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腹地金寨县有着“红军故乡,将军摇篮”的美誉。2013 年2月4日,坐落在城关红军村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内的洪学智将军纪念馆新布展开馆,吸引了无数前来参观瞻仰的人们。纪念馆以象征革命的红色基调、极为丰富的红色元素和朴实无华的红色史料,展示了洪学智一生光辉传奇的革命经历。陈展的600多件遗物和史料, 直观生动地写照了洪学智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的革命人生,无不彰显出一个老共产党员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始终不渝坚守初心、立党为公、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洪学智,1913年2月2日出生在安徽省金寨县双河区黄鹄寺乡小河口村(原属河南省商城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8 年冬参加地下党领导的农民武装联庄队1929年5月参加著名的商南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成长为军政兼优、多谋善断、有胆有识的解放军优秀高级将领,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奉献了毕生精力。
1941 年任盐阜军区司令员的洪学智
党和人民的军中“红管家”
1954年2月,洪学智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 ;1956年12月到1959年7月,担任总后勤部部长、党委书记。在他任职总后勤部副部长、部长的6年中,正处在国家经济最为困难的时期, 军队在国家大力压缩经费支出的情况下,他从全局出发,顾全大局, 主动为党和国家分忧,大力压缩军费开支,国防费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例由16.2% 减少到7.4%。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节约了25亿元经费全部上缴给国家财政。
1980年1月,洪学智再次出任总后勤部部长,后又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总后勤部部长兼政委。他坚定执行党中央关于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的战略决策,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后勤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提出后勤工作必须“适应现代战争要求,适应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要求”的指导思想,要求全军后勤人员必须树立“全局观念、战备观念、群众观念、政策纪律观念和勤俭节约观念”,成为全军后勤指战员做好新时期后勤工作的行动准则。他坚决贯彻中央军委关于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和裁军百万的战略决策,果断提出“钱少要把事情办好,人少要把工作做好”的工作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军费投向投量,在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困难情况下,保证军队建设各项工作的需要。他领导和推进全军后勤系统进行10项改革,倡导“勤俭建军、艰苦奋斗” 的方针,大搞农副业生产,弥补军费不足,精打细算推进边海防、仓库、营房、医院等各项后勤基本建设,很快改变了全军后勤面貌,受到中央军委多次赞扬,在全军指战员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为全军总后勤部长,他虽然掌握着国家和军队的财务大权,但从不利用权力为自己及家人牟取私利,事事处处带头生活俭朴,清正廉洁,对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被广大指战员誉为党和人民的“红管家”。2006年11月20日, 洪学智因病去世,工作人员和家人在清理他的遗物时,除了他的军功章、荣誉章和生前不同时期穿过的军服、衣物和日常生活用品外, 几乎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夫人张文将他这600件遗物全部无偿捐献给了安徽金寨革命博物馆,其中有31件遗物属国家一级革命文物。这就是全军“总管家”洪学智最后留给后人和世人的“无价之宝”!
严格自律的八条铁令
洪学智两度出任总后勤部部长,是掌管钱财最多的军队领导,可谓位高权重。然而在权力、钱财、利益面前,他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立党为公、严格自律、清正廉洁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和部下,他经常告诫自己和下属 :“人生一世,可能什么情况都会遇到,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以宽容之心待人,都要以敬业之心做事,都要以敬畏之心律己,任何时候都不要去贪图小利。”他带头执行廉政规定,精心为国家和军队理财,从不利用特权为自己及家人谋取私利,堪称廉洁奉公的楷模。为此,他为自己和下属立下了严格自律的“八条铁令”: “1. 不管是我的家人还是别的什么人,不该办的事一定不能办 ;2. 任何时候都不许用公家的钱请吃请喝 ;3. 部队和下级送的礼一律不收 ;4. 下部队吃饭必须交钱,账不结清不走 ;5. 下部队严格执行‘四菜一汤’;6. 就餐摆酒一律不喝 ;7. 饭桌上不许有剩饭 ;8. 出差不允许子女搭车。”这“八条铁令”虽然是出自他朴实的口语,但句句落细落小,扎实过硬,无不透出洪学智铁的命令般的铿锵与严厉。洪学智不仅在口上定出这八道铁规,更是在工作和生活的事事处处带头严格执行,从不马虎。
洪学智视察部队
洪学智经常到部队、地方调查研究,遇到部队与地方领导送礼, 他一概拒收。有一次,洪学智下部队,在乘车返回的途中,发现车上多了一布袋花生,立即追问是怎么回事。工作人员报 告说,是基层官兵的一点心意,特意从地里挖了点送给您的。洪学智立即火了 :“我们到部队,吃住都在部队,给人家添了那么多麻烦,走了还拿部队的东西,哪有这样的道理!”洪学智还说 :“现在社会风气有不好的一面,别人怎么做我管不了,但咱们自己一定要做好,不能让人背后戳脊梁骨,说闲话。我现在管的是全军的钱物,到部队里去哪怕是拿了一点东西,占了一点便宜,官兵们会怎么看、怎么想?如果身居要位的人这个拿一点,那个占一点,必然会带坏部队风气。部队风气如果坏了,怎么还能指望他们去好好打仗!”以后,洪学智还多次拿这事教育大家严守他的“铁令”。
还有一次,洪学智到内蒙古视察,当地领导安排参观鄂尔多斯羊绒衫厂。厂领导准备了几件羊绒衫,请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主席千奋勇转给洪学智,希望能够帮助扩大宣传。千主席征求洪学智的随行人员邢秘书的意见,秘书说,首长不会收的,您还是别去碰他的规矩。千主席坚持道 :“这是我们这里的特色产品,是请首长帮助扩大宣传,我直接去跟他解释。”最终,羊绒衫还是被悉数退回了。事后, 千主席感慨地对邢秘书说 :“还是你对老首长了解深,虽然礼物被拒 绝了,可我这心里却更加敬重他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品质的确让 人钦佩!”邢奇宝在洪学智身边担任秘书工作21年,只有一次动过 “破例”的念头。那一次他陪同洪学智到安徽芜湖调研,当地政府的同志送给首长一个砚台,邢秘书觉得这东西对首长练习书法、健身 有用,就自作主张收下了。后来报告洪学智后,还是挨了一顿批评。洪学智语重心长地说 :“收了第一次,就会收第二次,这个口子绝对不能开。这些看似小事,许多人犯错误都是从这些看似点滴小事开 始的,所以必须从细微之处做起,从严做起。”最后还是按他的意见退了回去。
洪学智每次到部队检查工作,都是到食堂与干部、战士一起用餐,并主动结算费用。一次天山之行,车队出发已经大半天了,洪学 智忽然发现还没有交伙食费,勃然大怒。返回去补交已经不行,无奈 只好猛批秘书。随行领导想解释几句,不料越解释,洪学智越火。他 从历史讲到现实,从党的要求讲到个人操守,摆事实,讲道理,滔滔 不绝,整整讲了三四个小时。从那以后,随行人员总要互相告诫、彼 此提醒 :吃饭千万不要忘了交钱,而且一定手里捏着凭据才敢离开。还有一次,洪学智到兰州出差,回京前的晚上,催促秘书赶紧把账结 了。秘书去结账时,对方办事人员恰巧不在,他见时间已晚,觉得第 二天一早结账也来得及,当晚也就没有办。谁想第二天清晨,洪学智 一见到秘书,第一句话就问结账的事,听说还没结,立即发起火来 : “什么找不到人,快去把账结了,否则我们不能走!”直到秘书结完账并把发票呈给他审阅后,他脸上这才露出了笑容。洪学智下部队, 坚持轻车简从,反对前呼后拥 ;招待用餐,严格执行“四菜一汤”的规定,不准突破,不准搞变通。
有一次,到总后直属单位调研。第一天晚餐,按正常速度上菜, 两道菜之间相隔时间比较长。洪学智吃过4道菜后,说吃饱了,起身便走。单位领导明知菜还没有上完,也不便明说,只好陪同离席。第二天晚餐,上菜速度加快了,不等洪学智吃饱饭,已经上了六七道菜。洪学智问 :“昨天上4个菜不是很好嘛,今天怎么搞的,为什么增加?”到了第三天晚餐,虽然还是4道菜,但每道菜都换成大盘子, 一个大盘子中放了好几样菜,成了大拼盘。洪学智问 :“你们还有比这更大的盘子没有?”单位领导开始说有,但很快琢磨出是批评,便连声说没有了,没有了。洪学智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想让我吃好点,多吃点,是一片好心,但菜多了,一是破坏了规矩,二是造成浪费,三是可能有害健康,何苦呢?”
随着物资的丰富和社会风气的变化,有人劝他不要太较真,可以变通一下。洪学智则说,不管物资多么丰富,社会风气怎么变化,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能丢。洪学智平常迎送客人,都是自掏腰包,设家宴招待。一次,洪学智率团赴美访问,行前把外交部领导请来商量访问事宜,总后领导建议公款招待一餐,洪学智硬是不同意,最后还是在家里设便宴。2000年,《洪学智回忆录》出版,作为晚年的一件大事,洪学智很高兴,设宴招待编辑人员。他谢绝各种建议,不去宾馆饭店,也不去内部招待所,坚持在家里宴请客人。这一顿饭,给所有在场人留下了深深的思索。
鲜为人知的勤俭家风
洪学智将军不仅在单位里和工作中如此廉洁自律、节俭奉公, 在家庭生活中同样以极其俭朴的生活和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本色的一言一行,身体力行地教育和影响着家人。在洪学智将军纪念馆中, 人们会看到洪学智生前和他的家人用过的许多旧衣物和日常生活用品,殊不知在这些旧衣物和日常生活用品的背后,却有着洪学智很多鲜为人知的勤俭家风故事。
1948年1月,东北野战军第六纵司令员洪学智率部解放了辽阳。战场上,他缴获了国民党军官的一床鸭绒被。当时,鸭绒被的被套已经破损,平津战役结束后,夫人张文花了20多元钱在东安市场买了一床新被套。就这样,这床鸭绒被伴随着洪学智度过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湘赣战役和广东战役,直至抗美援朝,前后用了10多年。
1949年10月14日,洪学智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解放了广州。洪学智用自己的津贴在广州购买了一床毛巾 被。他带着这床毛巾被跨过鸭绿江,战斗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参加了 南京高等军事学院的学习。这床毛巾被还陪伴他度过了初任总后勤 部部长和下放吉林担任农机厅厅长、重工业厅厅长那些难忘的岁月。“文化大革命”中,他又把这床毛巾被送给了大儿子洪虎夫妇,后来又传给孙子、孙女。一床普通的毛巾被用了60多年,“盖”了三代人。
1959年,洪学智担任总后勤部部长时,夫人张文在北京西单商场购买了一只柳条箱子。这个箱子伴随着洪学智在吉林工作17年,
直到他去世已有40多年的历史。洪学智在家里只穿布鞋,不穿皮鞋。为方便参加公务活动,他把一双黑色、一双棕色的两双皮鞋放在小车里,遇有重要活动,他就在车里换上皮鞋,公务活动一结束,他又换上布鞋。自1977年从吉林回到北京工作开始,直到洪学智与世长辞,他只穿了两双皮鞋,而且这两双鞋没有换过,没有坏过,前后穿了30年。从参加红军起,洪学智的夫人张文就酷爱唱歌。前些年,儿女们准备为她花钱到录音棚制作一盘 DVD。洪学智觉得花钱太多了,没有答应。然而,他们夫妻俩却用省吃俭用积攒的工资,慷慨资助一所小学12万元。“该花的钱,一分也不省 ;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用。”洪学智立下这样的家风、家规,早已融入儿女们的血脉。洪学智的女儿洪炜说 :“勤俭持家,日子虽然平淡,但感觉幸福。这是父母带给我们最珍贵的财富。”
80年前,洪学智将军在“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声中,走出大别山,踏上革命之路。2008年5月6日,在桂花盛开的日子里,带着对家乡、对亲人、对战友的思念,洪学智将军的骨灰回到了故土,回到了老区人民的怀抱。他的骨灰被安放在金寨革命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