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马强渡黄河,开进鲁西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正在刘邓大军鏖战鲁西南,捷报连连的时候,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刘邓大军只有迅速直插大别山地区,直逼南京、武汉,才能全面打乱蒋介石的战略部署。7月23日,毛泽东致电刘邓:“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29日,毛泽东又亲自起草了一份标有三个“A”字的加急绝密电报:“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如陈赓、谢富治及刘伯承、邓小平不能在两个月以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宗南军一部”“陕北不能支持”。
邓小平(左)、刘伯承(右)在前线视察
此时,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经过近一个月的连续作战,已经极度疲劳,而且伤亡较重,亟需休整补充。但刘伯承、邓小平看完标有3个“A”字的电报后,简单商量了一下,马上复电中央,完全服从中央决定,半个月后行动。邓小平明白:三个“A”字是当时中央约定的表示最紧急和极秘密的电报等级。实际上不到半月,收到电报后的第9天,也就是1947年8月7日的黄昏,刘邓大军的12万人马就在100多里宽的地面上,悄悄的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
这注定是一着险棋。从鲁西南到大别山远隔千里,前有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天然障碍,后有国民党十几旅的部队穷追不舍,再加上正值酷暑、雨季,河水猛涨,道路泥泞,暑气蒸人,部队本就疲惫不堪,也没来得及休整,现在又要马不停蹄地向南奔驰,真可谓困难重重。
摆在刘邓大军面前的第一道难关,就是号称“死亡区”的“黄泛区”。“黄泛区”一片泽国、荒无人烟,行军和食宿均十分困难。直到17日,刘邓大军才战胜困难顺利通过“黄泛区”。18日又渡过沙河。20日,部队轻装向汝河进军。
刘邓大军战前动员
国民党原错误地认为刘伯承、邓小平所部是“北渡不成而南窜”。此时,蒋介石才大梦初醒,气恼的撤了参谋总长陈诚的职务,亲自兼任参谋总长飞到前线督战。蒋介石调来整编85师经过平汉路南下,驻守在汝河南岸,全力收缴或砸烂汝河上的所有渡船,竭力阻止刘邓大军南进。面对空前困难,野战军先头部队英勇作战,战斗从头天晚上一直打到第二天下午,到8月25日下午,刘邓大军4万多人成功渡过了汝河。
最后一道险关是抢渡淮河。8月的淮河正值汛期,水情变化无常,刘邓大军缺少渡船被阻挡在淮河北岸。此时,敌人追击的先头部队已经和刘邓大军的后卫部队接上了火,形势十分紧急,刘伯承借着马灯的光亮,手拿竹竿亲自探测水深。等刘邓大军刚刚冒险渡过淮河,追兵也赶到淮河北岸。此时河水突然暴涨,数十万国民党追兵只得望河兴叹。
经过20多天千里挺进,8月27日,刘邓大军终于走到了大别山。这一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欣喜的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20多年以来,革命战争一直处于防御地位,自刘邓南征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为战略进攻。”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重要的历史关头,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的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地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