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冈史志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史编研

为什么说黄冈是中国共产党重要建党基地

信息来源:《黄冈日报》 发布时间:2024-08-29 14:51:48浏览量: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1]黄冈作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的核心区,建立了一大批党的组织,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将星星之火从大别山播撒至全国,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其建党实践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创造性经验。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领导黄冈人民创造了“二十八年红旗不倒”“二十二年武装斗争不断”“二十一年根据地活动不停”的革命奇迹,铸就了“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黄冈革命老区精神和“坚守信念、紧跟党走,团结奋斗、顾全大局,勇当前锋、不胜不休”的大别山精神,这是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冈以巨大的牺牲和贡献,赢得了中国共产党重要建党基地、中国革命主要活动地、人民军队重要诞生地、中国革命战略转移地等崇高历史地位。

黄冈是党的重要建党基地具有深厚历史逻辑

  黄冈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自古以来是人文高地、战略要地、军事重地,孕育着世代辈出的黄冈英才与交相辉映的多元文化,蕴涵出万众一心、团结奋斗,敢为人先、善于创造,勇于斗争、不胜不休和舍小家为人民、敢牺牲甘奉献、不图名不图利的精神基因特质。因此,当时代变革大潮到来,黄冈勇为人先,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建党基地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历史区位因素。黄冈位于鄂豫皖赣四省交界处,地处吴头楚尾,北靠大别山,南滨长江,中间是低山丘陵和沿江平原,从地图上看呈扇形状,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发生过春秋柏举之战等经典战例,元末徐寿辉农民起义等反抗斗争。黄冈开放与封闭地域环境和多元与独特文化共存共生,不畏强权、骁勇善战成为黄冈人基因特质,耿直刚硬、傲而不孤成为黄冈人鲜明性格。如,光绪《黄州府志·例言》:“其地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文朴而不陋,尊德乐道,异于他邦。”历史沿革因素。黄冈早在新石器时期即有人类居住,自东晋咸和四年(329年)建置西阳郡起已有近1700年历史。《尚书·禹贡》记载黄冈大致以巴河为界分属荆州、扬州,先后分属吴、楚,吴、魏,南朝、北朝,蕲州、黄州,南唐、后周,宋、金,直至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蕲黄合一,形成一个大黄州。历史上曾有10次大规模移民,其中8次以迁入为主,包括春秋战国时期邾国君民迁入黄州,东汉巴人2次迁移黄冈五水流域,西晋“永嘉之乱”后的流民南迁侨置,以及北宋、南宋、元末、明初、清初等大移民,如著名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行政区划分合更迭、人口大规模流动使长江文化、荆楚文化与吴越文化、中原文化乃至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形成独具特色、通化变异、多样共生、博大精深的八大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孕育、转化为黄冈人敢说敢当、血性彪悍精神风骨和敢为天下先、不胜不休精神气度。正如熊十力在《心书》中所写:“楚士又好为一意孤行,不近标榜,蕲、黄尤甚。”历史人文因素。黄冈历史人文厚重,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唐宋之际境内开始出现塾学,宋朝河东书院跻身江南著名书院之列,明清时期塾学遍布黄冈城乡,明清两代“黄冈进士冠荆楚”,数量约占湖北省的三分之一。“惟楚有才,鄂东为最。”^[2]遍布各领域的杰出人才从明清开始层出不穷,至近现代更是形成“喷涌之势”。不少人才不仅家学渊源,而且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在近现代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奋不顾身、前赴后继,有勇有谋、克成大器,成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秀代表,充分体现出黄冈人崇尚气节、急公好义、嫉恶如仇、朴诚勇毅精神骨血,朴实、舍得吃亏和肯奉献、敢于牺牲精神品质。

黄冈是党的重要建党基地具有深刻理论逻辑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4]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黄冈始终是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黄冈最早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在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上,接受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先进理论并逐渐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就要到来。从此,在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的指引下,黄冈勇立潮头建党,开始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伟大征程。

  辛亥革命中,在黄州城革命党人设立了秘密的印刷机构——鸠译书社,为宣传革命思想印刷了大量书刊。在十月革命的隆隆炮声和五四运动洪流中,一批黄冈籍先进分子领悟时代呼唤,积极寻求救国济民真理,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通过创办刊物、成立社团、兴办学校等途径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改造中国的革命道路。黄冈这一批新的先进分子,许多人后来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当起领导革命的光荣使命,为黄冈成为党的重要建党基地打下思想基础和作好理论准备。董必武、陈潭秋、林育南等是突出典型代表。1919年,董必武在上海期间结识李汉俊,认真阅读李汉俊从日本带回的马克思主义书籍,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书籍的阅读与学习,董必武完成从旧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思想转变。1919年夏,陈潭秋在上海与董必武相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学说观点,认为中国的出路要像俄国那样实行“阶级革命”,中国应该搞“俄国马克思主义”。陈潭秋回到家乡黄冈县陈策楼创办聚星学校,与胡亮寅、肖人鹄等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刘念祖等人创办青黎学校,成为新思想宣传阵地和革命活动据点。同时,黄梅县李子芬、宛希俨、王一飞等组织黄梅旅外学生会。1919年7月,林育南从武昌中华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回到家乡黄冈县回龙山八斗湾,创办传授新知识新文化的浚新学校。1920年秋,林育南考入北京国立医学专科学校,正是继“问题”与“主义”之争后,北京正在开展“社会主义大论战”,林育南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和陈独秀、李大钊、李达、蔡和森等马克思主义者所写文章,树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董必武、陈潭秋、林育南等这些走过不同道路的知识分子,经过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五四运动斗争锻炼,共同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先进思想。他们的初期活动虽然都发生在外地,但他们的革命活动和指导家乡建党实践对黄冈后来的发展变化产生巨大影响,为黄冈成为党的重要建党基地作出巨大贡献。

黄冈是党的重要建党基地具有深远实践逻辑

  建党之初,湖北沿着两条路开展建党活动,大别山腹地黄冈开展独立建党活动,董必武、陈潭秋在武汉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这两条路都离不开黄冈,建党实践使黄冈成为党的重要建党基地具备客观环境。

  一是党的创始人陈独秀,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陈潭秋等指导了这里的建党活动,为黄冈成为党的重要建党基地提供实践条件。1920年2月,陈独秀到武汉讲学,宣传打破阶级制度,发表《社会改造的方法和信仰》等演说,黄冈籍记者包惠僧采访陈独秀并建立联系,后作为陈独秀代表出席党的一大。同年8月,陈独秀委派刘伯垂到武汉,协助董必武、陈潭秋等筹建武汉党组织,指导湖北建党活动。1920年3月,董必武与张国恩等在武昌创办私立武汉中学,陈潭秋、陈荫林、刘子通等作为该校教师,以此为阵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新型革命人才,开展建党活动。武汉中学成为武汉乃至湖北地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成为湖北及其周边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培养革命干部的重要基地,为大别山区培养了大批建党骨干和革命人才,是鄂豫皖革命的一个重要策源地。1927年,黄麻起义指挥部的10名领导人,有5人毕业于武汉中学。1920年8月,董必武、陈潭秋、刘伯垂、张国恩、包惠僧、赵子健、郑凯卿7人在武昌抚院街董必武寓所召开会议,成立共产党武汉支部,7人中董必武、陈潭秋、张国恩、包惠僧、赵子健5人为黄冈籍,这是国内六个党的早期组织之一,也是党在湖北革命征程的起点。1921年7月23日,党的一大召开,13名党的一大代表中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为黄冈籍。党的一大后,董必武和陈潭秋返回武汉建立武汉地方委员会,湖北从此有了党的正式组织。革命先驱的建党活动直接影响和推动黄冈党组织建立发展和党员人数扩大,使黄冈成为党的重要建党基地,辐射影响全国,源源不断为中国革命输送力量。建党前的全国57名党员中,黄冈籍有6名,占全国党员总数10.5%。至1923年6月,黄冈有党员43人,占全国党员总数17.9%,其中黄冈县籍党员24 人,占全国党员总数5.7%。1926年底,黄冈党员发展到1300多人,占全国党员总数22.5%。1927年5月,有党员1356人,占全国党员总数23.4%。1927年7月,有党员4000人以上,占全国党员总数6.9%。到1929年上半年,有党员1862人,占全国党员总数4.7%。

  二是共存社展开独立建党活动,为黄冈成为党的重要建党基地提供实践标识。“五四”运动后,在恽代英的倡议和组织下,利群书社于1920年2月1日在武昌成立,致力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大别山区旅汉青年接受新思想、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1921年春,在恽代英的支持下,恢复了由林育南在1919年创办的黄冈八斗湾浚新学校的办学。浚新学校成为当时鄂东地区传播进步思想、培养革命人才的重要场所。1921年7月16日至21日,恽代英、林育南等24名先进青年在浚新小学召开利群书社社员大会,成立了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革命团体——共存社,其宗旨是:“以积极切实的预备,企求阶级斗争、劳农政治的实现,以达到圆满的人类共存为目的。”这个宗旨清楚表明,恽代英、林育南等先进青年公开宣布承认阶级斗争,拥护无产阶级专政,以实现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为最终目的。这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党的奋斗纲领基本精神完全一致^[5]。共存社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独立建党的伟大探索。对此,中共党史一卷作了专门记载:“值得注意的是,在党成立前后,与共产国际以及与上海、北京没有联系的一些先进分子也在独立展开建党活动。1921年夏,湖北利群书社在黄冈开会,在三天的讨论中,其成员一致拥护无产阶级专政,拥护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权,拥护苏维埃,赞成组织俄国式党——布尔什维克式的党,并提议把即将成立的组织称作‘波社’(“波”即布尔什维克之意)。”^[6]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消息传来后,恽代英宣布解散共存社,绝大多数成员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许多人后来成为党的领导骨干,在二七大罢工、安源工人运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共存社的成立说明,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中国革命,已经成为当时中国革命者的共同愿望。它表明即使没有共产国际和苏俄的帮助,中国迟早也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有力驳斥西方一些中共党史研究者极力鼓吹历史虚无主义和20世纪20年代中国不具备成立共产党的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舶来品”、从苏俄移植过来的等错误观点。

  三是全国最早农村党组织八斗湾和陈策楼两个党小组的建立,为黄冈成为党的重要建党基地提供实践准备。1921年7月,董必武和陈潭秋代表共产党武汉支部出席党的一大后,陈潭秋等人回到家乡指导建党和开展革命斗争,秘密筹划建立农村基层党组织。1921年古历七月,陈潭秋先后介绍在陈策楼聚星学校和杨鹰岭青黎学校教书的肖人鹄、胡亮寅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成立八斗湾和陈策楼两个党小组,胡亮寅、肖人鹄分别为小组长。^[7]黄冈地区第一个地方党组织、湖北第一个农村党组织、大别山地区最早地方党组织、全国最早农村党组织——八斗湾和陈策楼两个党小组正式诞生。^[8]八斗湾和陈策楼两个党小组成立之初尽管不显眼,没有引起注意,但是这犹如一颗火种,是一个有着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前途的新兴力量,充满着勃勃生机和活力,预示着黄冈地区发生新的社会变革。八斗湾和陈策楼两个党小组成为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起点,为黄冈各地乃至大别山区建立党的组织创造了条件,鄂豫皖边区地方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1923年冬,黄安县党的工作组在武汉中学成立。1924年前后,麻城党的工作组成立。1924年,广济支部在武昌广济学社成立。1924年8月,鄂东地区第一个县级党组织黄冈支部成立,同月黄梅党小组成立。1925年冬,黄安、麻城两县特别支部分别成立。1926年8月,罗田支部成立。1926年11月,蕲春特别支部、蕲水支部成立。1927年4月至5月,黄安、黄梅、罗田、麻城、浠水、蕲春等县先后成立县委。^[9]到1930年9月,鄂豫皖边区支部达到281个,中心支部29个。各地陆续建立起党组织,积极领导开展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特别是深入农村,广泛建立农民协会。1927年5月,鄂豫皖边区的县、区、乡农民协会组织普遍建立起来,农民协会会员达100多万人,占当时全国900多万农民协会会员的1/9以上。黄冈共有87个区,1534个乡建立农民协会组织,农会会员达到76.45万人。^[10]为保卫农民运动成果,各地还普遍组织革命武装,展开大规模的农民自卫武装斗争,掀起农民运动高潮。

  四是根据地党的建设工作为中国革命贡献出创造性经验,为黄冈成为党的重要建党基地提供实践依据。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黄冈建立鄂东北革命根据地、鄂豫边革命根据地,并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在严重白色恐怖和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黄冈党组织不屈不挠英勇斗争,仍坚持有红(安)礼(山)罗(山)经(扶)边界苏区、光(山)麻(城)苏区、红安苏区等4块革命根据地。^[11]根据地建立健全党的各级领导机构,全面推动党的建设工作。1929年12月2日,中共鄂豫边第一次代表大会作出《政治任务决议案》,提出党的建设任务。在思想建设上,根据地党组织极其“注意每个党员的政治学习”,创办许多带有地方党建特色的党报、党刊,如鄂东特委创办的《英特纳雄耐尔》等,通过组织各种研究组、政治讨论会等形式,对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党员逐步由单纯的农民意识转变到无产阶级思想上来。在组织建设上,大力加强县以上各级党委的建设,根据斗争实际,打破行政界线,减少层次,精简机关,把建立和健全支部作为组织建设的中心任务之一,实行“一切工作归支部”^[12];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发展基层党员,如1929年6月,鄂东北特委指示,考察入党对象必须注意五个条件:革命性强的,经济地位低的,与反革命派无社会关系的,习惯好的,无恶劣嗜好的;创办各种干部学校,举办专门训练班培训干部。如,鄂东北特委主持召开的鄂东北各县第二次联席会议上,通过了《训练与宣传决议案》,指出:“党的干部……除了在实际斗争中去培养外,办训练班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1929年初,鄂东北特委开办党务干部学校,每期3个星期,每期20余人,学员毕业后大都安排在各级党务部门工作。^[13]在作风建设上,根据地党组织在斗争中逐步养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根据地党组织还加强对根据地武装力量的统一领导,把军队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注重群众团体的建设与发展,建立起工会、共青团、妇女会等比较完备的群众团体组织。根据地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的实践,为党的建设积累了重要经验,成为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为黄冈成为党的重要建党基地提供了实践依据。

  黄冈重要建党基地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黄冈先后有44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登记在册烈士5.5万人。这里不仅爆发了长江以北规模最大的武装革命黄麻起义,建立鄂豫皖边区第一支革命武装鄂东军和第一个革命政权黄安县农民政府,成功创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苏区根据地,使得黄冈成为中国革命主要活动地;创建了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第八军、第六军等工农革命军,红十一军三十一师、红一军、红四军、红十五军、红二十七军等早期工农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红四方面军等红军主力部队,而且还顺应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组建了新四军第四支队和新四军第五师、地方游击队等革命武装,使得黄冈成为人民军队重要诞生地;无论是在反“围剿”斗争中,还是在抗击日军和中原突围、战略进攻的各个战场上,无论是红一军、红四军、红四方面军等组建,还是红二十五军奉命长征、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黄冈不仅锻造了一支支敢打敢拼、勇敢顽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人民军队,而且还培育形成了听党指挥、服从命令、顾全大局、绝对忠诚的优良作风,使得黄冈成为中国革命战略转移地。

  深入研究阐释和做强黄冈是中国共产党重要建党基地,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大别山精神等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两个重要论断”,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要求;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建设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重要功能区,着力打造全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以强县工程和乡村振兴为主攻方向实现黄冈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发挥黄冈是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积极作用,彰显重要建党基地时代价值,对于发展全域大文旅,创建全国红色文旅融合发展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黄冈篇章具有积极意义。

 

  [1] 习近平:《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永葆初心才能走得远》(二〇一九年九月十八日),《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261页。

  [2] 惠小勇、徐海波:《“惟楚有才,鄂东为最”——试解人才地理中的“黄冈现象”》,《新华每日电讯》2024年7月12日第9版。

  [3][德]卡尔·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4] 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39页。

  [5] 李良明、徐大兵:《恽代英与共存社的成立》,《光明日报》2011年8月31日第11版。

  [6]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70、71页。

  [7] 武汉大学历史系编:《黄冈县革命史资料汇编》1959年5月,第27、28页。此外,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记载“一九二一年七月一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董必武、陈潭秋等以武汉为中心,在湖北地区积极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建立党的组织。同年十一月,鄂东黄冈县成立了党的小组”。大别山干部学院编:《大别山革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15页,记载“1921年秋,陈潭秋回到家乡,在黄冈县陈策楼的聚星学校和八斗湾的浚新学校秘密发展中共党员,建立党组织,于同年冬季成立两个党小组,次年发展为两个党支部。”楚向红:《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学习时报》2022年4月20日第5版,提出“1921年11月,陈潭秋在家乡湖北黄冈建立了中共陈策楼、八斗湾党小组,这是大别山区最早的党小组,也是全国最早的农村党组织”。本文对八斗湾和陈策楼党小组成立,采用武汉大学历史系编《黄冈县革命史资料汇编》记载时间。

  [8] 徐海波:《回龙山下的百年巨变——来自我国最早农村党组织诞生地的报道》,《新华每日电讯》2021年2月19日第1版头条,提出团风八斗湾党小组为我国最早的农村党组织。

  [9] 中共黄冈市委党史办公室著:《中国共产党黄冈历史第一卷(1922-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41、42、43、44、45页。

  [10] 中共黄冈市委党史办公室著:《中国共产党黄冈历史第一卷(1922-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57页。

  [11] 中共黄冈市委党史办公室著:《中国共产党黄冈历史第一卷(1922-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231页。

  [12] 孙巍峰:《为什么说鄂豫皖根据地是党的重要建党基地》,《学习时报》2022年4月22日第3版。

  [13] 中共黄冈市委党史办公室著:《中国共产党黄冈历史第一卷(1922-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221页。

作者:市史志研究中心 江明
Copyright © 2019 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
主办: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 地址:黄冈市黄州区七一路10号
ICP备案号:鄂ICP备190170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