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游击第六大队是中国共产党在鄂东创建的第二支人民抗日武装。这支部队的基础是原新四军第四支队七里坪留守处警卫排。
1938年1月,活动于鄂豫皖地区的红二十八军和地方游击武装在黄安(今红安)七里坪集结整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并于3月开赴皖中抗日前线。四支队东进后,七里坪成立了四支队汉(口)蚌(埠)通讯处(也称四支队七里坪留守处),负责照顾留下来的伤员和家属,同时兼作中共鄂东特委的工作机构。鄂东特委将留在七里坪的红二十八军伤病员和地方便衣队员共30多人,组成了留守处警卫排,由罗厚福任排长,张体学任政治指导员。
大队长 罗厚福(左)
鄂东地区于1938年10月下旬沦陷后,随着国民政府军的溃退,大量的散兵游勇四处逃窜,其中的一些官兵前往七里坪留守处,请求收留参加抗日,由于当时鄂东特委主要负责人受王明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影响,不敢独立自主地放手发展抗日人民武装,错失了一个重要机遇。11月,七里坪留守处转移到豫南经扶(今新县)白马山后,各地一些已经暴露、在当地无法存身的共产党员陆续来到白马山参军,留守处警卫排扩大到50余人。
12月底,新任鄂豫皖区党委书记郭述申由延安去皖西途经白马山期间,向鄂东特委和留守处人员传达了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关于独立自主地放手发动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方针,并根据中原局的指示,决定以留守处警卫排为基础,加上由竹沟随行而来的警卫排以及先期转移至白马山的黄陂梅店自卫队和潢川、息县的十几个党员青年,合编为新四军游击第六大队,划归新成立的中共罗(山)礼(山)(黄)陂孝(感)中心县委领导。
1939年1月初,新四军游击第六大队在白马山龚家湾正式成立。全大队共100余人,分编为两个中队,罗厚福任大队长,熊作芳任政治委员,廖毅任政治处主任。2月,六大队又收编了国民党信阳县当谷山联保办事处八九十人的地方武装为第二中队。此后不久,中共罗山县委书记杨厚益将已编入国民党罗山县政府地方武装的1个中队武装带出,编入六大队第四中队。至此,六大队发展到300余人,枪200余支。
3月,六大队与李先念率领的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在信(阳)罗(山)边九里关狮子口会合。根据李先念的建议,六大队旋即挥师南下,前往鄂东敌后发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根据地,并积极联系独立游击第五大队,互相配合行动。
5月,中共鄂东地委成立,六大队随即归属鄂东地委领导。此时,五大队三中队西征到陂孝边,并在孝感县青山口以南与六大队会合。为了开辟陂孝地区的工作,六大队决定歼灭盘踞此地的伪“中国人民自卫军”第八军李汉鹏部。5月26日,六大队一、三中队及手枪队,在五大队三中队的配合下,从青山口东南之黄家东冲出发,分两路长途奔袭李新塆及接见寺伪八军驻地,另一支部队强攻蔡店。伪八军司令部驻地的一个步兵营及驻村外部队仓皇溃逃,重机枪营的迫击炮连和特务连在其营长带领下放下武器投降。至拂晓战斗结束,共计俘伪旅长1名、团长3名及官兵300余人,缴获迫击炮3门、重机枪9挺、长短枪500余支。溃散的伪军大部与鄂东国民党地方武装蒋少瑗、刘梅溪、杨希超等部合流,从此伪八军不复存在。这次战斗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的政治影响,打开了蔡店、梅店地区的局面,为进一步开创鄂东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7月7日,六大队又联合五大队的两个中队,从黄陂北部的黄门冲出发,夜袭盘踞于孝感杜涂塆的伪军二十五师赵光荣部,俘其旅长以下官兵200余人。至1939年8月,六大队已经发展到800余人。
1939年9月,六大队和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第二大队、独立游击第五大队在罗(山)礼(山)边大小鸡笼山联合组编为临时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