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窑炉工业是黄冈市支柱产业之一。黄冈窑炉自1981年创建以来,经过30年的发展,由少到多,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黄冈窑炉企业由初创时期的1家发展至60余家,产品涉及5大行业达到100余种,覆盖国内,远销海外。形成了集科研设计、加工制造、安装调试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实现了从砖砌隧道窑到现代窑炉的转变,从业人员达到数十万人,年产值超过百亿元,为中国窑炉发展和黄冈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为记述黄冈窑炉的辉煌发展历程,填补国内窑炉志的空白,传承黄冈窑炉人的创业创新精神,黄冈市窑炉工业协会决定编纂出版《黄冈窑炉志》,计划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完成。《黄冈窑炉志》由黄冈市窑炉工业协会、黄冈市地方志学会联合编纂,于2012年4月启动,目前处于评审修改阶段。
《黄冈窑炉志》主要记述黄冈窑炉企业的发展历程,记述主体为黄冈市窑炉工业协会和54个窑炉公司,记述断限上起事物发端、下迄2011年。志书采用纲目体结构,设“机构沿革”、“企业管理”、“窑炉制造”、“窑炉科技”、“产品营销”、“党群•文化”、“企业简介”、“人物”8卷,志首置大事记、概述,志末设附录。志前彩图、随文插图,序、前言、后记等辅文齐备。《黄冈窑炉志》编纂,采用语体文、记述体,继承了述、记、志、图、表、录等传统体裁。但《黄冈窑炉志》存在比较特殊的地方,在体例结构、编修原则等方面不得不作一些突破。 一、突破了“越境不书”的编修原则。 《黄冈窑炉志》资料撰稿单位为55个。有在黄冈境内注册的窑炉公司和配套生产企业,有在郑州、武汉、佛山等地注册的窑炉公司和配套生产企业。55个资料撰稿单位中,除黄冈市窑炉工业协会外,大部分是黄冈市窑炉工业协会会员单位,个别公司既非会员单位,法人也非黄冈籍贯,但与黄冈窑炉企业联系紧密、有业务往来。所有撰稿单位由黄冈市窑炉工业协会确定,黄冈市地方志学会具体承担编修任务,志书名称虽冠以黄冈窑炉,但记述主体有非黄冈窑炉企业;在黄冈境内注册的公司,其生产、营销等活动主要发生在黄冈境外。全面、系统记述黄冈窑炉行业的历史与现状,必须突破“越境不书”的编修原则。 二、突破了“生不立传”的编修原则。 人物是志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以前历代旧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全国首轮修志,人物篇都坚持了“生不立传”的编修原则。黄冈窑炉的兴起,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初,只有约30年的历史,要记述的人物都健在。黄冈窑炉人从黄冈走向全国、走向海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仅仅通过以事系人来记述,还远远不够。《黄冈窑炉志》人物篇(卷)设“人物事迹”、“人物简介”和“人物表”3个层次记述黄冈窑炉人物,记述的都是生人,必须突破“生不立传”的编修原则。 三、突破了传统的体例结构。 传统的体例结构要求,如采用纲目体,卷下一般设一至五级目,即分5个层次记述,一至二级目下,都不能少于2个分目;如采用章节体,专篇之下一般设章、节、目、子目、细目5个层次,且每章之下不得少于2节,每节之下不得少于2目。《黄冈窑炉志》55个撰稿单位均为独立的法人单位,彼此没有隶属关系。《黄冈窑炉志》“机构沿革”和“企业简介”2卷只有以各公司名称简称命名的一级目,之下再无二级目,突破了传统的体例结构。要按照传统的立目要求,确实无法做到。 在《黄冈窑炉志》编修过程中,黄冈市地方志办公室先后组织召开数十次座谈会,了解窑炉行业情况、修订《黄冈窑炉志》篇目、通报编修工作进度、部署后续工作;逐一上门指导资料收集、整理资料长编、编写志书初稿、进行志稿总纂、修改完善志稿,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编修《黄冈窑炉志》,是黄冈市地方志办公室贯彻落实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湖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的一个具体行动,是服务黄冈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企业的一次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