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冈史志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史编研

【人物研究】廉政县长张凤林

信息来源:中共黄冈市委党史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3-09-25 00:00:00浏览量: 【字体:

  张凤林(1896--1948)  广济县(今武穴市)人。幼年家贫,后从师习武。1926年冬,因土地纠纷,打伤地主张国清,为避免地主报复,张凤林逃往江西吉安、莲花一带,卖工度日。1927年秋,参加湘鄂边区秋收暴动,历任班长、排长等职。 1929年9月随红八军五纵队转战大冶、阳新等地,参加了著名的龙港暴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奉命回乡工作,他以行医卖药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秘密发展了一批党员,成立了党支部,任书记,后任杨门乡农协会主席。5月,复祥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任区赤卫队队长。革命转入低潮后,他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分散隐蔽,留在本地坚持斗争达7年之久。抗日战争开始后,他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1938年9月奉命重建广济地下党组织。他在蕲广边先后建立了7个党支部、6支武装便衣队,形成了以杨门村为中心的蕲广边抗日根据地。1942年6月,张凤林担任蕲广边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抗战胜利后,中原突围前夕,张凤林由宣化店回县,担任中共广济工委副书记,负责阳城、田家镇、四望一片工作。   1947年 9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他一边组织群众支援前线,一边深入农村,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基层政权。1948年3月底,国民党四十八军七十二师进犯广济,地方反动武装乘机而起,疯狂反扑。4月9日,他在张百可垸王香梅家的木楼上夹墙里隐蔽,被密探侦知,将其住所围得水泄不通。这时,张风林紧握手枪,身贴夹墙,监视敌人的行动。当敌人准备放火烧百姓房屋时,张凤林大吼--声:“不准放火!”随着“休想捉住我张凤林!”的喊声,张凤林自饮最后一颗子弹,英勇牺牲。
  在人民群众心中,张凤林不仅仅是党的一位好干部、好县长,更是一位清正廉洁、大公无私的好典范。张凤林和他的兄弟相继参加革命以后,地主、恶霸、土匪和国民党军队对他的家庭进行了严重的摧残,财物抢劫一空,房屋烧毁三次。张凤林长年在外,家里往往大半年揭不开锅盖,破瓢破篮、讨米棍成了他妻子儿女离不开的三件宝。 家里人经常流落外地,受尽折磨。一次,大儿子在流浪中得了重病,高烧不退,草药治不好,不得已请了一个郎中,但朗中开口要十担谷,诊不起,结果活活病死。他生下5个子女,先后饿死、病死4个,只有一个名叫常德的小儿子几经磨难活了下来。 当县长以后,他家的房子又一次被敌人烧毁,亲友们劝他盖间瓦房。他笑着说:“我身无半文,拿什么盖瓦房?还是搭茅屋好,冬暖夏凉,不怕火攻,茅草是烧不尽的。”大家又说:“你当了县长,连间瓦房也盖不起?”张凤林回答:“共产党的县长不比国民党的,只能为群众谋利益,而不能给自己谋私利。”
  张凤林分管财经工作,经管大量现金和实物。他经常教育身边的同志要廉洁奉公,不能贪财,一分钱、一寸布都要用在革命事业上。同志们给他发津贴,他总是嫌多了,给十元,死活只肯收五元。 一次张凤林重病之后,瘦得皮包骨头。警卫员担心他拖垮了身子,悄悄动用了公家一块银元,买回了一点冰糖、木耳和一只土鸡,蒸得烂熟,在睡觉前端给张凤林吃,张凤林问明了情况,严肃地说:“动用公款是犯法的。”他硬是连筷子都没有动一下,还拿出一块银洋替警卫员还上。
  有件事让当地干部群众至今难忘。那是1946年底,中原突围到蕲广一带活动的中原军区鄂东独二旅政委张体学,在撤离广济前,亲手交给张凤林1000块银洋,一再属咐他,必要时你可以自行处理。部队走后,国民党军队在蕲春、广济一带“清剿”,党员无法就地坚持活动,只得转移外地。张凤林当即把银洋装进袋子,塞进坛子,在坛口封上泥,埋进家里的土洞里。为了摆脱敌人,他化装出走,拖妻带子,提着篮子,拄着棍子,一路讨米要饭,一路探听情况。途中遇见蕲春的老战友何启,何启见他一家人面黄肌瘦,破衣烂衫,问他怎么这幅穷相,张凤林默默地笑了笑,老伴却说出了实情。何启感慨地说:“老张啊,像你这样腰挂手枪,家藏银洋,领着妻儿要饭的县长,从古到今,怕是头一个吧。”400多个日日夜夜,张凤林一家人风餐露宿,忍饥挨饿,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没有想到去动用一块银元,因为那是公款。1947年10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鄂东又成为解放区,张凤林赶紧挖出银元一块不少地交给了党组织。
 

作者:
Copyright © 2019 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
主办: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 地址:黄冈市黄州区七一路10号
ICP备案号:鄂ICP备190170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