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冈史志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史编研

鄂东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实践启示

信息来源:《黄冈日报》2月13日第6版 发布时间:2025-02-19 10:48:46浏览量: 【字体:

  鄂东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是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指引下,在日伪顽夹击的险恶斗争环境中建立起来的,其政权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临时、不稳定到较为巩固,从国共合作政权到共产党领导的有各阶层参与的“三三制”政权的发展过程,其政权探索实践为根据地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巩固发展壮大抗日根据地,夺取全民族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鄂东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组织形式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丰富实践形式

  在日伪顽军夹击的艰苦环境中,鄂东各地形势发展不同,政权建设情形不一,在不稳定的游击区,政权机构较小,形式灵活多样;在比较巩固的基本区,政权比较稳定,机构比较健全。

  成立抗日民主政权的过渡组织形式宪政促进会。1940年5月,黄冈中心县委举行黄冈县抗日民主宪政促进会成立大会,选举产生共产党员占一半的10名宪促会委员,共产党员孙侠夫当选宪促会主席。宪促会以“协助政府,辅导民众,发扬民主精神,促进宪政之实施,以完成建立独立、自由、幸福三民主义之民主共和国为宗旨”,是抗日民主政权的过渡组织形式,为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准备了条件。建立民意代表机关各界人民代表大会。1941年,豫鄂边区第二次军政代表大会后,鄂东各级政权建设工作全面展开,黄冈县、安麻边、蕲广边、陂安南等基本区的县乡两级先后建立民意代表机关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大会由各界、各阶层人士组成,拥有选举和罢免行政首长、监察和弹劾政府成员、核准政府重要决策、监督政府工作等权力,是党领导群众进行的民主政权建设的实践探索,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鄂东地区的实践雏形。

  鄂东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原则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行探索实践做法

  鄂东各地认真贯彻执行党提出的“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他们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他们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及其他分子占三分之一,他们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各基本区在基层民选中,普遍采取“投豆子”“红绿票”等投票方式,候选人都坐在一排椅子上,每个候选人背后放一只碗或土壶作为“票箱”,每个选民按照应选名额发给相应数量的豆子作为“选票”,选民对每个候选人了解清楚后,将豆子投入自己同意的候选人背后的碗里,候选人以数量多并超过半数者当选;将乡长、副乡长、反对三种意向分别制成红、绿、白三种颜色的选票,选民按照自己的意愿将三种颜色的选票分别投给候选人,红票过半数者即当选为乡长,绿票过半数者即当选为副乡长或乡政府委员。这种党领导下的群众创造的朴素民主选举方式,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正是由于贯彻“三三制”原则,鄂东抗日根据地各级政权获得普遍的社会认同,形成对敌斗争坚强的民族后盾。至1942年7月,鄂东抗日根据地的基本区建有黄冈县、安麻县、陂安南、安礼县、蕲广边5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及100多个乡级民主政权。鄂东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丰富各层级民主形式,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对新时代坚持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积极现实意义。

  鄂东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中心工作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施提供实践路径

  鄂东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一切工作始终围绕发动人民战争、争取抗战胜利这一中心工作和首要任务,始终坚持“一切服从战争”这一最高原则,始终贯彻着抗战思想和军事第一、胜利第一理念,最大限度发展和壮大抗日力量,在环境动荡、斗争残酷、生存困难的时期,始终赢得工作主动,不断巩固发展扩大根据地,直至赢得战争胜利。这一中心工作和首要任务是鄂东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实践证明,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的政权建设是建设政权的关键所在,也是战争走向胜利的关键所在。这从一定程度上实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好制度,是能够有效凝聚全体人民力量一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好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的历史逻辑。

  鄂东抗日根据地各级党组织和民主政府注重加强群众工作、统战工作,建立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等群众团体,开展对地主士绅的统战工作,争取中间势力,扩大抗战力量,为争取抗战胜利这一中心工作和首要任务打下扎实基础,这对于今天充分发挥人大在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中的带头作用,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履行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具有启示意义。

  鄂东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服务宗旨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开拓实践视角

  鄂东抗日根据地孤悬敌后,斗争残酷激烈。在党的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自觉担负起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重大责任,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信念履行崇高使命,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革命情怀实践党的宗旨,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在政权建设过程中,共产党员以身作则,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甚至牺牲个人生命,赢得广大群众信赖,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和依靠,树立了民主政权的较高威信。实践证明,政权建设的核心在于党的建设,只有保持党员干部的先进性才能保持无产阶级政权的先进性。从这里可以找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保证党领导人民依法有效治理国家的显著优势”的历史逻辑,生动诠释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等党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的理论逻辑。

  鄂东抗日根据地各级民主政权在党的领导下,自觉坚持群众观点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始终坚持依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从建立之初就十分注重通过多种形式把群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做到军民一致、官兵一致,极大地调动了工农群众和其他各阶层人民的抗战、生产积极性,并采取兴建修复水利设施、开展生产自给运动、实施减租减息政策、开展反湖霸斗争等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兴办公营或公私合营的工厂等发展工商业,粉碎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军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经济掠夺与封锁,鄂东抗日民主政权始终受到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斗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从这里可以找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显著优势”的实践逻辑,为新时代发挥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显著优势开拓了实践视角。

作者:市史志研究中心主任 江明
Copyright © 2019 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
主办: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 地址:黄冈市黄州区七一路10号
ICP备案号:鄂ICP备190170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