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冈史志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志鉴编研 > 方志编研

几个有争议的黄冈地名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3-05-21 00:00:00浏览量: 【字体:

 

此文发表于湖北方志2013第1期

几个有争议的黄冈地名

 

黄绪华  吴  迪

 

黄州的东坡赤壁、麻城的杏花村、黄梅的龙感湖(雷池)三个地名在历史上非常有名,争议也非常大,可谓是众说纷纭。笔者辑录并辨析如下,以供方家参考。

一、杏花村

麻城的杏花村,位于麻城市岐亭镇北约2.5公里处。麻城的杏花村是否就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所作七绝《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杏花村呢?诗中的杏花村,有人说在山西的汾阳,有人说在安徽的池州贵池,也有人说在麻城的岐亭镇。究竟在哪里?综合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应该可以得出结论。杜牧曾任过黄州和贵池刺史;麻城的岐亭镇位于106国道和京广—京九汉麻联络线旁,此处也是古驿道,麻城的杏花村自北宋以来《麻城县志》、《黄州府志》多有记载;清明时节雨纷纷,符合黄冈清明多雨的气候特征。杜牧的这首《清明》应该是从开封到黄州赴任途中所作,诗中杏花村位于麻城岐亭镇可能性最大。

二、龙感湖(雷池)

成语“不越雷池一步”,源自东晋宰相庾亮《报温峤书》:“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毋过雷池一步也”。语中雷池位于何处?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三馆编修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说:“雷池源于大雷水,湖北黄梅,经安徽宿松、流到望江县南,汇而为池,乃曰雷池”。九江学者李华白经多年研究和考证,纠正“雷池在望江”的历史错误,指出雷池就是今之龙感湖,而不在安徽望江。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魏嵩山教授肯定了李华白的结论。他所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名词典》,对雷池重新作了注释:“雷池在长江中游北岸,即今之湖北省黄梅县及安徽宿松县共有的龙感湖”。

三、东坡赤壁

黄州的赤壁,因苏轼被贬黄州时在这里所作二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而闻名遐迩,后因此改名东坡赤壁。历史上三国时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赤壁之战就发生在这里。但也有学者坚持认为三国赤壁之战发生在蒲圻赤壁。两地学者为此争论不休。坚持三国赤壁之战发生在黄州赤壁的学者认为:

1、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引汉末王粲《英雄记》云:“周瑜镇江夏,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无船,乘排从汉水下,注浦口(即今新洲、团风两县分界线的举水入江处的大埠口,亦即乌林地带),未即渡,瑜夜密使轻舡走舸百所艘。艘有五十人移棹,人持炬火,火燃则回船走去,去复还烧者。须臾烧数千排,火大起,光上照天。操夜去。”宋李昉等之《太平御览》曾援引《英雄记》此段文字。

孙权杀江夏太守黄祖后已收其郡交周瑜统管;曹操行军路线是沿汉水流向水陆并进向;曹军主力已达夏口以东(今黄陂、新洲、团风、黄州一带);赤壁之战是在今鄂州市以北的江面上展开的。

2、吴陆逊之孙陆机作《辩亡论》记赤壁之战况云:“魏氏尝藉战胜之威,率百万之师,浮邓塞之舟,下汉阴之众,羽楫万计,龙跃顺流,锐旅千骑,虎步原隰,谋臣盈室,武将连衡,喟然有吞浒之志,一宇宙之气,而周瑜驱我偏师,黜之赤壁。丧旗乱辙,反而获免收迹远遁。”

按郦道元《水经注》曰:“邓城东南小山也,方俗名之为邓塞。”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亦曰:“在临汉县东南二十里,南临宛水。魏帝尝于此装治舟舰以伐吴。陆土衡表称‘下江汉之众,浮邓塞之舟。’谓此。”《大清一统志》又曰:(邓塞城)“在襄阳县东”。以上三条皆言曹之大军发自汉水之头。按《辞源》、《辞海》“汉阴”条,皆言此为汉江中游的古县名,三国时为安阳县,唐为汉阴县。进一步点明曹之进军路线。“龙跃顺流,锐旅千骑,虎步原隰”句意,可知曹军雄师之众,锐旅之威自汉江水陆并进,踏激流,蹈湿地之气势及主力行进的方位在荆沙之北。

3、晋陈寿《三国志·先主传》云:“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刘备)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时为荆州治所)。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

曹操追刘备并非其亲征,而是遣将。曹军追至当阳,刘备已斜趋汉津(并非直径南逃江陵)。刘在中途会关羽,得船,同出汉沔(汉江),又遇刘琦之军,乃入夏口。曹军亦尾随左行汉左,水陆俱下,直出夏口。

4、就《三国志·先主传》所云“先主遣诸葛自结于孙权”一句,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曰:“孙权遣鲁肃吊刘表二子,并令与备相结。肃未至而曹公已济汉津。肃故进前,与备相遇于当阳。因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备大喜,进往鄂县(今鄂州市),即遣诸葛亮随肃诣孙权,结同盟誓。”

是时曹操已渡汉水到襄阳;孙权有结刘距曹之心,故遣特使鲁肃寻刘备;刘备正要寻求援助,得闻此讯当即委托诸葛亮往见孙权。按此,刘备斜趋汉津抵夏口,未几,得知诸葛亮说联孙权成功,旋转驻吴属鄂县之樊口(今鄂州市区西北15里)。

5、三国时桑钦著《水经》江水部云:“江水又左迳赤鼻山南(其山形如人鼻,色赤,故名)。”又云:“江水左迳上乌林南。”郦道元注云:(赤鼻)“山侧临江川,又东迳西阳郡南,郡治在西阳县(今新洲县地)也。”吴炳巽注(赤鼻)“在黄州府城西北汉川门外”。《大明一统志》载:(赤鼻山)“屹立江滨,截然如壁而有赤色,亦称赤壁。”《后汉书·献帝纪》曰:“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刘先主传》载:“周瑜程普水师三万助先主(刘备)拒曹公,大破公军于赤壁。焚其舫舟,公引军北归。”

南北朝以前鄂县对面的黄州、西阳就有“赤鼻”(赤壁)、“乌林”(今团风)之名,但未提及蒲圻“赤壁”。

6、建安七子徐干《序征赋(随曹东征纪行文)》云:“沿江浦以左转,涉云梦之无陂。从青冥以极望,上薄乎以天维。刊梗林以广涂,填沮洳以高蹊。揽循环其万艘,互千里之长湄。”

从“沿江浦以左转,涉云梦之无陂……互千里之长湄”句判明,既是沿江浦左转定为自襄阳、白河航行汉江,直通云梦古泽,而非右行湖南到巴陵。同时,若右行湖南就不是“互千里之长湄”,只有自白河到夏口才符这个里程。若从白河到江陵再到夏口则远一半。

7、唐宋大文人所描写的周郎赤壁概在黄州。

李白写黄州的《赤壁送别歌》:“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郎于此破曹公。”有《与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武昌钓台》等诗与之对印。杜牧在黄州写的《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等。宋苏轼《念奴桥·赤壁怀古》:“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前赤壁赋》:“‘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说:“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等。苏辙来黄州看兄子瞻赋《赤壁怀古》:“新破荆竹(建安十三年曹破荆州州治襄阳)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觜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缜观衅,忽突成功所未闻。”陆游《黄州》:“局促常悲类焚囚,迁流还叹学其优。江声不尽英雄恨,天地无私草木秋。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

唐宋以来名家咏黄州赤壁的诗词凡数百首,他们多半既是大诗人又是大史学家,象杜牧曾注《孙子兵法》,研究战史;苏轼、陆游都是全才,为诗为文语不轻发,虽有联想也不会对严肃的历史问题张冠李戴。

8、《三国志·魏书·辛毗传》云:“先帝(指曹操)屡提锐师,临江而旋。”《三国志·王肃传》云:“论之近事,武、文征权,临江而不济。”建安七子之一、曹之高参阮瑀《为曹公书与孙权》云:“往者,军逼(江)而自引还。”建安七子之一、随曹征战的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云:“是后,大军所以临江而不济者……”王粲《英雄记》云:“从汉水来下出大江,注浦口,未即渡……”梁刘孝标注引《会稽典录》云:“按曹娥碑在会稽中,而魏武、杨修未曾过江也。”

据上史料,说明曹操一生未到江南。曹操既未过大江,自然不至巴陵,转蒲圻。曹操既然未过江,那么江南的赤壁自然不是周郎赤壁。故赴江南的巴丘,败走江南岳阳、鄂州华容道概不存在。江北的巴丘唯云梦,江北的华容有监利、潜江。监利靠近洪湖,是在赤壁之战后77年才从古华容县地中分出一部份建置的,本无华容道。古华容县域包括今监利、潜江、石首、沔阳、云梦之地。古云梦泽东延江夏郡南,今黄陂、新洲是它的边缘。而汉华容县故址在今潜江县龙湾区沱口乡郑家湖村一带(潜江县博物馆于1986年在此发现故城遗址)。龙湾郑湖之南就是巴丘湖。华容道在潜江华城与巴丘湖之间。此为曹操败走之地。

9、在蒲圻赤壁附近挖掘的文物都不能证明是赤壁之战所遗。有件弩机上的铭文“上大将军吕侯都尉陈文和弩□”,而陈文和是赤壁战后39年才进迁上大将军的,恰恰说明重要证据不为证。为什么有那些文物和黄盖湖、周郎石等地名,是因此战后,孙——曹(曹仁驻江陵)、孙——关在此对恃多年;吴曾以重兵驻守陆口一带,周瑜死于任上;鲁肃继周为都督,复有吕蒙、陆逊、吕凯等继之,故有那些遗存。但与赤壁之战无关。

赤壁之战涉及的古地名在黄州均可找到印证。黄州对于孙刘联军与曹军有比蒲圻攻战更优越的地利条件。作为双方的主帅只会选择黄州赤壁。

黄州赤壁既临江,又近乌林(今团风)、举水河口;既有小山,又有丘陵平原;既近攻守的要地——柴桑不远,又离两江的汇合处——夏口很近。《三国志·周瑜传》:“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乃是从鄂县、黄州到夏口的地利条件出发的。它正对临江的鄂县西山、雷山和800里樊湖(梁子湖)及百里长渠的出处——樊口。其北侧为龙王山、聚宝山,右前方为军事要冲三江口,西北50里为乌林(今团风)、浦口(今大埠口),西北为南倾的丘陵直通江夏。赤壁又在同一方向上。这一带既有利于水陆进军、驻军,又有利于侦敌、储粮与战略转移。

在孙、刘方面,鄂县是孙吴西北方的防务重镇。它有山低、江阔、湖广、渠长之优势,山川形胜与建业无异,故吴曾都于此。鲁肃建议刘备借离鄂县城区15里的樊口落脚,合权拒曹也考虑到这个优势。周瑜在鄂县城南10里、城西北15里的长渠训练水军之事见于《武昌县志》。鄂县至柴桑不过300华里。其间有“楚江锁钥”的西塞山之险。周瑜曾在此屯兵。西塞距黄州80里。

孙权在江北的驻军遗址。弘治《黄州府志》载:“蕲水县……四十里曰太子山,即调军山(今浠水县西北二十里,曰城山)。相传孙吴屯驻处。土人每得昔年兵器,今庙祀皆吴君臣像。城山在县西三十五里,有吴王孙权土城”(遗迹至今尚存)。《蕲水县志》亦载:“旧志云:山有吴土城遗址,名城山。按赤壁之捷,孙权召周瑜议柴桑,曰‘船粮战具俱备,即当前发,孤当继发。’是时瑜以舟,权以陆,分道并进,故自城山一带数十里皆孙、周驻处。土人每掘得昔年兵器,迄今庙祀皆吴君臣遗像。旧志相沿,谅非无考。”

北宋王得臣《江夏辩疑》云:“散花洲在(武昌)县东西塞山下(今黄石市对面),周瑜散花于此。”南宋王象之《舆地记胜》云:“散花洲在西塞山侧临江,相传周瑜战胜于赤壁,吴王散花劳军,故名。”

明万历《黄州府志》称:“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破荆州(襄阳),下江陵,先主窘甚,以使诸葛孔明求援于吴,孙权遣周瑜、黄盖迎战,大破曹公于赤壁。旋师犒军于蕲之江中,名其地曰散花营,即今散花洲也。”又载:“万历己未间,土人于江中散花洲得小钟一口,击之无声,以献之兵宪王公廻溪,亦不能识。时大宗伯李公本宇(李维桢)过蕲,王公质之。李公曰:‘此三国时周公瑾破曹兵,军中会食之钟也。共十有二,以重物击之无声,以芦莩轻击之,其声始发。’验之果然。”因此认为,若战于蒲圻赤壁则不至于回800里再劳军。

作者:
Copyright © 2019 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
主办: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 地址:黄冈市黄州区七一路10号
ICP备案号:鄂ICP备190170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