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冈史志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志鉴编研 > 方志编研

黄冈名门望族

信息来源:黄冈市方志网 发布时间:2018-05-21 00:00:00浏览量: 【字体:

 

黄冈名门望族 张进 黄冈人文荟萃,名门望族众多。这些显赫一时的家族或以耕读传家,或以忠孝传家,或以诗书传家,其家族成员都在各自的领域成就了一番作为,受到后世景仰。记录下他们的家世家风、不朽功绩,对研究黄冈名人文化,开展地情教育,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都大有裨益。现据史料每县选取一至两个代表性名门望族予以简要介绍,希望给人以启迪。 黄冈名门望族——黄州、团风篇李四光及其家族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彻底打破了西方曾经甚嚣一时的“中国贫油论”,为新中国地质事业和石油工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家乡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龙王山脚下建有“李四光纪念馆”,已成为市区重要的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基地。翻看李四光的家谱我们不难看到,李四光及其家族代代出英豪,创造了显赫的功业。李四光的祖父李库里清末迁居黄冈,开设蒙馆授徒,名噪乡里。李四光的父亲李卓侯是同盟会员,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门下人才卓异。李四光的女儿李林、女婿邹承鲁,都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夫妻二人同为中科院院士。李氏一门四代个个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受到家乡人民的景仰,是人所共知的名门望族。李四光原名仲揆,后改名四光。关于改名还有个有趣的故事,李四光一次参加考试,误将年龄“十四”写进姓名栏,灵机一动索性将“十”改成“李”字,又觉得“李四”不雅,见大厅中悬有“光被四表”的匾额,于是又在“四”字后加一个“光”字,从此改名李四光,足见其聪明伶俐。李四光早年赴日本留学,加入中国同盟会。后公费赴英国留学,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21年,首次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1928年,发表了《古生代以后在大陆上海水进退的规程》和《燃料的问题》,后者有力的驳斥了“中国贫油论”。1931年,获英国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应邀赴英国伯明翰、剑桥等八所大学讲授《中国地质学》。从英国讲学归来后,先后发表《安徽黄山第四纪冰川现象》《冰期之庐山》等著名论文。自此,中国第四纪冰川逐渐为世界公认,人称其为“中国冰川之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首位国家地质部部长。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地质工作者运用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相继找到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型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建立了不朽功勋。周恩来同志曾称赞“李四光同志是一面旗帜”。李四光之父李卓侯是清末秀才、后加入同盟会,是黄冈当地著名的教育名人。王亚南,林氏三兄弟、李四光等都得其启蒙,受其教诲。辛亥革命期间,与孙中山、黄兴,黄冈革命党人吴贡三、殷子衡交往甚密,宣传革命。李四光之女李林,女婿邹承鲁,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林是我国著名的材料学、超导物理学家,其研究成果多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殊荣。邹承鲁我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在生物化学领域作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开创性工作。其学术成果曾经多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二、三等奖。有关李四光及其家族名人治学报国的故事有很多,其良好的家世家风令人景仰。黄州历史上的名门家族还有北宋著名诗人潘大临、潘大观兄弟,与苏轼、张耒、黄庭坚相友善,是“江西诗派”的骨干成员,其中潘大临的一句“满城风雨近重阳”更是成为千古绝唱。还有明代名宦王廷瞻、王廷陈、王一翥家族;万历进士樊玉衡、樊玉冲兄弟;明末“楚党”领袖人物官应震、官抚辰、官抚极父子;有“黄冈二杜”之称的晚明遗老、著名诗人杜濬、杜芥兄弟;明末清初进士王泽宏、王材任父子等等,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绩,为后人所敬仰。 黄冈名门望族——红安篇 红安“二程”      红安县有个二程镇,原名叫大赵家。因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出生于此,为了纪念二位先贤所以改名为二程镇。程颢、程颐兄弟俩年少时师从著名理学家周敦颐,深受其理学思想影响,后来成长为程朱理学的奠基人。程朱理学后来成为南宋、元、明、清诸朝代的正统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红安“二程”的美名也由此盛传开来。程颢、程颐兄弟祖籍在河南洛阳伊川,因其祖父程遹、父亲程珦曾在黄州府黄陂县为官,所以从祖父辈开始落户黄陂县滠源乡程乡坊(即红安二程镇)。“二程”为政期间,秉持操守,尽职尽责,是北宋政坛著名人物,世称“洛党”。宋神宗时,程颢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遂潜心于学术,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并与弟程颐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二程”在学术上以儒家伦理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素养,经过改造建立起比传统儒学更加精致、更加严密、更富思辨色彩的哲学思想体系,终成一代理学大师。后经过四传弟子朱熹的集大成,终成“程朱理学”。历史上关于“二程”的故事有很多,其中学生杨时上门求学的励志故事流传最为久远,杨时也因此成为历史上一心向学的典范,成语“程门立雪”一词也由此而来,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黄安“三耿”

 红安县的前身叫黄安县。说起黄安县的由来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明代著名理学家耿定向。在明嘉靖以前,黄州府版图上是没有黄安县这个县级建置的,设县之前是黄冈、黄陂、麻城三县属地。由于地处偏僻,政令难施,时任户部尚书的耿定向多次上书朝廷建县的必要,最终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御批立县。耿定向也因此成为红安县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耿定向不仅是当时权倾一时的朝廷重臣,辞官后还与二弟耿定理、三弟耿定力在家乡黄安创立天台书院,潜心研究阳明心学,后来成为明嘉靖、万历年间著名的理学家。为了纪念耿氏三兄弟的成就,当地人称其为“黄安三耿”,黄安县城曾为其建有“昭代名世”牌坊以示纪念。耿定向,嘉靖年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任内为官执法严谨,敢于进谏,推荐人才与弹劾酷吏均不徇私情。辞官后居家乡黄安讲学授徒,被人称之为天台先生。耿定向学宗王守仁,属泰州学派,活跃在阳明后学时期讲学舞台上,针对明朝后期狂禅思潮,保持儒家的立场,以拯救阳明心学为己任,以维护伦理道德为宗旨,注重纠偏救弊,有利于社会风俗的改善,其部分思想主张成为东林学派的先声。耿定向在理学上和李贽同属心学派中的泰州学派。万历九年(1581),李贽应耿定理之邀到黄安讲学论道,两人因理论见解不同而交恶。争论的焦点是“重名教”与“识真机”之别,耿定向重名教而与主流社会融合,李贽重自身性情而与主流社会相悖,两人的学术争论在明清学术界影响较大,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十分著名。耿定向的大弟耿定理,人称“八先生”。学识渊博而不应科考,不求功名利禄,只重潜心问学,追求自我心性的自得与完善。与李贽志趣相投,成为生死之交。万历九年(1581)李贽辞官,曾借住在耿定理家中。万历十二年(1584)耿定理病逝,李贽作《哭子庸》痛悼亡友。诗曰:“我是君之友,君是我之师。我年长于君,视君是先知。”“从此一声雷,平地任所施。开口向人难,谁是心相知。”两人友情可见一斑。耿定向的二弟耿定力,隆庆五年中进士,官至南京兵部侍郎。回乡后与兄定理、定向在黄安天台山讲学。 巨商程栋臣及家族清乾隆以后,黄州府民众在外地经商贸易活动趋于活跃。黄州八属商人以同业公会为纽带,形成规模较大的商业经济势力,遂有“黄州商帮”之称。“黄州商帮”商业活动在民国时期达到鼎盛,主要经营棉花、纱布、粉麦、茶叶、米谷等贸易。当时,黄州帮商业势力最大者有江、吴、程、谢四大家族之说,其中又以程栋臣、程海门、程沸澜家族实力最为雄厚,成为轰动一时的富商巨贾。程栋臣是黄州商帮领袖人物之一,和胞兄程沸澜经营棉花纺织贸易起家,后经营房地产,是当时湖北首富。程栋臣伯父程海门,也是民国湖北著名的资本家,占据了汉口房地产的半壁江山。程家当时富甲一方,成为湖北最显赫的豪富家族。程栋臣,黄安县(今红安县)人。早期在新洲、宋埠经营棉花。后在上海创办“宏庆升”商号。此后以经营棉花贸易为主,与伯父程海门在汉口合办“永福庆棉花商号”,成为汉口最有实力的棉花贸易商号。与英国商人合办汉口和沙市打包厂,创建武昌第一棉纱厂,被称为“湖北纺织工业的缩影”,几乎垄断武汉纺织业。又通过置办购买,控制了武汉三镇房地产半壁江山。1927年建成由重庆至上海的商业网,成为长江流域棉花贸易巨商,汉口最大的资本家。有“湖北首富、中国第七”之说。程家成为当时汉口最有实力的资本家。程栋臣伯父程海门,“黄州帮”商业组织重要人物,湖北著名资本家,与侄儿程栋臣合作棉花贩运生意,经营沙市棉花,兼营陕西与河南的棉花。民国初年,程海门拥有汉口最有实力的棉花字号,和纱厂、打包厂的大部分股权,在汉口有1000多幢房产和几座大楼。红安名人中著名的还有显宦吴琳家族,吴琳是明初著名经学学者,官拜兵部尚书和吏部尚书。其父吴应澍,好善乐施,皇帝御书“西山”二字以示嘉奖。其弟吴琛官拜同知。红安还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在开国将军中有少将戴克林、戴克敏兄弟等。 黄冈名门望族——麻城篇 “荆湖鼎族”——刘氏家族明代麻城素有梅、周、李、刘四大望族之说,其中又以锁口河刘氏最为引人瞩目。麻城刘氏一门自始祖刘梦传至十世刘侗,代代相继,功业不断,是历史上闻名的世家望族,成就了“十代元魁世胄,九封官保名家”的辉煌。据史料记载,明代一朝麻城刘氏家族先后有49人中举,进士有20人,其中文进士17人,武进士3人。文进士有刘从政、刘旭、刘训、刘遂、刘天和、刘淑湘、刘采、刘澯、刘廷举、刘冻、刘守泰、刘谐、刘奕、刘钟英、刘承棠、刘伸、刘侗。武进士有刘守有、刘承禧、刘幼堪。因刘氏一门名人众多,功绩显著。天顺年间,明英宗朱祁镇曾御赐“荆湖鼎族”以示嘉奖,是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刘梦,元末明初豪绅,拥众保境安民,颇得人心。明太祖赞赏其才干,授为福建漳州同知。二世刘从政,洪武二十六年中乡试第一,次年中进士,是麻城明代第一位进士。授广东道御史,迁右参议,历官四川、河南、山西,以清廉谨慎闻名三省。三世刘训宣德七年举于乡,正统四年中进士,授江苏金坛知县。任内多惠政,生性俭朴,麻城锁口河曾为其树 “恩荣”牌坊。四世刘仲奇、刘仲辁自幼淳朴好学,弱冠通春秋,景泰四年兄弟乡试同榜中举人。五世孙刘璲,成化十六年中举,弘治三年会试第四名中进士,在江西丰城知县任上多惠政,被评为“江右有司第一”。六世孙刘天和,正德三年中进士。湖州知府任上,朝廷考绩“称天下第一”。后督理甘肃屯政有功。出任陕西巡抚,因功晋升为右副都御史。后总理河道治理黄淮水患,著有治水专著《问水集》,因治河有功加官为工部右侍郎。嘉靖十五年改任兵部左侍郎兼右副都御使,总制陕西、山西、甘肃三边军务。因军功加太子太保衔,荫一子锦衣千户,赏银千两。后改任南京户部尚书,召为兵部尚书,督办团练军务。嘉靖二十四年卒,赠少保,谥庄襄。《明史》有传。刘天和门生刘采,嘉靖八年进士,官至南京工部尚书,改兵部尚书。历官四十余年,清介如一。卒赠太子少保,谥端简。麻城曾为其树“尚书坊”牌坊。六世刘淑湘,刘天和堂弟,正德九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后转任北京兵部郎中,升任山西参议、山东学宪副使、四川按察使、广西布政使,再升为直隶顺天府尹。麻城曾为其树有“京兆坊”牌坊。七世孙刘澯,刘天和之子。嘉靖元年乡试中举,后中进士,官至刑部郎中。任内执法严明,人不敢欺。八世孙刘守有,刘天和之孙,受祖荫为锦衣卫都指挥使,皇帝贴身护卫亲臣,封太子太傅。麻城曾为其树有“大金吾坊”牌坊。九世孙刘承禧,刘守有之子,万历庚辰中武进士,世袭锦衣卫指挥。罢官后醉心于收藏古玩书画。《三希堂法帖》中最珍贵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也曾被其收藏,刘承禧在题跋中写道:“天下书法第一,臣家书法第一,诚稀世之宝也!麻城刘承禧永存珍秘。”九世孙刘侨,刘守有之侄,晚明重臣。任内严明公正秉公持法,不党附宦官魏忠贤,被削籍。后平反复职,提督东厂,掌锦衣卫事。因功连升十三级,官至太子太傅,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十世孙刘侗,晚明重要文学流派竟陵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为文反对拘囿格套,主张彻底摆脱摹拟,自抒己意,文风冷峻,词句短奇,笔势峻促,锋颖刻锐,结构严谨。与于奕正合撰有《帝京景物略》,是竟陵派最成功的散文集之一。 梅之焕及其家族      成语“班门弄斧”一词相信人人皆知,其出处与一位麻城人密切相关,此人即是明代著名诗人梅之焕。一次,梅之焕到采石矶凭吊李白墓,见到游人留下的拙劣诗句觉得又可笑又可气,感慨之余作诗《题李太白墓》:“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从此,“班门弄斧”的成语便流传开来。梅之焕出生于麻城当地的名门望族,其家世十分显赫。梅之焕的大伯梅国桢、二伯梅国楼,姑父陈楚产三人是同榜进士,大伯梅国桢是明万历年间的政坛风云人物,二伯梅国楼也是功勋卓著、权倾一时,姑父陈楚产为官清廉,堪称当时官场典范。梅氏一门人人出类拔萃,传为一时佳话。梅之焕,万历三十二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授吏科给事中。后出任广东副使,擒诛豪强酷吏,民服其神。三年后改为山东学政。天启元年任通政司参议,迁太常寺少卿。后任都督院佥都御史,巡抚江西。时值魏忠贤秉权乱政,梅之焕与同科进士杨涟首揭魏忠贤之奸,被魏党削职为民。崇祯帝即位后官复原职,巡抚甘肃,期间恩威并举,招抚蒙古叛军有功。后温体仁柄政,攻伐钱谦益。梅之焕为谦益辩护,再次被罢官归里。居乡十余年,以济民除害为己任,明末农民军转战黄冈,梅之焕结寨自保。梅之焕是明末著名文士,《明史》有传。梅之焕大伯梅国桢,万历十一年进士。初任固安知县,后迁御史。万历二十年,因平定宁夏叛军有功任太仆少卿。后调任兵部右侍郎,总督宣(宣府)、大(大同)、山西军务。在镇三年间,平定西北叛乱,执掌京师西北三镇,集军事、民政、行政大权于一身。《明史》有传。梅国桢与同时代著名思想家李贽交好,曾为其《藏书》作序,梅国桢的女儿梅澹然曾拜李贽为师,两人有一段亦师亦友的动人故事。梅之焕二伯梅国楼,万历十一年进士,选庶吉士、官工部给事中,万历三十七年任遵义军民府参军巡检,自谓“迁楚后裔”。梅之焕姑父陈楚产,万历十一年进士。初任博野知县,清廉公正,百姓称之为“陈青天”,后官至南京户部员外郎。麻城历史上的名门还有 “西陵望族”周氏家族,明朝一代先后有42人中举,13人(一说15人)中进士,其中代表人物有周思久、周思敬。有“豢龙世胄” 之称的董氏家族,在明代先后有13人中举,有5人中进士,代表人物有董应轸、董天策;有“坝上李”之称的李氏家族,明代先后有11人中举,7人中进士,其中著名的有李正芳、李文祥、李长庚、李中素。其他名门还有毛凤韶、毛凤起、毛钰龙(刘守蒙妻)家族,彭好古、彭信古、彭遵古家族等。 黄冈名门望族——罗田篇万密斋及其家族古时鄂东素有四大名医之说,即浠水的庞安时,罗田的万密斋,蕲春的李时珍,武穴的杨际泰。其中,同处明嘉靖万历年间的万密斋,是与李时珍齐名的医学大家,明代就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因医术高明被时人称之为“神医”。万密斋出生于医学世家,从小师从家传。其祖父万杏坡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父亲万筐行医几十年,是当时久负盛名的名医。万氏后代也多继承祖志,其中万密斋的儿女辈中有万邦忠、万邦孝、万邦正、万邦治、万邦宁等十男一女负有医名。孙子辈中万机善治痘症,著有《痘症始终方》两卷,是后代中较有声望的人物。曾孙万达,于清初辑刻《万密斋医学全书》,是万氏子孙中的中兴人物。万密斋家族世代行医,悬壶济世,是备受尊崇的医术世家。万密斋,亦名万全,年轻时为廪生,因科场不得志遂矢志学医。他治学严谨,医德高尚,行医五十多年,以儿科、妇科、痘诊科享有盛誉,在养生保健理论和实践方面独树一帜,誉满鄂豫皖赣,名噪明隆庆万历年间,后被康熙皇帝嘉封为“医圣”。所著《万密斋医学全书》对临床医学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子目有《万氏儿科》、《妇科发挥》等10多种,108卷。其专著《养生四要》对养生保健、预防疾病、优生优育等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的“寡欲、慎动、法时、却疾”的养生理论不仅要比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心理平衡、营养均衡、适当运动、戒烟限酒”的养生理念早几百年,而且内涵更全面、更先进、更科学,为“中华养生第一人”。万密斋的祖父万杏坡,是明代医学家,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擅长儿科痘疹症,以幼科闻名,是万氏家传幼科的创始人。万密斋的父亲万筐,于明成化十六年,为避兵荒行医至罗田县大河岸,遂定居。后行医乡里多年,擅长幼科,其独门绝活“万氏小儿科”远近闻名,著有《痘疹心要》一书。 余三胜及其家族      黄冈文化积淀深厚,民间曲艺繁荣昌盛。“黄梅戏、楚剧、汉剧、京剧”四大戏曲都直接或间接起源于黄冈,形成了“四戏同源”的独特文化现象,而罗田余氏则是京剧历史上的传奇世家。余三胜,是京剧的奠基人之一。余三胜的儿子余紫云,擅长花旦青衣,是著名的旦角名家,位列“同光十三绝”。余三胜的孙子余叔岩,是京剧老生“余派”的创始人。余家祖孙三代人人都是京剧艺术大师,开创了京剧表演和演唱技法,留下了大量的经典作品,为京剧发展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备受人民爱戴的艺术世家。余三胜,幼学汉戏,工老生,嘉庆末年赴天津加入“群雅轩”票房。道光初年入北京加入徽班“春台班”,唱老生。道光中期,成为四大徽班之一春台班的台柱,蜚声梨园,同治二年入广和成班。余三胜在汉调皮黄声腔的基础上,吸收入京各地戏曲声腔的有益成分,创造出京剧完整的声腔系统,是京剧创始人之一。道光、咸丰年间,与程长庚、张二奎并称老生三杰或梨园三鼎甲。所擅长的剧目以唱、做并重者为多,如《定军山》《秦琼卖马》等。余三胜儿子余紫云,幼年随父进京,入“景和堂”。余性情和善,嗓音谐润清脆,身材修长,拜梅兰芳祖父梅巧玲为师,学习花旦、昆旦,兼习青衣。14岁登台演出,15岁主演《祭江》《祭塔》《教子》,有“湘裙曳罗袖,红蕖出绿水”之誉。被尊为“青衣泰斗”。余紫云对京剧旦角表演的发展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梅派艺术的先声。其花旦戏《打面缸》《虹霓关》《梅龙镇》等,青衣戏《祭江》《探寒窑》《宇宙锋》《玉堂春》等均极出色。余三胜的孙子、余紫云第三子余叔岩幼承家学,习文武老生,师从老生艺人吴连奎。13岁登台,艺名小小余三胜,被时人视为“神童”。1915年拜谭鑫培为师,成为京剧繁盛时期著名老生演员。余叔岩继承谭派艺术并有较大发展,在发声方法、演唱技巧、吐字行腔上均有独创。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余叔岩与旦行的梅兰芳、武生行的杨小楼合称“三大贤”,与马连良、高庆奎、言菊朋等京剧老生演员被京剧界称为“四大须生”。常演剧目有《战太平》《失空斩》《问樵闹府》《定军山》《状元谱》等。罗田的名人家族还有明代嘉靖胡明庶、胡明通、胡明书三兄弟,三人皆中进士,为官清正,罗田县曾为兄弟三人树有“联璧坊”。有闻名的姚氏家族,参加“戊戌变法”的晚清进士、刑部主事姚晋圻。弟姚晋埏亦为进士,官至户部主事;子姚葵皋,毕生潜心于教育事业,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黄冈名门望族——浠水闻一多及其家族      细数浠水的文化名片,闻一多无疑是其中最靓丽的一张。家乡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民主斗士,在县城修建了“闻一多纪念馆”,城关的主要干路冠以“闻一多大道”、故乡巴河的中学命名为“闻一多中学”等等,闻一多先生绝对是浠水人民心中最引以自豪的名人巨擘。而翻看浠水地方志,我们同样不难发现,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浠水巴河闻氏家族同样是名人辈出,群星闪耀!他们在各个领域都大有作为,功勋卓著,值得家乡人民乃至全国人民铭记和敬仰。闻一多的堂兄闻亦传是留美的哲学博士,国内解剖学的创始人;堂兄闻亦有担任多所大学教授;闻一多的胞弟闻家驷是著名教授,法国文化研究专家;堂弟闻钧天是著名国画家;堂弟闻亦齐是医学博士;堂弟闻允志是八路军抗日将领、革命烈士;闻一多的长子闻立鹤是外语专家;幼子闻立鹏是中央美院教授;侄子闻立树是我国著名的党史研究专家;堂侄闻立时、侄女闻玉梅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二人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是国内领军人物。闻一多家族绝对是名副其实的科教文化世家!闻一多, 1912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2年赴美留学,先后进入芝加哥美术学院、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其对新文学特别是新诗产生浓厚兴趣,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诗作把强烈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气质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诗作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闻一多是以《红烛》《死水》而饮誉一时的诗人,提出创造新诗格律的 “三美”主张:“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开创了新诗格律体流派,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抗日战争结束后,闻一多积极参加民主运动。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参加李公朴追悼会,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回家途中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为民主自由而献身。闻一多的堂兄闻亦传,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毕业后留校研究解剖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执教北平协和医学院解剖系,著有《胎儿生长之研究》等。闻一多的堂兄闻亦有,1922年自商科大学毕业,历任国民政府监察院审计二厅厅长,主计处会计局局长,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实业银行监察及董事,重庆大学、中央大学、中央政治大学教授等。著有《政府会计》等。闻一多的胞弟闻家驷,早年两次赴法国留学,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南联大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大学任教。闻家驷长期在高等学府从事教学工作,主要担任法语、法国文学史和法国19世纪诗歌选读等课程。曾参加《欧洲文学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有关法国文学部分条目的编写工作,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闻家驷还是中国作协会员,发表的论文和文章有《论波德莱尔》《论巴拿斯派的诗与象征派的诗》等。闻一多的堂弟闻钧天,从事书画艺术创作六十多年,其作品融诗、书、画于一体,格调高雅,别具风貌,清奇雅韵,淳朴俊逸。早年作品曾被送往美国、法国、日本和东南亚诸国展出,晚年创作更趋成熟。出版有《闻钧天书画集》和《钧天题画诗选》。闻钧天在文史、诗词、楹联、金石、考古等方面也有较深造诣。闻一多的堂弟闻亦齐,1917年入清华学校,1925年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两次荣获该院“金钥匙”奖章。1930年获医学博士学位,被推荐为美国医学会会员。回国后,毕生奉献于祖国的医疗事业。闻一多的堂弟闻允志,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任华北抗日民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1940年任冀鲁豫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委员兼华北抗日民军政委,并任冀鲁豫军区党委委员,同年调入八路军总部。后在抢渡卫河战斗中不幸牺牲。闻一多的堂弟闻亦博,早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专攻经济学。回国后先后任教员、黄河水利委员会专员。“七七”事变后,潜心于明史及哲学研究,有《中国粮政史》《力行哲学论证》等专著。后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铨叙部专员兼《中央日报》主笔。与留日同学万言创办《再造》旬刊。闻一多的长子闻立鹤,清华大学肄业。为掩护其父身受重伤,终身致残。闻立鹤多才多艺,能写诗、作画、唱歌、演戏,外语尤其出色。后任天津外国语学院教务处处长、副院长。闻一多的幼子闻立鹏,早年入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留校任教。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教授、油画系主任,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中国美协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其代表作有油画《红烛颂》、壁画《红烛序曲》等,作品多被海内外一些权威美术馆、博物馆所收藏。闻一多的侄子闻立树,曾任吴晗同志秘书,后为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是我国党史研究与教学领域的著名专家。闻一多的堂侄闻立时,革命烈士闻允志之子。1952年入南开大学物理系学习,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钢铁学院,获冶金工程师称号。获西德马普金属所奖学金,赴德国作博士后访问学者。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薄膜和纳米科技专家,复合材料学家、太阳能科技泰斗、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闻一多的侄女闻玉梅,其父亲闻亦传、母亲桂质良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批留美博士。二十世纪80年代,闻玉梅先后赴英国伦敦大学、美国国立卫生院进修肝炎病毒学。回国后长期从事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我国治疗性乙肝疫苗的开拓者之一。闻玉梅是我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沆及其家族

     “黄冈人会读书”这句话古来有之,“惟楚有才,鄂东为最”即是最好的诠释。据史料记载,从隋大业元年(605年)科举制实行以来,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1300年来黄冈共产生了900多名进士,近4000名举人。在这些科考达人中间,获得状元桂冠的无疑凤毛麟角,他们站在科举考试的金字塔顶端,是无数读书人崇拜的偶像,浠水的嘉庆状元陈沆就是其中一位。陈沆出生于浠水巴河的一个读书世家,家族从其祖父陈士珂起以诗书传家,通过勤奋读书科举取仕的道路,改变了一代代家族成员的人生命运。陈沆的祖父陈士珂、父亲陈光诏考取了举人,为官一方;陈沆的弟弟陈澐、儿子陈廷经、曾孙陈曾寿都考取了进士,陈曾寿还当过末代皇后婉容的老师;曾孙陈曾则是举人,后是大学教授;曾孙陈曾矩考中举人第五名(经魁)。陈沆家族是真正的书香门第。

 

陈沆,原名学濂,字太初。嘉庆二十四年参加殿试,其答卷《殿试策》中第一甲第一名,高中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广东省大主考,礼部会试同考官,四川道监察御史。陈沆博学多才,是清代著名诗人、学者,古赋七大家之一,被魏源称为“一代文宗”。其学术著作《诗比兴笺》对汉唐之诗进行了独到研究。所著《近思录补注》对研究理学思想有一定学术价值,受到当时学术界的重视。

 陈沆的祖父陈士珂,乾隆三十七年贡生,乾隆四十二年举人,官知县。著有《孔子家语疏证》十卷和《韩诗外传疏证》。陈沆的父亲陈光诏,乾隆己亥举人,历任长沙、湘阴、永定、平江、辰州等县官,后任武冈州知州。为官清慎勤明,所至多惠政。陈沆的胞弟陈澐,嘉庆丁丑进士,授编修。道光辛巳典试粤西。后官至江南道监察御史。陈沆之子陈廷经,年少时师从清代大家魏源,明经世大略。道光二十四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后任御史。咸丰初兼办团防,擢给事中,官至内阁侍读学士。其诗文不坠家风。陈沆的曾孙陈曾寿,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后留学日本,官至广东监察御史。入民国,应溥仪之聘赴天津为婉容老师。曾家藏宋徽宗《晴麓横云》山水画及元吴镇《苍虬图》。陈曾寿是近代宋派诗的后起名家,与陈三立、陈衍齐名,时称“海内三陈”。著有《苍虬阁诗集》十卷及续集二卷,《旧月穆词》一卷。陈沆的曾孙陈曾则,光绪二十八年中举,曾任清史馆纂修,是《清史稿》作者之一。后师从孙禄堂学习形意拳和八卦掌,师从杨澄甫学习太极拳,成为太极拳一代名家。撰有《太极拳术》《太极剑》《太极问答》三书。陈沆的曾孙陈曾矩,光绪二十八年举人,以政治浊乱不肯涉足仕途,遂潜心儒学,讲学著述。有《伦书》《孝经约旨》《强志斋论稿》《历代战史纪要》等著作存世。浠水著名的名人家族还有一代名相、人称“姚阁老”的姚明恭及弟姚居恭;有父子三人均为进士,均任过知府的朱袗、朱期至、朱期昌家族;还有民国初著名立宪派领袖汤化龙、民国海军将领汤芗铭、中科院院士汤佩松家族。 黄冈名门望族——蕲春篇“蕲州三顾”明初“蕲黄合一”,鄂东地区文化日益昌盛,荆楚文化重心逐渐向黄州转移,史称“楚风东渐”。一时人才蔚起、名士纷呈、著述繁多、学术灿烂,涌现了众多本土文化名流,而 “蕲州三顾”是其中响当当的代表人物。顾问、顾阙兄弟有着大致相似的人生轨迹,他们同朝为官都身居要职,从政期间布衣蔬食,勤廉为民,有“天下清绝,顾问顾阙”的美誉。辞官后,兄弟二人创办书院治学授徒,成为一代理学大家和教育名家,门下明贤辈出。顾问的曾孙顾景星也继承了家族良好风尚,后来成为明清之际著名学者,文学家,著述颇丰。蕲州顾氏一家三代可谓是代代相继,名贤辈出的文化望族。顾问,字子承,嘉靖十七年进士,历任寿昌知县、贵州道御史、邠州知州、浙江按察佥事。隆庆二年起任徐州兵备,治理黄河水患有功,后升任福建左参政。顾问为官公正平允,布衣素食,人称“茹菜顾公”,是当时为官清廉的楷模。后回到家乡蕲州和兄弟顾阙主讲阳明书院和崇正书院,宣传理学,为耿定向赞赏。兄弟二人终成一代理学大家,名满天下。平生著述丰富,有《经说》《诗文》《讲学书札》《昭代见闻录》《语录》等。顾问之弟顾阙,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礼部仪制司、南都刑部员外郎、福建按察司副使。顾阙学问深厚,与当时国内名士尤其是文坛“后七子”中的王世贞、宗子相、吴国伦等人关系甚笃。后服丧归里,与黄安耿定向、耿定力、海瑞等讲学庐山白鹿洞书院。辞官回乡后,创办并主持崇正书院,有门生数百人。著有《五经发意》《通鉴补意》等书于世。顾问的曾侄孙、顾阙曾孙顾景星,于南明弘光元年获七省流寓贡生考试第一名,后应武英殿廷试,授福州府推官。康熙十七年,被强征参加博学鸿词科试,授官翰林院检讨。次年辞官回乡,此后闭门著述。顾景星是明清之际学者,著名文学家。其学识渊博,著述颇丰,共有四百三十卷。其中《黄公说字》共二百卷,是《康熙字典》的基础。所著《白茅堂集》共四十六卷,包括楚辞、乐府、民歌、诗赋、策论、奏疏、史论、传记、文序、铭诔、杂著及蕲州史料。《四库全书存目提要》誉之为“记诵渊博,才气尤纵横不羁,诗文雄赡,亦为一时之霸才”。 李时珍及其家族《本草纲目》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被达尔文称赞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它的作者李时珍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被后世尊为“药圣”。李时珍出生于蕲州的一个医学世家,从祖父辈起就以行医治病谋生,到了李时珍父亲这一辈,李家的医术已在当地很有名望,父亲李月池就是当时名噪鄂东的一代名医。李时珍深受家族影响,自幼热爱医学,终成一代名家受后世景仰。可以说,李时珍之所以成功,离不开家世家风的熏陶。而李时珍的后世子孙也不辱家风,多有建树。李时珍家族成为蕲州有口皆碑的名门望族。今天,故乡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伟人,在蕲州为其修建了“李时珍纪念馆”,蕲州也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药市,其医药产业蓬勃发展,是蕲春县域经济的支柱龙头。李时珍,出生于世代医家,与父亲李月池在蕲州玄妙观开设诊所,医名远播。后赴武昌楚王府任“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嘉靖三十七年入京城太医院,医术医技精进。后辞官回蕲州,一面行医一面从事著述。嘉靖三十一年(1552)李时珍开始修编《本草纲目》,经过二十七年实地查证,查阅八百多种著作,三易其稿,于万历六年(1578)完成编写。《本草纲目》约190万字,共52卷,全书采用“以纲挈目”体例,在药物解说方面包括释名、集解、修治、气味、主治、发明、正误、附方八个部分。在药物分类上改进了中国传统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格式比较统一,叙述也比较科学精密。《本草纲目》是对中国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李时珍的父亲李月池,明嘉靖年间选作太医院吏目,在太医院工作期间博览群书,对其还乡后从事医学著述起到极重要的作用,也对李时珍日后从事医药研究和著述起到不可忽视的奠基作用。李月池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晚年著述甚富,但大多均已散失。唯《人参传》《蕲艾传》有部分内容保留于《本草纲目》之中。李时珍选取其父著《四诊发明》之精华撰成《濒湖脉学》。可知李时珍成为一代“医圣”,得教于其父,获益于世医之家。李时珍长子李建中,嘉靖四十三年举人,历任四川蓬溪知县、摄安岳县令、遂宁县令,任上“抑豪强,清兼并,汰积书”,百姓呼为“李青天”,万历十三年升云南永昌府通判。回乡后,协助父亲编著《本草纲目》。蕲州曾为李时珍和李建中合建“父子重光”牌坊。李时珍幼子李建木,秀才。淡泊名利,专攻书史,乐善好施。逝世后诰赠中宪大夫,山西按察司副使。李时珍孙子李树初,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历官户部主事、阳和知府、山西按察副使,授中宪大夫。为官不屈权贵,体恤民情,多有政绩。蕲州曾为纪念李时珍、李建中、李建木、李树初祖孙三代“四贤”而建有的“六朝文献、两镇干城”牌坊。李时珍外孙胡慎斋,明末黄州人,认真研究医道,精研《内经》等古医籍及医学家薛立斋和李时珍的著作。后入蜀二十余年,医术精进。李时珍的徒弟庞宪,曾参与编写《本草纲目》,得李时珍之学,精于脉理,对运气学说有独到见解,临床用药多有奇效。李时珍第六世孙李生盘,雍正五年举孝廉,授户部主事。后辞官归里,一心著述。雍正七年,应聘参与纂修《雍正湖广通志》。著有《尚书义疏》《楚江吟》《两峰诗文集》等。李生盘与同乡秦京、张畸、郭纵、熊楚荆、黄载华、黄载峤等六位诗人以诗文交友,结为诗社,互相吟和,时人称之为“雨湖七子”,名动一时。蕲春名人家族众多,有编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的北宋显宦吴淑,及子吴遵路、孙吴瑛,祖孙三代皆入《宋史》;有“江西诗派”代表人物林敏功、林敏修兄弟二人;有明代开国将领康茂才及子康铎;有明代名宦李盛春、李孟春、李际春、李同春兄弟四人;有同盟会员田又青、辛亥首义革命党人田桐、孙中山先生秘书田桓父子三人;有国学大师黄侃、黄云鹄、黄绍兰、黄焯家族。有中国民主革命烈士,辛亥革命先驱詹大悲及弟詹大星等。 黄冈名门望族——武穴篇金德佳及其家族广济素有“三省七县通衢”之称,是鄂东重要门户和通商口岸,自古经济富庶,教育昌盛,人才辈出。在众多广济名人中,有着“金会元”之称的金德嘉是其中翘楚。金德嘉出生在广济龙坪镇的一个官宦家庭,父亲金之纯是个读书人,曾做过知县,为官清廉。因父亲英年早逝,金德嘉从小就与母亲相依为命,发奋读书。金德佳15岁时考中秀才,32岁中举人,52岁时参加会试考中第一名。在朝廷为官期间,金德嘉颇得康熙皇帝赏识,称其为国师。金德嘉的长子金启洛也秉承家传,通过读书取仕成为执掌一方的大员,他工作勤勉,捐俸救民,一时堪称为官楷模,受到雍正皇帝的褒奖。金氏一家三代人人做官,个个清正廉洁,淡泊名利。因感其家族德行,清代一朝先后有三位皇帝亲赐了五块旌匾以示嘉奖。金德嘉的故乡龙坪镇也因此有了“会员故里”、“廉政之乡”的美誉。金德嘉,清顺治十七年中举人,康熙二十一年应会试名列第一,成为广济县有史以来第一位会元,“金会元”由此得名。后殿试中进士,授翰林院检讨,掌修国史。康熙二十六年,充贵州乡试副考官,广开贤路,开黔中乡举先例。后改任翰林院庶吉士散馆,任编修。金德嘉在翰林院被称为硕儒,与湖北学林名士刘子壮(清代黄冈籍的另一位状元)、熊伯龙齐名。康熙二十八年告老还乡,居家二十年以清贫自守,康熙皇帝褒奖其清正廉洁,曾赐“三楚典型”牌匾。著有《楚东江阁记》《鸿脑洲记》等皆传诵一时。金德嘉的父亲金之纯,字健之,万历四十三年举人。崇祯年间,由醴陵县教谕历官至兴安州知州。任上公正清廉,破流贼有功。金德嘉之子金启洛,康熙二十四年拨贡,补教习,授河北广宗县知县。任上体恤民力,柔心理政,薄赋轻徭。上司加征军需骡马税,金启洛自己出资代缴。因政绩突出擢升为东昌府知府。在任期间,河堤决口,金启洛捐出俸禄救济灾民,三年后因积劳成疾卒于任上。雍正皇帝亲赐“光风霁月”旌匾予以褒奖。  黄冈名门望族——黄梅篇帅氏兄弟      嘉庆探花帅承瀛是黄冈历史上的另一位科举达人,他为官公正廉明,一心爱民,道光皇帝称之为“一代名臣”,成为官场典范。帅承瀛的弟弟帅承治则专心治学,教书授徒,是闻名一时的教育名人。帅氏兄弟的传奇故事至今还在广为流传。帅承瀛,乾隆四十八年乡试中举人,嘉庆元年中一甲第三名进士,即探花。初授翰林院编修,累迁中允祭酒、太仆寺卿、通政使、左副都御史以至侍郎。历任吏、礼、刑、工四部官员,并任经筵讲官。帅承瀛风华并茂,威仪端庄,推为一时人物之表。先后督学广西、山东。多次充当钦差大臣,在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山东和浙江等省审查案件,办事公正廉明,所至人心悦服。道光四年因亲丧回籍,将个人积蓄余银八万两捐作疏浚湖泊、救助贫民之用。浙江人为表彰其功德,在西湖边为其修生祠名“帅公祠”。归乡十余年,布衣素食严教子孙,曾捐良田数百亩资助家乡教育。临终前,上疏朝廷推举重用林则徐,《清史稿》有传。帅承瀛的弟弟帅承治,系廪贡生,操行不苟,尤工书法。早年随兄赴广西、山东任职,晚年任兴国州训导,后任江汉书院监院,整饬积弊,名满天下。 汤用彤及其家族      国学大师汤用彤是中国学术界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出生于黄梅县的一个国学世家。父亲汤霖是清末进士,后开设蒙馆授徒,对国学深有研究。汤用彤的大哥汤用彬曾在国民政府国史馆主持编修国史。汤用彤深受父兄思想影响,早年随父亲在任上束发修学,后又启蒙于父亲任教的学馆,接受了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这些成长经历对他后来成为国学大师起到积极作用。汤用彤的儿子汤一介同样继承家世家风,是当代中国哲学界代表性人物之一。汤用彤的儿媳、汤一介的妻子乐黛云博士也同样是文化名人。可以说,汤用彤一家是罕有其匹的学术大家庭。汤用彤,早年跟随父亲接受传统文化学习,后留学美国入汉姆林大学、哈佛大学深造,获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任国立东南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建国后,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汤用彤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毕生致力于中国佛教史、魏晋玄学和印度哲学的研究,长于国文,爱好史学,专攻哲学,精通梵文、巴利文。对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和欧美文化都有相当高的造诣,研究成果涉及哲学、美学、文学、宗教等诸多领域。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有《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印度哲学史略》、《魏晋玄学论稿》等著作行世。汤用彤的父亲汤霖,光绪十六年恩科进士。1892年赴任甘肃平蕃、渭源任知县。去职后在渭源、兰州、北京等地设馆授徒。擅长国学,名动一时。汤用彤的哥哥汤用彬,早年毕业于国立分科大学,后任国民政府国史馆协修、国史编纂处处长,主修国史。著有《新谭往杂着》十种,《河翔览古诗辑》八卷,《燕尘拾遗》《新学名迹考》《北洋军志》等。汤用彤之子汤一介,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魏晋南北朝的学术思想;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总体论述;关于中国文化问题的讨论。汤一介一直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领军人物,力主思想对话,引领风气之先,传承中国学脉,执掌《儒藏》编修。所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重启了国内传统文化热潮;所主张的普遍和谐、中国解释学和新轴心时代,激活了融通中西的世界之中国;所撰述的《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儒学史》为中国思想的当代价值立言辩德。主要著作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等。其中《中国儒学史》获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奖”国学成果奖之“子部之学”奖。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与其交谈时,赞扬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作出了很大贡献。汤一介的妻子乐黛云,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06年获日本关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是我国研究比较文学的权威专家,著有《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等著作。黄梅县名门望族还有明代洪晟、洪模、洪恩祖孙三代进士,黄梅曾为洪氏家族树有“三代登选科第传芳”牌坊;明代御史邢缨、给事中邢寰、举人邢奎、邢壁邢氏家族;清代喻化鹄、喻文鏊、喻的痴、喻血轮为代表的喻氏文化大家族;革命志士宛希俨、宛希先兄弟;著名小说家废名、作家冯健男叔侄等。
作者:
Copyright © 2019 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
主办: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 地址:黄冈市黄州区七一路10号
ICP备案号:鄂ICP备190170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