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永远红”
——写在全市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
市史志研究中心
时光荏苒,初心不改,使命如一,矢志不渝。
党中央决定,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全体党员中分两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是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主题教育之后,深化党内教育的又一次重要实践,也是党内教育从集中性活动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
翻开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史册,黄冈有着为共和国奠基的特殊作为,谱写了气壮山河的篇章。解放初期,毛主席在接见黄冈老区红安干部群众代表时,曾谆谆告诫:“你们要继续努力,保持红安永远红。”这个跨越近70年的嘱托,黄冈人民永远铭记。直到今天,黄冈人民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为着这个“永远红”仍然在奋力拼搏、砥砺前行。
一、黄冈人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有着“三个从未间断”的斗争史,是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重要铸造者
在新中国建立前的漫长岁月里, 黄冈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从未间断。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黄冈人民更是前赴后继、一往无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黄冈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创造了“三个从未间断”的历史传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全国解放,黄冈地区党组织的活动从未间断。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以董必武、陈潭秋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黄冈籍知识分子,很早就开始在武汉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党在湖北的创建积极开展活动。从1927年到全国解放,党组织在黄冈地区带领群众开展武装斗争从未间断。鄂东各地的革命形势发展如烈火燎原,武装暴动一起紧接一起,红旗始终不倒。从1928年建立柴山保武装割据到全国解放,黄冈革命根据地的活动从未间断。
黄冈是人民军队的重要诞生地,走出了一大批共和国将帅。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召开,鄂东党组织迅速响应,高举武装斗争的旗帜,大力发展以正规军为主的武装力量。自1927至1933年,相继成立工农革命军鄂东军、红一军、红十五军、红四军、红四方面军、重新组建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在抗日战争中,黄冈先后走出了新四军四支队、独立游击第五大队、新四军游击第六大队、新四军五师十四旅四支抗日武装。在这里诞生的多支人民军队经历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们为夺取中国革命胜利进行了长期的英勇斗争,创造了辉煌业绩。在革命风雨的洗礼中,黄冈走出了王树声、陈锡联、韩先楚、陈再道、秦基伟等一大批共和国将帅。
黄冈是解放战争的前沿阵地,留下了追求和平进步的经典战例。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撕毁国共双方达成的《停战协定》,以30余万人的兵力,对中原军区部队发起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中原军区部队在突围中,多次打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成功摆脱了30余万国民党军的围剿,胜利完成了战略坚持和转移任务。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12万余人,自鲁西强渡黄河,问鼎中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于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区,完成千里跃进的任务,成功创建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新中原解放区。此举从根本上扭转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态势。
黄冈是块红色的土地,广大人民群众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据不完全统计,在民主革命时期的近30年中,黄冈地区先后在战场上牺牲和被敌人屠杀的共有44万人,其中仅登记在册的烈士就有5.5万人。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转移,国民党军队卷土重来,进行了血洗大别山的疯狂“清剿”,实行惨绝人寰的抢光、杀光、烧光政策,使黄冈革命根据地人民遭受了一场空前浩劫,黄安、麻城许多地方人烟绝迹。从黄冈地区走出来的子弟兵以后转战到各个战场,在抗击日本侵略者和解放全中国的革命战争中,绝大多数在历次战斗中牺牲。在牺牲的黄冈儿女中,有一大批是久经考验的杰出领导者和优秀指挥员,著名的黄冈籍中共早期领导人陈潭秋、林育南、张浩等也都先后为革命捐躯。
黄冈是红色精神的高地,铸就了内涵丰富的黄冈老区精神。黄冈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与人们军队一道创造了黄冈老区精神。黄冈老区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一道共同构成了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黄冈老区精神与其他红色精神相比,有着固有的特质。主要表现在:信念坚定,紧跟党走。在为了人类理想而斗争的艰苦岁月,黄冈人民有着坚定的信念,始终听党的话、紧跟党走,革命热情高涨,不为困难折服,执着坚守,直到革命最后的胜利;敢为人先,不屈不挠。黄冈人民在中国革命的各个不同阶段,为探求真理,追求自由和解放,敢闯敢干,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体现了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刚强勇毅,艰苦奋斗。黄冈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刚毅的品格、执著的风骨、朴诚的作风,具有“尚真崇善、永不满足、不懈奋斗、不胜不休”的进取精神;不图名利,无私奉献。黄冈老区人民在长期艰苦的战争年代,具有用生命抗击敌人,用真情支援革命的无私奉献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干革命的光荣历史,就是一部守初心不忘本、担使命做先锋的奋斗史、创业史、兴盛史。黄冈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抛头颅、洒热血,是初心与使命的重要铸造者。
二、黄冈历届党组织始终把思想建党放在首位,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书写大别山发展新华章,是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重要保持者
解放初,黄冈各级党组织主要围绕清匪反霸、土地改革等中心工作任务,先后对党员进行“十大政策”教育、“阶级路线”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党员“八条标准”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把党员教育工作与各项中心工作结合起来,让党员理论联系实际,在战斗中提高觉悟。从1953年开始到1956年底,黄冈各级党组织按照省委部署,对党员进行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教育和党员标准教育。特别是在党员中开展“刘介梅忘本回头”大讨论、学习红军团长方和明带功回乡艰苦奋斗事迹等活动,使黄冈广大党员和群众社会主义觉悟明显提高,涌现了大批先进基层组织和优秀党员。
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后,黄冈各级党组织开展大规模集中培训,如创办业余党校、坚持完善党课制度等,组织党员系统学习“八大”精神和《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党的基本知识讲话》《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文件,收到了较好的成效。1957年初,地委不断加强党员教育工作,把党员教育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地县相继建立了质量较高的专职组织员队伍,在基层组织中活跃地开展工作。到1966年,根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要求,全区逐步将党委集中管理干部的体制转变为党委领导下分级管理干部的体制,组织管理更加科学。
1976年10月,我党一举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全区党员无不为之欢欣鼓舞,郁积在心头的苦恼为之一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明确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强调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为黄冈加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带来了转机。一个时期以来,全区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和省委的一系列指示,不断清除“左”的思想影响,全面拨乱反正,围绕坚持改革开放,搞好“两个文明”建设,对党员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后,黄冈地委从实际出发,把清除“左”的精神束缚,解放思想换脑筋作为重点解决的问题。根据党员干部中不敢、不会从事商品经济,不善于创造条件发动群众发展商品经济等问题,地委要求以黄州为中心,以沿江十三镇为重点,加速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尤其要办好黄州科技经济开发区和沿江五小特区,开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商品竞赛活动,制定优惠政策引进资金、技术等等。在贯彻学习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过程中,黄冈地区的党员干部都经历了一次思想大解放,黄冈的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三讲”教育取得实效,各级领导班子整体素质有了新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进入新世纪以来,黄冈市委从2004年12月至2006年6月,在全市党员中分三批开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使党员受到教育,群众得到实惠,推动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2009年,市委分两批在全市深入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市委着力解放思想形成发展共识,联系实际明确发展思路,边学边干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党的事业也是如此。1958年,黄冈各地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党员、干部贯彻落实“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上来。但在“左”的思想影响下,部分党员干部带头“放卫星”、参与虚报粮食产量,给经济工作带来了严重的损害。1961年以后,各级党组织吸取党的思想建设的经验教训,带领全区人民克服“大跃进”“共产风”造成的不利影响。1963年至1966年,各级党组织在党员中开展形势、阶级、社会主义方向的教育以及党的政策、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优良传统的教育,由于受到“左”的思想的影响,一些做法伤害了一些党员和干部,特别是在“文革”初期,各地党组织都陷入瘫痪,对党员的思想教育一度放任自流,直到1970年后各级党组织相继恢复。
勇于自我革命、自我纠偏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在现实工作中,“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依然复杂严峻,如果不严加防范、及时整治,久而久之,小问题就会变成大问题、小管涌就会沦为大塌方。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有彻底的自我革命、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黄冈历届党组织就是有这样的勇气和看待问题的视野。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呈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折射出熠熠生辉的思想光芒,指引着新时代中国在民族复兴征程上阔步前进,黄冈市委带领全市七百五十万人民站在时代的潮头,争做新时代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践行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方位、时代新变化、发展新要求,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发展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洗礼,全市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干事创业热情空前高涨,形成了良好的政治生态。可以说,十八大以来是黄冈历史上发展最快、质量最好、民生最优的时期之一,为今后的发展积蓄了强大能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3年4月15日,中共黄冈市委四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关于突出发展重点加强分类指导促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确立了黄冈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新路径:牢牢抓住“强工兴城、强农兴文”发展重点,做大做强工业和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重点突破推动全面发展。省委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黄冈提出“双强双兴”,明确了发展目标,理清了发展路径。为此,在宏观层面,把省委、省政府赋予黄冈“四个大别山”的发展定位,作为引领未来的黄冈旗帜;在中间层面,把市第四次党代会确立的实施开创战略,作为统筹全局的黄冈追求;在微观层面,把“双强双兴”作为旗帜与战略的支撑载体,体现重点突出的黄冈作为。三个层面互相依托、互相促进、有机统一,构成了系统完整的市域发展思路体系。
一直以来,中共五届黄冈市委将分类指导分层推进的发展路径作为“双强双兴”工作措施的重点,一以贯之,一抓到底。围绕“强工”,提出“大园区、大产业、大项目”的实施路径,促进工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快速发展。围绕“兴城”,提出“两高两大”、“三要三不要”、“生长性城镇、生命体建筑”、“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等一系列思路和理念。围绕“强农”,提出“两转四用、个十百千”的要求,加快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围绕“兴文”,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方程式,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黄冈路径。四大行动支撑“双强双兴”开展“双百”项目行动。按照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成一批的要求,重点推进100个在建项目、谋划 100个拟建重大项目。从项目策划、申报、审批,到开工、竣工、投产,制订路线图、时间表,实行全过程“看表管理”。大力倡导“倒推工作法”、“搬石头工作法”、“一线工作法”、“三一工作法”,实施电视问政,建立差异化的目标考核机制,促进干部工作作风转变,营造推进“双强双兴”的强大气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推进,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面取消,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纪检体制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黄冈因为不在湖北冶金、汽车和化工三大工业经济带上,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湖北的发展盲区,到2015年,黄冈工业产值超过第一产业近百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黄冈大道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发挥综合效益,公路总里程达到3.0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00公里,公路密度名列全省前茅。成功创建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党管武装工作成效显著,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黄冈舰”光荣入列,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持续开展“四城联创”,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获得省级文明城市称号。全市广大人民群众深感发展的变化,分享到发展成果,全面小康离我们越来越近。
2018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省、市委决策部署,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目标。地区生产总值2035.20亿元,增长7.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124元。全市内资、私营、外资、个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五类市场主体总量达53.1万户,增长7.76%,其中,私营企业6.63万户,个体工商户44.00万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82.4亿元,占GDP比重8.96%。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14家,总数达到285 家。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44元,增长8.42%;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63天,优良率达73.3%,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奋斗求索的精神命题,更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将其化为实际行动的永恒接力和不竭动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黄冈全市上下正在紧锣密鼓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面贯彻全省“一芯两带三区”战略布局,突出“双强双兴”,推进“四大行动”,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全省区域性增长极,必将产生更多新的成果。
大别山上那颗屹立的红军红星仍然鲜红,冲破云雾的东方红高高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