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冈史志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史编研

【人物研究】“无衔大将”李先念

信息来源:中共黄冈市委党史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3-10-12 00:00:00浏览量: 【字体:

  1955年人民解放军授衔时,在最初评定高级军衔的初步方案中,被评为大将的还有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等4人,只因他们转入地方工作(李先念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按照毛泽东“在地方工作的同志,都不评军衔为好”的建议,未被授予大将军衔。但广大人民群众和解放军指战员,鉴于他们在革命战争年代立下的卓越功勋,把他们当做“无衔大将”。
  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而且是我军杰出的军事家。从参加黄麻起义到全国解放,在20多年的战争生涯中,他出生入死,身经百战,多次在重大历史关头临危受命,屡建奇功。
  1909年6月23日,李先念出生在黄安(今红安)高桥李家大屋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全家靠租佃地主的几块山冲薄田为生。他8岁就下田、放牛、拾柴,后学木工手艺,人称“小李木匠”。1926年在家乡参加农民运动,任乡农民协会执行委员。1927年11月率家乡农民参加黄麻起义,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10月,已担任鄂豫皖苏区(黄)陂(黄)安南县委书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的李先念,带领300余名青年加入红军,随后任红四方面军第十一师三十三团政委,开始了金戈铁马、跌宕起伏的戎马人生。
  参加红四方面军不久,李先念就率领三十三团参加红四方面军发起的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四大进攻战役。因该团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被方面军总部授予“共产国际团”的光荣称号。1932年7月李先念接任红十一师政委,与师长倪志亮指挥红十一师,投入反四次“围剿”战役,在冯寿二、七里坪、胡山寨3场恶战中,重创敌军。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由鄂豫皖根据地向西进行战略转移。他指挥所部在枣阳新集和土桥铺地区冲破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为全军打开通路,并在危急时刻保证了总部的安全。随后李先念指挥部队继续过关斩将,尽管他在激战中身上两处负伤,仍坚持坐着担架指挥部队翻秦岭,涉汉水,越过大巴山,进入川北。同年12月被任命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投入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33年2月,国民党川陕边区“剿匪”督办田颂尧,纠集6万兵力对红四方面军发动三路围攻。李先念按照徐向前总指挥制定的“收紧阵地、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指挥部队利用有利地形及工事屏障,给川军以沉重打击。特别是在方面军进行的空山坝决战中,他率领三十三团迂回插入敌后,切断敌军退路,为夺取反“三路围攻”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红四方面军经过英勇战斗,歼敌2.4万余人,取得反三路围攻的胜利。川陕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红军也获得较大发展。7月,红四方面军将所辖4个师扩编为4个军,李先念被任命为第三十军政委,担当更加重大的责任。作为红四方面军一名军政双优的高级指挥员,随后在1935年10月的宣(汉)达(县)战役,11月的反“六路围攻”战役,1935年3月的强渡嘉陵江战役等一系列重大战役中,在徐向前指挥下,李先念均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立下赫赫战功。
  也许是历史的机缘,代表红四方面军迎接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的重担,落在了李先念的身上。
  1935年5月,李先念受命率领红三十军八十八师和红九军二十五师、二十七师各一部,向小金川地区疾进,迎接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北上。到达懋功后,李先念立即投入紧张的迎接准备工作。让李先念终身难忘的是,6月中旬的一天上午,在懋功的一座法式建筑的天主教堂里,他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握住李先念的手,上下打量,连声说道:“名不虚传,果真英雄出少年!”从此,李先念在毛泽东的教育培养下,谱写出更加壮丽的人生。
率部突出河西走廊,创建中原抗日根据地、胜利举行中原突围,是李先念在极为艰险复杂的战争舞台上,演出的最为精彩的历史活剧。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红四方面军一部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李先念与代军长程世才指挥三十军突破黄河天险。11月,渡河部队组成两路军,执行建立河西根据地和打通远方的任务,他指挥三十军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先后在凉州和永昌之间同敌军恶战,歼敌4000余人。后又在倪家营子与数倍于己的敌军血战40天,予敌以重大杀伤。但因河西走廊地区缺乏党的群众基础,气候恶劣,人口稀少,物资匮乏,部队只有消耗,没有补充。加之河西地势平坦,利于敌军骑兵作战。西路军与数倍于己的敌军浴血奋战,终因敌众我寡,伤亡惨重。
  1937年3月西路军失败后,李先念临危受命任西路军工作委员会委员,负责统一指挥剩余部队。他率余部西越祁连山,深入冰封雪冻、渺无人踪的原始山林,几次击退马步芳的追兵,终于摆脱了敌人的追击。而后又穿越号称“死亡之海”的茫茫戈壁滩,经过47个日日夜夜的生死拼搏,率领幸存的420人,于1937年4月底胜利进入新疆星星峡,在陈云、腾代远的接应下,转至迪化(今乌鲁木齐)。这是2.5万余人的西路军突围保存下来的唯一一支成建制部队,为党和红军保存了一批骨干力量。对李先念在西路军建树的功绩,毛泽东给予了高度评价,赞扬他“将军是不下马的”。
  1938年8月,周恩来从武汉八路军办事处致电毛泽东,指出“鄂豫皖游击运动有发展为在我们领导下之大规模的游击战之前途”,建议“无论如何抽调二百军事干部即来”。李先念被毛泽东选中,出任中共豫鄂边党委军事部长。1939年1月,新四军豫鄂独立大队成立,李先念任司令员,人员来自他从延安带来的60多名红军干部和新四军四支队竹沟留守处的2个中队共160余人。李先念带领这100多人的队伍,挺进鄂中敌后抗战前线。6月,鄂中、豫南党的武装被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李先念任司令员,陈少敏任政治委员。至此,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已形成在中原敌后打击日伪的一只铁拳,经过憨山寺、朱堂店、杨家河、新街等一系列战斗,给日伪以沉重打击,支队也迅速发展到9000余人。11月,豫鄂边、鄂豫皖、鄂中的抗日武装,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李先念任司令员。
  “皖南事变”后,豫鄂挺进纵队被整编为重建后的新四军第五师。1941年2月18日,李先念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五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全师共1.5万人。李先念率领新四军五师,以崭新的姿态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
  从1939年初至1945年8月,李先念在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正确领导下,依靠边区和五师党委集体领导,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创建了一块地处要冲、孤悬敌后的根据地,建立了拥有5万余人的正规军和30余万民兵的武装力量,先后抗击了15万日军和8万多伪军,对日伪的主要战斗多达1260余次,共歼灭日伪军4.3万余人,解放了9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300多万人民,建立了8个专区和66个党政军组织齐全的县级政权。从战略上配合了华北、华东解放区战场,同时也支持了国民党军在中原正面战场的作战,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抗战胜利后,中原军区成立,李先念任司令员,他统帅和指挥作为全国六大作战区域之一的中原军区6万部队,同国民党军展开了事关中国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决战。从1945年9月到1946年6月,在与国民党军近10个月的战略对峙中,他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智大勇,统帅中原部队牵制国民党军30余万,有力配合了其他解放区的作战。6月,国民党军分四路悍然发动对中原解放区的全面进攻。6月26日晚,李先念指挥中原军区部队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中原突围,从而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在中原突围战役中,他以5万人兵力对国民党军的36万余人,以秘密神速的行动,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平汉铁路“钢铁防线”,抢在敌军发动总攻之前,跳出了敌军的包围圈,胜利完成了突围任务。这是李先念戎马生涯中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成功范例和军事艺术杰作。
  1947年5月以后,李先念先后任新组建的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二副书记,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司令员,中原军区第二副司令员,为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9年5月,李先念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全国解放后,先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副主席,中央军委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全国政协主席。1989年11月,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军事家。1992年6月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作者:
Copyright © 2019 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
主办: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 地址:黄冈市黄州区七一路10号
ICP备案号:鄂ICP备190170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