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冈史志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史志宣传 > 史海钩沉

探访金德嘉故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5-01-13 00:00:00浏览量: 【字体:

    武穴市龙坪镇,相传明朝就开始建镇,因水灾不断,致使该地沿江地段被洪水冲成水坑、龙凼,故该镇早期被定名“龙坑”。明嘉靖年间,为景王属地,景王虽黠,却偏生祥瑞之意,遂将“龙坑”改名“龙坪”。

    地姓“龙”,而此地历史上恰有一位与“龙”结缘的文官,他就是武穴人引以为傲的清朝一代硕儒金德嘉。不仅如此,他还是雍正皇帝老师。

    1月6日,笔者慕名来到位于龙坪镇上街头232号的金德嘉故居。这是一座300余年历史的徽派建筑,房屋青砖黛瓦,立面虽矮小陈旧,但配上门前的“上马石”,依然显得文雅、幽静而安宁。

    当我们踏入金宅,感觉故居整体比门前马路低上三尺。问起缘由,照看故居的金氏老伯自豪地“解密”:“当年乾隆帝下江南,特地来父亲恩师家金德嘉家里走访,且在这里住了一夜,不料皇帝鸿福大,金家的宅基地驮不住,因此被压低三尺,所以就出现了眼前一幕。”

    进入厅堂,内庭足有五百余平方米,布局呈四进,开有三个天井。正堂里案牍、天井、戏楼历历在目,只是物是人非,墙面斑驳,刻满了岁月的沧桑。抬头可见刻有“三楚典型”的巨匾悬挂于墙面。据说这是一代廉吏于成龙巡视湖广时,欣闻会元金德嘉告老还乡,因久慕会元厚德,特绕道拜访,赠金匾“三楚典型”以示敬意。

    聊起金德嘉生平事迹,金老伯如数家珍。他带着我们边走边聊边看,沿着正堂回廊,用手轻轻推开那一扇扇房门、厢门,房门、厢门都很破旧。“吱吱呀呀”响声仿佛诉说着一件件有关这幢房子主人的动听故事。

    儿时金德嘉与母相依为命。母十分疼爱,省吃俭用,送他上学。他每天五更起床,点亮菜油灯,看书看到天蒙蒙亮,别人放学回家,他还在学堂里埋头读书,要到家家点灯才回家。一年除夕,听万户千家爆竹声声,回想自己处境,金德嘉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一副春联:“龙坪数千户富过我穷莫过我,鹏程几万里时让人志不让人”。立即轰动一方,少年金德嘉其鸿鹄之志就此略见一斑。

    康熙21年(1682)发生在这里的“公鸡不啼母鸡啼”的名段,更是为武穴人广为流传。52岁的金德嘉获得进京参加会试资格,晨起,家中母鸡啼鸣,母亲以为不吉利,妻子打圆场说:“公鸡不啼母鸡啼,我郎必中状元归。”婆婆听后,转忧为喜,脱口而出:“我儿会圆(会元)!”意思是说,我媳妇儿真会说话!不料,正是母亲这句无心说出来的话,使本来具备状元之材的金德嘉因皇上听不懂广济方言,只摘得了会元。

    金德嘉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步入朝廷后,成为翰林学士,任雍正皇帝儿时老师,因与湖北名士刘子壮、熊伯龙成鼎足齐名之势,被人称“硕儒”。在京期间先后纂修明史,编修《大清一统志》、《礼记解从》等书。

    后来,因为与康熙朝元老礼部尚书徐学乾过从甚密,受到权臣李光地的弹劾,因此借病告老回乡。金德嘉还乡后,在这座大宅里赋闲二十年,闭门著述,昼夜不倦。虽然家徒四壁,而绝不言贫,足迹也不入城府,于康熙46年(1707)去世。生前著有《居业斋文集》20卷,《续纂元、明臣言行录》及别集10卷,行于世,清《国朝诗人征略》选有其作品。

    “清壑亭荒只有诗,风流犹忆正当时。山农不省词场事,亭下牵牛唱竹枝。”这首金德嘉的诗,题为《清壑亭》,记载在《广济县志艺文卷》中,可以算作是他的一生真实写照,一生的绝唱。这位博学多识的硕儒,这位雍正皇帝的恩师,留给了武穴人太多的思考和感动。

    武穴市市长郝胜勇介绍,目前武穴市在修缮会元故居和熊家大屋上围绕“五高”强力推进——高品位谋划、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力度支持。对此,金老伯开心地说,武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古建筑的保护和开发工作,着手对金德嘉故居进行抢救修缮,真是一件大好事。这表明历经300余年洗礼,有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会元故居,将重现旧时风采。

徘徊在历经风雨沧桑的会员老屋,搭配着“三楚典型”,一代硕儒金德嘉仿佛从未离去,仍然鲜活地“生活”在人们心中。他少年励志、发愤图强、为官清廉、淡泊名利的故事让人敬佩。

                                                        (摘自《黄冈日报》)

作者:
Copyright © 2019 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
主办: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 地址:黄冈市黄州区七一路10号
ICP备案号:鄂ICP备190170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