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农村商品生产蓬勃发展,黄冈小城镇也迅速恢复和繁荣起来,特别是沿江城镇发展更快,成为全区工业生产的主要基地,交通运输的主要枢纽,商品交换的重要基地,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国家开放沿海14个城市的启示下,1984年黄冈地区决定做好长江沿线团风、堵城、巴河、兰溪、散花、茅山、管窑、蕲州、田镇、武穴、龙坪、小池、刘佐13个城镇建设。为了加快发展步伐,黄冈地区于1984年9月召开沿江城镇工作座谈会。会议研究决定了13镇开放开发具体措施,即:除武穴外,其他各镇的县属行政、企事业单位由镇统一管理,实行条块结合,以块块为主;欢迎农民进城落户,对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除口粮自理外,其他方面与城镇居民一视同仁;在抓好国营商业、供销社体制改革的同时,大力发展合作商业和个体商业;多渠道积累城镇建设资金;放宽政策,敞开城门,招商引资。会议形成《沿江城镇工作座谈会纪要》转发各县市贯彻执行。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13镇经济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全区的发展水平。
在抓好沿江13镇建设的同时,黄冈地区为了改变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经济单一,财力微薄,农村贫困面较大,经济调控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差的状况,于1988年经报请省委、省政府批准同意,将黄州、散花、蕲州、武穴、小池5个经济条件较好的城镇划定为小经济特区(简称“五小经济特区”)。同年6月,作出《关于建立改革开发试验区有关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改革开发试验的目标、内容及采取的措施。接着出台《黄冈地区五小特区建设实施方案》《黄冈地区五小特区发展横向经济联系的优惠办法》《黄冈地区五小特区对华侨、外商投资的优惠办法》等文件,使五小特区建设迈开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小池镇曾列为黄冈地区五小经济特区、省级开发区、全省重点口子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沿江13城镇和五小经济特区中机械、医药、化工、冶金、电子、建材等一批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形成了一定规模,对外开放引进取得了新进展,财政实力有所增强,各具特色的城镇框架初具雏形。到1991年,沿江十三镇工业总产值达20.8亿元,在全地区工业总产值所占的比重由25%提高到34%;财政收入8288万元,占全地区财政收入总额的19.5%。其中五小经济特区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11.21亿元,占全地区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9.2%;工业总产值10.34亿元,占全地区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7.4%;财政收入8803万元,占全地区财政收入的比重为24.4%,占黄冈地区国土面积1.7%的五小经济特区,自此成为全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改革开发的桥头堡,实现了率先发展,引领了黄冈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