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要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大别山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前仆后继,革命斗争不断、革命火种不灭,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孕育了彪炳史册的大别山精神。党领导大别山区军民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推动了大别山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赋予了大别山精神丰富内涵。大别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别山革命历史的重要论述是弘扬大别山精神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别山革命老区建设,高度评价鄂豫皖大别山革命历史。2010年1月2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湖北省红安县考察时强调,“要大力弘扬革命老区的优良传统,把老区精神转化为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推动老区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金寨县考察时指出,“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2019年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2020年8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鄂豫皖苏区能够28年红旗不倒,新四军能够在江淮大地同敌人奋战到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能够站住脚、扎下根,淮海战役能够势如破竹,百万雄师过大江能够气吞万里如虎,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高度肯定了鄂豫皖苏区根据地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的重要贡献,为深入研究大别山革命历史、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指明了方向。
二、大别山精神内涵丰富
“坚守信念、紧跟党走,顾全大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不胜不休”,是大别山精神的深刻总结和生动表达。
“坚守信念、紧跟党走”,就是大别山区军民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不动摇,无论革命处在高潮还是低谷,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在党的领导下奋不顾身、百折不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勇前进。
“坚守信念、紧跟党走”是大别山区军民在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中所体现出的精神品格。大别山区人民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山山岭岭铜锣响,村村寨寨战歌昂,家家户户忙打仗,男女老少齐武装”,“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解放战争时期,地瘠民穷、群众多半糠菜度日的罗田县落梅河一带,先后献出军粮两万多斤、蔬菜上千担、食油500斤、土布400余匹、军鞋2400余双。立志“不肯昏庸同草木,愿输血汗改山河”的黄麻起义总指挥潘忠汝,六进七出黄安城,腹部打穿了仍坚持指挥战斗,为掩护战友不幸英勇牺牲,年仅21岁。这些都是大别山区人民坚守信念、坚信革命必胜、紧跟党走的生动写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黄冈先后有100万余人参军参战,44万余人壮烈牺牲,其中登记在册革命烈士5.3万余人。红安输送到革命队伍的数万人中,到新中国成立时,健在的红安籍红军老干部只有600多人,这600多人中,有7人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61人成为开国将军。他们身上共同体现出坚守信念、紧跟党走的精神风范,是大别山人民的杰出代表,是大别山精神的生动书写者。
“顾全大局、团结奋斗”,就是大别山区党组织和军队、革命群众在革命斗争中,始终坚持大局观念,以大局为重,党群一心、军民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汇聚一致对敌英勇斗争的强大力量,敢于牺牲、勇挑重担、排难创新,共同战胜艰难险阻。
“顾全大局、团结奋斗”是大别山区军民在浴血奋战的革命斗争中所表现出的精神风骨。红四方面军西征后,鄂豫皖区的革命形势变得十 分严峻。重建的红二十五军在英山建立陶家河革命根据地,在战略全局上有力支持呼应中央苏区革命斗争,并在陶家河完成长征集结,高举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旗帜,成为最先到达陕北的红军长征队伍。无论是打远游击建立根据地,还是战略转移北上抗日,都体现出红二十五军在革命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顾全大局、团结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也在陶家河牛背脊骨战斗中生动体现。陶家河牛背脊骨战斗是一场军民同心与强敌进行殊死搏斗的阻击战、存亡战、以少胜多之战,人民群众积极支援红军,帮助挖战壕、抬伤员、做向导,冒着生命危险照顾留下的伤病员等。张体学率领由黄冈子弟兵组成的鄂东军区独立第二旅,掩护中原军区主力部队胜利突围后,刚刚跳出数十万敌人包围圈,接到党中央电报,停止东进、重返大别山,全体将士义无反顾,一头扎进敌人包围圈,6000余人的独二旅剩下300余人,将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牵制在大别山区一年之久,有力策应党中央战略实施。大别山军民始终以顾全大局、勇挑重担的革命品质和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顽强斗志,以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克服一个个艰难险阻,战胜一个个荆棘坎坷,用牺牲和奉献为大别山精神诞生提供丰厚滋养。
“勇当前锋、不胜不休”,就是勇于屹立时代潮头,担当使命、敢于斗争、不怕牺牲,为夺取革命胜利,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矢志不渝一往无前,不屈服不放弃,不向困难低头,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胜不休是大别山区人民原生态的话语表达,是大别山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精华,是大别山区人民的文化符号和基因特质,体现了大别山区人民不服输、认准了的事情十头牛也拉不回的犟劲狠劲韧劲,体现了大别山区人民执着坚韧、自强不息的性格特质和朴诚勇毅的淳朴民风。
“勇当前锋、不胜不休”是大别山区军民在坚韧不拔的革命斗争中所呈现出的精神特质。大别山区军民以执着坚定的革命信念、英勇无畏的革命气魄、百折不挠的革命斗志、紧跟党走的革命情感,敢为人先、勇当前锋,做前人没有做过的、干过去没有干过的伟业。党的创始人及一大代表董必武、陈潭秋成立共产党武汉支部,是国内成立时间仅次于上海的第二个早期党组织;陈潭秋指导成立的黄冈县八斗湾、陈宅楼党小组,是全国最早农村党组织;恽代英、林育南等先进青年在黄冈县八斗湾成立的共存社,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独立展开建党活动的重要探索,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黄麻起义建立大别山区第一个工农政权黄安县农民政府、第一支人民军队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第一个“工农武装割据”柴山保革命根据地;鄂东特委提出“学江西井冈山的办法”,向中央建议把黄安、麻城、光山、商城、六安等县划为鄂豫皖特区,以创建整个大别山区域的武装割据局面。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鄂豫边抗日民主根据地,再到拉开解放战争序幕的中原突围、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序幕的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加快解放全中国进程的渡江战役,充分诠释大别山区军民敢为天下先的宝贵品质,坚信革命必胜的政治定力、不胜不休的坚韧精神,不屈服不放弃的革命斗争意志,排难创新、勇当前锋的精神追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彰显大别山精神时代价值,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