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冈史志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史志宣传 > 史志讲堂

【黄冈党史讲堂】第二十期 从黄冈走出的四支抗日武装—新四军五师十四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1-05-06 00:00:00浏览量: 【字体:

新四军第五师第十四旅是由鄂东人民抗日武装组成的一支抗日劲旅,系新四军第五师的主力部队之一。

1940年1月3日,鄂东、鄂中和豫南地区党领导的抗日人民武装联合整编为以李先念为司令员的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鄂东独立游击第五大队和新四军游击第六大队在安(陆)应(山)边赵家棚联合整编为豫鄂挺进纵队第一团队(1940年8月改称团)。

新四军五师在行军途中(左一为师长李先念)

3月,豫鄂挺进纵队第一团队两个中队及鄂东、安应地方武装一部组成鄂东独立团,并于5月挺进黄冈。6月中旬,又以独立团第二大队和黄冈游击大队一部为基础,合编为新的鄂东独立团。8月起,独立团转战鄂皖边,恢复和巩固了浠(水)蕲(春)边、蕲(春)广(济)边游击根据地,并粉碎了国民党顽军的“百日围剿”。1941年初,独立团改编为豫鄂挺进纵队第九团。3月,九团再次东进鄂皖边,并于4月首次与华东新四军部队建立了联系。自此,鄂皖边敌后抗战的局面初步打开。

1941年初,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为击退顽军的嚣张气焰,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豫鄂挺进纵队于1月25日派一团东进鄂东,以牵制国民党桂系部队,接援皖南突围的新四军部队。2月初,一团与九团在黄冈会合后,随即挺进(黄)陂(黄)安南,将盘踞陂安南的鄂东地方顽军1个支队驱逐出境,从而开辟了一块坚实的战略基地。

“皖南事变”中的新四军

“皖南事变”后,豫鄂挺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1941年4月,全师组建完毕。鄂东抗日武装组编为五师第十四旅,旅长罗厚福,政委张体学,副旅长吴林焕,政治部主任夏农苔。挺进纵队第一团改编为十四旅四十团,团长黄宏伸,政委熊作芳;黄冈游击大队等地方武装合编为四十一团,团长漆少川,政委罗通;第九团改编为四十二团,团长熊桐柏,政委聂庆泰。11月,四十团改编为五师特务旅第一团,由蕲广边地方武装补充为新的四十团。

1941年5月至11月,日军调集2万余人的兵力持续对陂安南等根据地进行了蚕食性“清剿”。针对日军的“扫荡”和“蚕食”,十四旅一方面积极开展反“扫荡”作战,另一方面配合地方基干民兵以突袭、伏击、打据点、破坏交通等各种形式,积极主动开展游击战,频频打击日伪军,有效地打击和孤立了日伪,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主根据地。

1942年初,在桂系顽军的驱使下,鄂东国民党地方武装频繁向鄂皖边抗日人民武装发起进攻。根据五师首长的指示,十四旅和特务旅一团于1942年1月至3月先后发起了浠水战斗、广济战斗和蕲春漕河战斗。至4月,共歼灭和瓦解顽军3000余人,一举粉碎了国民党顽军在鄂东的反共高潮,并进一步发展了鄂皖边沿江敌后根据地,同时建立了新的山地立足点。

为了提高地方武装的独立作战能力,以适应根据地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经中央军委批准,五师在1942年春组建了3个军分区。鄂东划为第一军分区,以五师特务旅旅部为基础组建。特务旅第一团同时改编为五师特务团。同年8月,五师师部决定以挺进江南的师特务团和十四旅大部为基础组建第四军分区(特务团于11月回归师部),以留在江北的十四旅一部为基础组建第五军分区。十四旅建制随即撤销。

1943年6月,五师又决定将四、五两个军分区合并改组为新的四军分区。此后,原十四旅部队分别在五师特务团和五师第一、四军分区(后为鄂南军分区)的领导下,转战武汉外围,抗击、牵制了数十个日伪据点的日伪军。从东北方向对武汉实施战略包围,威胁、袭扰武汉日军至伪首都南京的长江航道,为夺取中原抗战的全面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抗战胜利后,五师第一军分区和鄂南军分区部队于1945年10月合编为中原军区鄂东独立第二旅,五师特务团则改编为中原军区第二纵队十四旅四十团(1946年3月又改编为第一纵队第一旅第三团)。这两支部队在中原突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全国解放战争中屡建功勋。


作者:
Copyright © 2019 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
主办: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 地址:黄冈市黄州区七一路10号
ICP备案号:鄂ICP备190170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