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冈史志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史编研

【人物研究】“神枪大将”王树声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3-10-07 00:00:00浏览量: 【字体:

王树声.jpg

  在10位开国大将中,王树声被称为“神枪大将”。其实早在红军时期,他就是红四方面军尽人皆知的“神枪手”。那是1927年黄麻起义时,王树声率领农民自卫军守麻城,“红枪会”一下子来了约1万人攻城。王树声毫不畏惧地登上北城门,提取一支步枪,瞄准一个穿红衣服的“红枪会”师爷,一枪下去,领头的那个“红枪会”师爷应声倒下,蜂拥而至的“红枪会”成员竟一哄而散。
     1905年4月,王树声出生在麻城乘马一个偏僻山村里。他6岁丧父,9岁亡母,兄弟姐妹5人全靠祖母抚养。
     王树声投身革命是在县城公里高等小学读书时,在叔伯长兄,麻城早起共产党员王幼安的指引下,逐步由一个循规蹈矩的文弱书生,成为一个追求平等,憎恨旧社会的进步青年,并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王树声参加革命不久,便干了3件轰动一时的大事:大义灭亲。
     王树声的舅父丁枕鱼是个无恶不作的打土豪,群众叫他“北乡虎”。其子丁岳平,是个不可一世的恶霸,外号“北乡狼”。担任县农协组织部长的王树声带领千余农友,冲进丁家大院,烧毁田契,打开粮仓,并将一顶二尺高的大帽子,戴在丁枕鱼的头上,游遍乡里。经此打击,丁枕鱼不但不忍悔改,反而更加疯狂地干着伤天害理的勾当。于是王树声主持召开群众公审大会,将丁枕鱼判处死刑,当场执行,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有一件更加感人的故事在大别山区至今广为流传,甚至影响王树声的一生,即周家姆舍子救人。当年周家姆舍弃自己的亲生儿子,救出时任工农革命军第七军第一队党代表、日后叱咤风云的开国大将王树声。
     那是1928年5月的一天,王树声遭敌追堵,麻城西张店村一位农村老妈妈周家姆将他藏在家里。敌军没有搜到人,就将西张店村的男女老幼集中起来,扬言:如果不交出王树声,就把西张店变成无人村!
紧急关头,周家姆站出来说:“王树声就在我家。”几十个持枪的白狗子随她走去,刚到家门口时,周家姆突然停住,对白狗子们说:“王树声带有双枪,你们躲在门口,我去把他哄出来。”敌人信以为真。周家姆进屋后,叮嘱王树声藏好,然后把与王树声藏在一起,年龄相仿的大儿子王正道拉出来,交给敌人带走。敌人就在附近的河滩上将“王树声”处决了。失去儿子的周家姆悲痛欲绝,党她挺住了。后来,他把二儿子、四儿子送到红军队伍,均战死沙场。伺候在她身边的三儿子也被还乡团杀害。周家姆虽然为革命失去了亲生儿子,但王树声却把周家当作周家姆的亲儿子,一直照顾周家姆的生活,直到她1959年去世。
  周家姆舍子救人的壮举,在王树声的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使他更加深刻地懂得了“人民”二字的份量,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始终是他矢志追求的崇高目标。
  在20世纪的风云变幻中,他从一个小学校长,在革命的烈火和你死我活的战争中,锤炼成一员天不怕地不怕的虎将;他追随徐向前元帅,把一支小小的红军队伍,拉扯成一支拥有8万大军的红四方面军,并担任副总指挥;从黄麻暴动起,两翻雪山、三过草地、血战河西、太行抗日、中原突围等带来的无数苦难;死神数次与他擦肩而过,使他成为王家13个参加革命的兄弟姐妹中唯一的幸存者,他和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王宏坤、陈再道、陈锡联等一批开国将帅结下了深厚友谊,也与张国焘等人有过不敢回首的交往……
让我们2这位令人敬仰的“神枪大将”,领略其金戈铁马的传奇人生。
  1931年3月的双桥镇战斗中,在鄂豫皖红四军担任团长的王树声,率部担任主攻,在兄弟部队配合下,全歼第三十四师,活捉敌师长岳维峻。11月7日,红四方面军在黄安(今红安)七里坪成立,王树声任阅兵总指挥,组织指挥了隆重的阅兵式。接着红四方面军运用“围点打援”战术发起黄安战役,已升任红四方面军主力第十一师师长的王树声,率部担任最艰巨的打援任务,先后击败敌3个师的援兵。此役共歼敌1.5万人,活捉敌师长赵冠英,黄安县城获得解放,并改名红安县。
  1932年1月,率部参加商(城)潢(川)战役,与兄弟部队一道打败敌军4个师另一个旅,解放豫南重镇商城等大片地区。7月,率部参加黄(川)光(山)战役,在兄弟部队配合下,歼敌1.5万人。接着,又率部参加麻城战役,歼敌1个多旅。
  在鄂豫皖苏区的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由于张国焘盲目轻敌错误,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向西作战略转移。已调任红7师师长的王树声,率部担任艰险的断后任务。在枣阳新集、土桥等战斗中,迭挫强敌追堵,特别是红四方面军主力在漫川关被围的紧急关头,王树声亲率1个团和兄弟部队配合突围,打开了全军的通道,使红四方面军顺利翻越大巴山,挺进川北,投入到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33年2月,四川军阀田颂尧纠集6万余人,兵分3路,对川陕革命根据进行疯狂围攻,王树声率部参战,给来犯之敌以迎头痛击,至同年6月,田颂尧的“三路围攻”被彻底粉碎,红四方面军迎来一个大好的发展时期。
  1933年7月,28岁的王树声被任命红四方面军副指挥,并兼任红三十一军军长,是中国工农红军中最年轻的方面军指挥。同年8月至10月,参与指挥红四方面军队川军发起的仪(陇)南(部)、营(山)渠(县)和宣(汉)达(县)三次进攻战役,均取得胜利。11月至次年8月,协助总指挥徐向前进行反“六路围攻”作战,歼敌8万余人,巩固和发展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1935年1月以后,协助徐向前指挥广(元)昭(化)战役、强渡嘉陵江战役、长征中的土门战役等一系列事关红四方面军前途命运的重要战役,为迎接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7年3月西路军失败后,王树声身处险境,但矢志不渝,一心向党,最后一路乞讨,历尽艰辛,辗转回到延安。
红军时期的王树声以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以及娴熟的军事指挥艺术,在人民解放军的战史上,留下了一幕幕精彩篇章,是同时红军将领中的佼佼者。抗日战争时期,王树声极大的革命热情,投入到全民族的反侵略战斗中,为自己的革命生涯,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最为杰出的贡献便是征战豫西。
  1944年初,日本在亚洲太平洋战场全面失利。为扭转战局,日军于1944年4月发起河南战役,妄图打通中国大陆南北交通线。为适应战略格局的需要,中共中央于1944年9月组建了以王树声为司令员,戴季英为政委的河南人民抗日军和河南军区,进军河南豫西敌后。当时河南的形势错综复杂,日军、伪军、国民党军和各种地方武装势力互相割据,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王树声率部开赴豫西后,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争取和团结了豫西地区的各种抗日力量,在短短的8个月时间里,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围剿,不但站稳脚跟,而且成功地建立了2万多平方公里、3000多万人口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打通了华北与鄂湘的联系,粉碎了日军的战略企图,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大别山走出的英雄战士王树声,靠着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指挥作战上的大智大勇和来自人民群众的淳村,成为一代战功显赫的当代军事家。
全国解放后,王树声历任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湖北省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总军械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74年1月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
 

作者:
Copyright © 2019 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
主办: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 地址:黄冈市黄州区七一路10号
ICP备案号:鄂ICP备190170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