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入推行,农村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助推了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至90年代初,黄冈乡镇企业迅速崛起,规模可观。1984年,黄冈地区提出区、乡、村、联办、户办五个层次乡镇企业一齐上的指导思想。在发展方向上坚持宏观控制、微观搞活的原则,不与大企业争能源、争资金、争原材料,始终把乡镇企业同种植业、养殖业、开采业结合起来,同劳力的合理转移结合起来。在这一思想指引下,各级乡镇企业基本坚持“五为主”(即发展新企业,以农副土特产品加工业为主;产品档次实行高中低档相结合,以中低档为主;日用工业品生产,以面向农村市场为主;食品加工业产品,以面向城市为主;机械行业以给大城市、大企业生产零配件为主)的生产方针。在管理体制上加大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扩权松绑,给企业注入活力。在经营模式上实行多层次经营,发展家庭工业和经济联合体。同时坚持外引内联,发展横向联系,千方百计搞活流通。
由于认识明确,措施得力,乡镇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到1986年,全区乡镇企业数由1978年的2.45万个增加到15.24万个,从业人员由32万人增加到52.2万人,年产值由2.6亿元增加到16.18亿元。乡镇企业产值占到全区社会总产值的33%,消化的农村劳力占农村总劳力的22.49%,上交国家税金2908万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15.1%;乡村两级企业用于以工补农的资金725万元,相当于当年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的三分之一。到1990年,全区乡镇企业产值达38.29亿元,利税达到2.96亿元。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各类加工产品的增多,民间流通渠道也大大加强。全区农村有10多万人从事信息服务和购销工作,供销信息网络遍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农副土特产品积压的状况大为好转,农副土特产品商品率也大大提高。
花桥小五金产业是黄冈地区乡镇企业发展壮大的缩影,《湖北日报》《黄冈日报》多次报道其经验,称之为“花桥现象”。
黄冈地区的乡镇企业以较高的发展速度,支撑起全区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全区经济的一大支柱,农村经济的强大支撑,农民致富的主要来源,社会稳定的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