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冈史志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史志宣传 > 史海钩沉

与黄冈相关的几个成语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5-01-12 00:00:00浏览量: 【字体: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有其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代表一定的意义,其中多数从古代沿袭而来,大多源于一个故事或者典故。黄冈自古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风云际会,众多历史人物纷至沓来,士宦名流络绎不绝,硕儒文哲翩翩而至,在鄂东大地上创下了盛世伟业,写下了不朽篇章,也留下了一个个被后人津津乐道的成语故事。采撷四则,以飨读者。

“不越雷池一步”

成语“不越雷池一步”源于晋·庾亮《报温峤书》。温峤为东晋著名政治家,咸和年间在江州(今江西九江)任刺史,率军驻守雷池(今黄梅龙感湖一带)。时值东晋世族权贵之间战乱频仍,其中以护军将军庾亮的声势最大。庾亮职掌中央大权,深受晋成帝的赏识,但凡朝廷大事都要听其意见。对此,镇守历阳(今安徽和县)的苏峻将军十分不满,于是命令部下讨伐庾亮。驻守雷池的温峤听到苏峻即将讨伐庾亮的消息,准备立即发兵京都救援。不料,庾亮写信令其切勿越过雷池一步,因为雷池一旦失守,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也就保不住了。“不越雷池一步”的原意是要温峤坐镇防地,不要越过雷池去京都,现指做事不敢超越一定的界限和范围。


“班门弄斧”

梅之焕,麻城人,明代著名诗人。有一次,梅之焕到采石矶(今河南马鞍山市境内)凭吊唐代诗人李白。采石矶是民间传说中李白晚年游览采石江时,见水中之月清澈见底,探身去捉堕江而殁的地方。由于李白在此留下过足迹,因此留下了不少名胜,如李白墓、谪仙楼、捉月亭等,采石矶也因此成为当时的旅游胜地。这天,梅之焕来到采石矶旁的李白墓凭吊,看到矶上、墓碑上凡是可以写字的地方都被游客留有诗句,心中大为不满。心想这些文章狗屁不通却想附庸风雅的游人,有何脸面在“诗仙”李白的墓碑上胡诌乱题?感慨之余,于是作诗一首:“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一词最早的雏形出自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中“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一语(其中“班”指鲁班,“郢”指另一位古代的操斧能手),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门前操弄斧子,是厚着脸皮。讽刺那些不自量力,竟敢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的人。梅之焕作诗讥讽那些自以为会作诗的游人,是在“鲁班门前弄大斧”。这句话被后人缩成“班门弄斧”。这样,“班门弄斧”的成语就流传下来了。

 

“满城风雨”

潘大临,黄州人,江西诗派骨干成员,北宋时期具有全国性影响的黄州诗人。苏东坡谪居黄州后,收其为弟子门生,从苏轼学诗学书,受益颇深。潘与同时代诗人多有交往,其中江西临川的谢无逸经常和潘大临有书信来往,两人共同切磋诗艺。一天,谢无逸来信问潘大临最近有无新的诗作,潘回信说:“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氛蔽翳。昨日清卧,闻搅林风雨声,欣然起,题其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至,遂败兴,止此一句,奉寄”。意思是说刚写好“满城风雨近重阳”这一句就被催租人的不期而至给打断,只好单句寄去。“满城风雨近重阳”虽仅一句,但摹景生动、气势恢宏、意境幽远,是难得的佳句,被后人广为传诵,渐渐演变成成语“满城风雨”被世人流传下来。满城风雨原意指的是黄州城内到处刮风下雨,描述的是重阳节前的雨景,后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河东狮吼”

  陈慥,字季常,别号方山子、龙邱子、静庵居士。北宋四川眉州(今眉山市)人,后隐居在麻城岐亭。陈季常与苏东坡是同乡故人,苏东坡谪居黄州期间俩人交往频繁,苏东坡曾多次到岐亭造访,为陈季常写作诗词文赋约二十余篇,其中以传记《方山子传》最为著名。陈季常生性豪爽、好酒、狂放傲世,因怀才不遇,愤然“毁衣冠、弃车马、遁迹山林”(《黄冈县志·古迹》载)。陈家常年养了一群歌妓,“每逢客至,必以歌妓宴客”。但陈季常的夫人柳月娥却是个远近闻名的“醋坛子”,平素左右不离夫君。但在旧时妇女地位低下,有客人到访就得回避。但她也有她的办法,每当陈季常陪客至酒酣耳热之际,就在隔壁房间用木杖猛敲墙壁,大呼小叫,常常使陈季常很是难堪。一次,苏东坡到陈季常家做客,见陈妻柳氏如此厉害,就作诗调侃陈季常:“龙丘居士也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因为柳月娥的娘家是河东望族,狮吼一词在佛家中是威严的意思,平素陈季常又好谈佛,所以苏轼如此写道来戏谑陈季常。从此“河东狮吼”一词就比喻凶悍的妇人,被后人广为传播,成了众所周知的成语。

                                          (张进)

作者:
Copyright © 2019 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
主办: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 地址:黄冈市黄州区七一路10号
ICP备案号:鄂ICP备190170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