企业家纷纷寻访祖籍麻城。他们看好麻城的发展前景和故土的亲情,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来麻城投资置业的愿望。2005年,就在大别山火电厂完成立项,难寻投资方的时候,川籍企业家、中电国际董事长李小琳女士,挺身而出,多方联系,为湖北大别山电厂寻到投资方,该项目一期工程在麻城投资五十余亿元,完工后彻底解决了境内及周边县市的电力需求,还为麻城及黄冈每年提供税收上亿元。重庆市最大的民营企业,重庆民生集团也与麻城签订了投资协议,其董事长薛方全说:“我的祖籍地一直令我神往,就算她在喜马拉雅山上,我也要去投资,何况她在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的麻城!”总投资10亿元的“寻根园”项目已开工建设。在大企业大投资的带动下,一批川、渝人士带来的中小项目,如房地产、宾馆、酒店、超市等也纷纷在麻城落户,有力地推动了麻城的经济发展。
目前,麻城市地方志办公室正在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采用最新的数字技术,录入麻城民间谱牒的大量信息,开发一种最便捷的寻根搜索软件,方便祖籍麻城的海内外人士寻根。并将于今年7月在麻城举办的“明清移民与社会变迁研讨会”上公开展示,开通网站。
总之,民间家谱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遗产,它对史志的编纂,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对传承民族文化,方便海内外华人寻根具有独特作用;对当前经济建设,特别是招商引资、旅游开发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推动作用。开发利用好民间家谱资源无疑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