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冈史志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史志宣传 > 史海钩沉

毛泽东与湖北籍红军将领的革命情谊

信息来源:湖北日报 发布时间:2023-12-28 00:25:08浏览量: 【字体:

1960年3月,毛泽东接见贺炳炎和黄继光之母邓芳芝。湖北省档案馆供图

  荆楚儿女矢志不渝,红军将士浴血奋战,书写下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20余万参加长征的红军英雄中,有近6万人是湖北籍;16万红军英烈中,4万是湖北籍;红一方面军中湖北籍团以上干部97名,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的高级将领,也大多来自湖北;1955年至1956年授衔的1614名将帅中,湖北籍将帅共有235名。

  志同则道合,道合则无虞。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与湖北籍红军将领建立了深厚感情。值此毛泽东诞辰130周年之际,湖北日报撷取他与8位湖北籍红军将领的革命情谊故事,是为纪念。

  1927年3月10日至17日,毛泽东(二排右三)与董必武(二排左二)在武汉共同出席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图为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在武汉国民政府大楼前合影。湖北省档案馆供图

  董必武:

  旗帜鲜明支持毛泽东正确主张

  人物简介

  1886年—1975年,黄安(今红安)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曾任国家副主席、代主席等职

  董必武与毛泽东,都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1921年7月,他们怀着坚定信念,肩负神圣使命,从各自家乡来到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在这里相识,共同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

  中共一大后,董必武回到武汉,和陈潭秋等人积极建立和发展湖北的党组织,开展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学生运动。毛泽东回到长沙,筹建党的地方组织,领导长沙、安源等地的工人运动,使湖南的工人运动迅速掀起高潮。

  1932年9月,董必武来到中央苏区,正值红军粉碎第三次“围剿”时期。此时也是毛泽东受到打击与排挤,处境最艰难的时期。董必武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使身处逆境的毛泽东受到莫大慰藉。

  1934年10月,48岁的董必武和40岁的毛泽东都随中央红军参加了长征。同年12月,中央红军在渡湘江前后,毛泽东多次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要讨论中央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下决心轻装前进,改变原定计划,避开敌人圈套,西入贵州。毛泽东的这些想法,得到董必武等支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终于正式肯定毛泽东指出的红军行动方向的正确性,决定继续向贵州西北进军,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和董必武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出席开国大典,28年后参加这一划时代场面的中共一大代表,仅仅他们两人。两位挚友永葆初心,矢志不渝,携手走过革命征程。

  李先念:

  被毛泽东赞为“不下马的将军”

  人物简介

  1909年—1992年,黄安(今红安)人,军事家,曾担任国家主席等职

  1927年11月,李先念率领家乡农民参加黄麻起义。1931年10月,他再度率领300余名青年加入红军,任红四方面军第十一师三十三团政治委员,率部参加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四大战役。

  长征中,李先念是代表红四方面军迎接中央红军的第一人。1935年3月为策应中央红军北渡长江进入川西,红四方面军决定发起嘉陵江战役。李先念率三十军作为前锋,突破川军防线,强渡嘉陵江。6月12日,在夹金山北麓的木城沟,李先念率领部队与红一方面军的先头部队杨成武团顺利会师。

  毛泽东与张闻天、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在懋功接见李先念。他当时年仅26岁,在众多领导人中,显得有几分拘谨。毛泽东把李先念引到地图前面:“岷江、嘉陵江地区的气候怎么样?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怎么样?还能不能再打回去?”这些情况李先念早已了然于胸,他一扫拘谨之气,自如对答,详细介绍当地敌我情况,认为“可以打回去,但要快,否则胡宗南部队一集结,再打过岷江就难了”。李先念的陈述为党中央确定北上战略方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937年3月西路军失败后,李先念受命于危难之际,担任西路军工作委员会委员,负责统一军事指挥,率领西路军余部翻越终年积雪的祁连山,穿越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历尽千辛万苦到达新疆,为党和红军保存了一批骨干力量。对此,毛泽东高度评价说:“李先念是不下马的将军。”

  宛希先:

  “坚决跟着毛委员干革命!”

  人物简介

  1906年—1930年,黄梅人,中国工农红军早期重要领导人

  宛希先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过北伐战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等。1927年10月、11月,宛希先受毛泽东委派,两次率部队攻克茶陵。毛泽东亲手缔造的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宛希先先后任中共茶陵特别区委(县委)书记、湘赣边界党的第一届特委常委等职。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由于部队一路艰苦作战,原本5000多人的队伍,只剩下不足1000人。为了巩固这支新生力量,适应革命斗争需要,毛泽东当晚主持召开会议,决定对部队实行整顿和改编,缩编为一个团,团、营建立党委,支部建在连上,设立党代表;实行民主制度,连队建立士兵委员会……

  第二天,起义部队在村前集合,毛泽东向大家宣布改编决定,愿留则留,愿走的发给路费,将来愿意回来还欢迎。听完毛泽东的话,大家面面相觑。此时,一个身影跨出几步,站到队伍最前面大声说:“革命刚刚开始,不能遇到挫折就放弃,我坚决跟着毛委员干革命!”战士们为之一振,纷纷高呼:“我们坚决跟着毛委员干革命!”

  首先站出来表示要坚决革命到底的这个人叫宛希先。在党和军队处于生死存亡关头,宛希先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的战略决策——向井冈山进军。1930年2月24日,宛希先在江西永新县大湾牺牲,年仅24岁。毛泽东得知后十分惋惜,非常怀念这位井冈山的老战友。

  1934年农历十月十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红二十五军)出发宣言。湖北省档案馆供图

  吴焕先:

  毛泽东赞扬“功不可没”

  人物简介

  1907年—1935年,黄安(出生地今属河南新县)人,红二十五军主要创建者

  1926年,19岁的吴焕先加入中国共产党。父亲、哥哥、嫂子等一家六口全部被敌人杀害,妻子又饿死在给他送饭的途中,即便如此,吴焕先革命的脚步从未停歇。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罗山县出发开始长征,在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等人率领下,于长征途中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引诱国民党军分兵“追剿”,策应中央红军转移。

  1935年8月21日,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率领部队抵达甘肃省泾川县四坡村,遭到敌军突然袭击,壮烈牺牲。吴焕先是四路长征红军在作战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将领。那一年,他只有28岁。

  秉承吴焕先遗志,红二十五军继续按照他生前制定的路线北上,1935年9月15日,红二十五军胜利结束长征,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队伍。毛泽东在翻阅报纸时欣喜地发现,在陕北有相当大一片共产党领导的苏区,并有相当数量的红军。经研究,党中央作出重大决定:继续北上到陕北的革命根据地去。

  毛泽东后来称赞说:“红二十五军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吴焕先功不可没!”

  1950年8月20日,毛泽东致徐海东的慰问信(手稿)。湖北省档案馆供图

  徐海东:

  五千大洋救急让毛泽东难忘

  人物简介

  1900年—1970年,大悟人,开国大将,军事家

  徐海东出生于六代窑工家庭。从北伐到抗日,他身经百战,10年9次负伤,全身17处弹痕。徐海东一家为革命牺牲了66位亲人,其中近亲属27人。毛泽东说:“我们党为革命牺牲最多的是海东同志。”

  1935年冬,刚到陕北的中央红军缺吃少穿。刚刚历经千难万险,又时值大雪纷飞的寒冬,部队没有过冬的棉衣,面临着饥寒交迫的困境。此刻,毛泽东想到了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于是写信向他借钱。而毛泽东之所以用“借”的方式,是因为他深知,刚刚合编不久的红十五军团同样拮据。

  中央红军负责后勤工作的同志找到徐海东,给他送来了毛泽东的借条。徐海东接到毛泽东的信后,没有半点犹豫,坚定地对后勤的同志说:“毛主席写信来借钱,说明党中央比我们更困难。我们哪怕不吃不喝、挨饿受冻,也要支援中央!”他马上指示财务人员拿出5000块大洋,送出自己部队家底的三分之二还要多。

  若干年后,毛泽东对此事仍旧念念不忘,称赞说:“在陕北最困难的时候,多亏了海东同志借给我的5000块大洋,那可真是为革命帮了大忙啊!”

  王树声:

  毛泽东鼓励说“回来就是胜利”

  人物简介

  1905年—1974年,麻城人,开国大将,军事家

  王树声1927年任麻城县委委员、县防务委员会委员及县农协会组织部部长。当年4月,在毛泽东指挥下,王树声赴汉搬来武昌农讲所学生军,一举打退了当地反动民团的进攻,仅破寨岗一战就打死和俘敌3000余人。这也是毛泽东的首次用兵。11月,王树声参加黄麻起义。

  1936年11月,王树声任西路军副总指挥(后兼第九军军长),参与指挥血战河西走廊的多次战斗。部队在古浪战斗中失利,弹尽粮绝,遂突围转移出祁连山。1937年夏,王树声只身东返陕北,途经腾格里大沙漠时昏倒,被一小商贩救助。8月辗转到达延安。毛泽东在窑洞接见他时说:“西路军的失败你没有责任……你回来就是胜利。”后来,毛泽东介绍王树声去抗大第三期学习。

  陈士榘:

  由毛泽东引领举行入党宣誓

  人物简介

  1909年—1995年,荆门人,开国上将

  1927年4月,18岁的陈士榘背井离乡投身革命,先到武汉在二叔父陈雨苍的介绍下,进入董必武创办的学生军事训练班加入共青团,同年7月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即秋收起义第一团),9月随军赴湘南参加秋收起义,与毛泽东成为革命战友。10月,秋收起义部队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改编时,陈士榘在水口入党,由毛泽东引领举行入党宣誓。这也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一次主持党员宣誓活动。1934年,陈士榘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由于连续行军和气候环境恶劣,陈士榘所在的教导营减员了20多人。翻越长征途中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时,一些人因体力不支,加上缺乏经验,倒在地上就再也没有起来。陈士榘参加革命之初在护士班参加过培训,懂得一些救护常识,便主动教大家在雪山上如何防护并结成互助小组。在他的悉心教导和精心组织下,大家越走越有经验,终于翻过了夹金山。军队主力体力逐渐恢复,非战斗减员大为减少,最终走出了茫茫大草地。

  1938年9月27日,毛泽东(后排右一)在延安与前来出席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部分与会代表合影。湖北省档案馆供图

  贺炳炎:

  毛泽东让免行军礼

  人物简介

  1913年—1960年,开国上将

  失去右臂那一年,贺炳炎才22岁。当时,他是红二军团第五师师长,部队准备从云南瓦屋塘翻越雪峰山,西进贵州。在这里,战斗打响了。

  敌人的子弹如暴风骤雨。贺炳炎大吼一声:“机枪掩护,跟我冲!”不一会,官兵发现师长左手举着驳壳枪,整个右手臂衣袖鲜血淋淋。红军胜利了,贺炳炎倒在地上昏迷不醒。

  为了保住性命,卫生员只能选择锯掉胳膊。没有麻药,一条大锯在开水中煮了一个小时。几个红军战士拿来毛巾,把师长的眼睛蒙住。贺炳炎把毛巾扯下来,“都靠边!锯吧!”说完把毛巾咬在嘴里,眼睛一闭。

  手术后,一直守候着的贺龙进门捡起几块截下的碎骨,用随身手帕小心翼翼地包好,说:“这是贺炳炎的骨头,共产党人的骨头,你们看有多硬!”

  即使失去一只胳膊,贺炳炎依旧骁勇作战,共负伤11次,身上有16处伤痕。1945年4月,贺炳炎在参加党的七大时见到了毛泽东,以左手行军礼。毛泽东握住他的手说:“贺炳炎同志,你是独臂将军嘛,今后你就免掉这份礼吧!”

  一切艰险皆成淬炼,一切磨难皆成锻造。从战火硝烟中淬炼出来的诸多湖北籍红军将领,成长为共和国所向披靡的战将,成为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在湖北这片红色土地上,还有数百位红军卓越战将,他们都是毛泽东的坚定跟随者和拥护者。更多革命将领和战士的名字已难以寻找,事迹也难以还原,但他们的精神,早已载入党和军队辉煌历史,与时代脉搏一起,永恒跳动。

作者:
Copyright © 2019 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
主办: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 地址:黄冈市黄州区七一路10号
ICP备案号:鄂ICP备190170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