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近山(1915-1978),原名王文善,红安高桥许家田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得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抗美援朝中,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参与指挥上甘岭战役。回国后历任山东军区代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公安部副部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等职。一部电视剧《亮剑》让主人公李云龙路人皆知,而他的原型王近山将军却有着更为可歌可泣、传奇动人的一生。
王族后裔闹革命 谦虚好学铸良将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王近山的祖上为元朝蒙古王爷。这位王爷的姓氏为也先不花。元末,他投奔朱元璋,为明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朱元璋称帝后,赐这位异族王爷王姓,封地湖北红安。因天灾人祸,到王近山的父亲这一代,家道败落。1915年,王近山出生在这个赤贫的家庭。9岁,他成为放牛娃、小长工。1930年,他加入红军成为警卫员,从此迈入军旅生涯。
王近山说过:“我算什么?一个放牛娃!我的勇敢是向徐帅(徐向前)学的,谋略是向刘帅(刘伯承)学的,果断是向邓政委(邓小平)学的。”他性格中有刚正、暴躁的一面,也有谦虚好学的一面,正因为此,他才能一步步丰富知识储备,成为常胜将军。
1937年,他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副团长。为学会文韬武略,他找师长刘伯承借去《现在游击队要解答的问题》、《从实践中联想到我军教育要注意的事项》、《抗日游击队四个基本任务》等文章和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从此,他只要有空就埋头读书。1942年,他新任三八六旅旅长,仍感叹:“学习是太重要了,我们一定要忙里偷闲抓紧学习呀!”他在一手拿枪,一手拿锄,一边打鬼子,一边大生产的艰苦条件下毅然坚持学习。旅政治部宣传科教育干事刘鼎铭奉召给他讲古典诗词《军中夜感》──“惨淡天昏与地荒,西风残月冷沙场,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乡”。油灯下,他在古典文学的海洋里驰骋遨游,如饥似渴。1943年冬,他成为延安中央党校学员。在同学的耳濡目染和领导的启发下,他的视野和胸怀更开阔,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进一步提高。1970年,他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后,便借阅了《隆美尔战时文件》、《斯巴达克思》、《太平洋争夺战》和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他的书橱放着卷起了角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和朱可夫的《回忆与思考》、什捷缅科的《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等书籍,里面画满了红蓝杠杠,书眉还有很多批注。
可以说,王近山戎马生涯,能取得赫赫战功,除去战场上获得的实践经验外,与他长期坚持学习是密不可分的。
勇猛无畏真“疯子” 谋略果敢变“阿蒙”
兵法云:一人投命,足惧万夫。1931年,王近山当连长时,就以作战勇猛拼命被称为王“疯子”。之后,他凭着这股猛劲和军事天赋一路拼杀。直到1937年,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对他的一番提点,让他逐步完成从猛将向智将的蜕变。刘伯承给他讲了三国时东吴大将吕蒙勤奋学习、取得战功的事迹,并鼓励他只要用心学,决不会比吕蒙差。自此,他从军事生涯的一个全新起跑线出发,先后参加上党、邯郸、宛西、宛东、陕南、进军大别山、淮海、渡江、西南等战役,取得赫赫战功。
韩略伏击战。1943年10月,王近山奉命率1个团去延安。途中进驻临汾附近的韩略村,他进村探知敌情,便决定在村西南公路两侧高地设伏,打一场速战速决的伏击战。次日,日军13辆汽车进入包围圈,成为瓮中之鳖。此战全歼日军战地参观团120余人,其中1名少将旅团长,6名大佐联队长。原来,这是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茨组成的“战地观战团”赴前线观战,撞到了王近山的枪口。冈村宁茨暴跳如雷,调集人马合围,此时王近山部早已无影无踪,并顺利到达延安。不久,毛泽东接见王近山时说:“我早就听说有个红四方面军的王‘疯子’现在成了吴下阿蒙了,了不起呀!这次韩略伏击战就说明你很勇敢、果断,有胆略,能抓住战机打了个漂亮仗!”
神奇的六纵。1946年,王近山率晋冀鲁豫野战军的新军──第六纵队参加兰封战役,首战告捷。他这次成功的“纵深渗透奇袭战”为六纵赢来喝彩。接着参加定陶战役,六纵承担主攻任务,浴血奋战,帮助晋冀鲁豫野战军创造 “首歼一个整编师”的军史记录。自此,年轻的六纵以血的代价跻身于主力纵队,成为刘、邓麾下的“铁拳头”。1948年,他指挥襄樊战役,一反历史上取襄阳必先夺南山之惯例,用“掏心”战术,集中主力从东、西攻城,全歼守军2万余人,活捉国民政府军十五绥靖区司令官康泽。刘伯承在《襄樊战役讲评》中指出:“在襄阳攻城中,王近山指挥的六纵起主导作用”。朱德称此役为“小型模范战役”。六纵由此享有“最善攻坚”美誉。淮海战役时,王近山率部自汉水边千里尾追黄维兵团,歼其“王牌”十八军四十九师,接应其一一O师战场起义。后参与指挥渡江作战,旋挥师疾进,提前解放重庆。国民党国防部档案里记载:“刘伯承匪部六纵队,司令员王近山,政委杜义德。下辖三个旅:十六旅旅长尤太忠,十七旅旅长李德生,十八旅旅长肖永银。该纵,长于攻坚,指挥及纪律均佳,匪称之为主力纵队”。
最后一战。1951年,王近山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1952年,他参与指挥上甘岭战役。期间,志愿军第十五、第十二军依托坑道工事顽强抗击,上甘岭阵地陷入反复拉锯争夺战。此役,在4平方公里的站区内,敌我双方共投入10万余人、战死战伤近4万人。后来,王近山在观看电影《上甘岭》时,看不到一半就泪流满面,中途退场了。影片勾起他对自己生平指挥的最后一场战役的回忆,他长叹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
男子汉至情至性 遇情劫虎落平阳
王近山铮铮铁骨,胸怀坦荡,且性格刚烈,无所畏惧。早在红军时期,因为杜义德将军枪杀了他的战马,他几乎要枪毙后来成为他黄金搭档的杜义德,结果被徐帅一顿臭骂。驻防陕甘宁边区时期,王近山的新4旅奉命与其他兄弟部队会攻爷台山,王近山因为不同意其他旅的作战方案,勃然大怒,一脚踢翻椅子,摔门而去,其他各部最后不得不采纳王近山的作战方案。解放战争后期,二野扩编,许多纵队司令升任兵团司令,屈居3兵团副司令的王近山很不服气,居然当着刘邓首长的面指着5兵团司令杨勇说:“他,凭什么?”大有取而代之之势。邓小平回答:打仗你比杨勇强,但其他的他比你强,所以你当副司令。
此外,他的性格也有至情至性的一面。对待战友、亲人,至真至诚。他任新四旅旅长期间,一名连司务长私存小金库,这在当时是杀头的罪行。旅领导开会讨论时,了解到司务长的母亲被日军杀害扔到野地,他想存钱给老娘买副棺材,大家既痛心又无奈。为了大局,王近山眼泪潸然而下,挥泪斩马谡。出征朝鲜时,跟随他多年的司机朱铁民因为不能生育而郁郁寡欢,他答应回国后把生的第一个孩子送给朱铁民。从朝鲜回国后,第一个女孩出生,王近山没有忘记承诺,将千金过户在朱铁民膝下,取名朱元元。
在战争时期,他的个性赋予他不尽的勇气与灵气;但是在无仗可打的和平时期,这一性格却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爱是无罪的。”可是世间偏偏有令人心碎的相遇,有无可奈何的安排。抗日战争时期,时任一二九师七七二团副团长的王近山负伤住院,在七六九团团长陈锡联撮合下,与卫生所护士韩岫岩相爱并结合。两人携手走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火,并肩经历丧女之痛。1949年秋,刘邓大军席卷大西南,王近山率部打下重庆。此时,他与一位女大学生相爱,这女学子是他的小姨子。从此,他与韩岫岩持续“冷战”。 韩岫岩终于向组织递交“状纸”,王近山也向组织递交离婚申请。小姨子顶不住各方面的压力,默默消失了。王近山接到了“最后通牒”:“你只要收回离婚报告就算了,否则,就一定要处分。”此时,他的老部下、上级纷纷前来劝解。他毅然坚持说:“我王近山明人不做暗事,组织要怎么处理我都接受。”最后,他被撤销大军区副司令员职务,行政降为副军职,开除党籍,调往河南某农场任副场长。令人钦佩的是,他不知道有种战术叫自欺欺人,也不知道有种战术叫好汉不吃眼前亏。为此,他二十五年的鲜血换来的一切全部付之东流,不管怎么说,他没有为了名利而退缩,他至少忠于了他自己的选择。聊以欣慰的是,在王近山跌入政治低谷的时候,以前的保姆黄振荣同情他并嫁给了他,伴他度过了余生。
复官将军献热血 将星陨落令人叹
巴顿将军说过,“一个军人最好的结局就是在最后一场战争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王近山没能享受这一殊荣。但命运女神伸出援手,让他重回部队,为其军旅生涯画上一个句号。
1969年,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向毛泽东仗义进言:“战争年代有几个人很能打仗,现在日子很不好过,建议主席过问一下。”不久,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任命王近山为南京军区副参谋长。7月的一个深夜,南京火车站,从郑州开往南京的列车硬座车厢里,走出一对老夫少妻,老夫一手拎着只旧皮箱,一手拎着3只老母鸡;少妻抱着孩子,胳膊上还挎着只篮子,里面装着地瓜、玉米。前来接站的老部下二十七军军长尤太忠、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肖永银见到此景感到十分心酸,千言万语化成倾盆雨。
王近山就任后,非常注重到各地去“看地形”,凡是他认为军事上有价值的地方,都要亲自到现场观察分析一番。长期艰苦的战争生活、紧张和忘我的工作使他积劳成疾,加上多次受伤,一条腿留下残疾,行走不便。不少重要的制高点坡陡路险,车子上不去,他就让随行人员扶着,一瘸一拐地爬到山顶。他的肠胃功能早就不好,路上经常拉肚子。有时坐在车上突然叫司机停车,下车方便后又继续前进。王近山就是拖着这样的身体,在“准备打仗”的思想驱使下,凭着一股非凡的毅力,踏遍南京军区的千里海防线。
1974年,王近山因大吐血住进医院,检查出患有癌症。老战友、老部下闻此恶讯,沉痛不已。沈阳军区司令员李德生专门买了红参派人送来。1978年,他的病情不断恶化。
黄冈走出了共和国的数百位将军,王近山无疑是最具传奇色彩、耀眼夺目、令人动容的将军之一。巍巍大别山,金戈铁马声犹在回响。这些宝贵的红色文化值得我们好好挖掘并传承下去。
(黄绪华 吴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