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并首次授衔,一批在革命战争年代冲锋陷阵,出生入死,战功赫赫的优秀指战员,被授予少将、中将、上将、大将和元帅军衔。但在我军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有许多将领的资历和能力并不亚于他们,可惜他们早已血洒疆场,埋骨青山,没能得到这份殊荣。黄冈就有6位这样的红军名将。
第一个坚定地追随毛泽东上井冈山的宛希先
宛希先(1906—1930),出生于黄梅县一个普通店员家庭里。学生时代的宛希先就在黄梅地下党组织和兄长宛希俨的带领下,参加了本地的革命活动。1925年,他中学一毕业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投身北伐的行列。后随宛希俨进入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宛希先毅然放弃了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连政治指导员之职,同卢德铭等一起前往南昌参加“八一”起义。因未赶上预定日期而转赴修水、铜鼓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
由于反动势力过于强大,秋收起义未能实现预定的目标,部队也在战斗中损失严重。前委书记毛泽东审时度势,决定向井冈山转移。1927年9月19日,宛希先在前委扩大会议上坚决反对“直取浏阳,攻打长沙”的错误主张,极力拥护毛泽东关于在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向井冈山进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正确决策,并与曾士峨、张子清等相互鼓励,坚决跟随毛泽东。
部队从文家市出来后,由于粮食不足,缺医少药,加之天天翻山越岭,还要对付国民党军队和反动地方武装的不断追击、袭扰,士气十分低落。特别是9月22日,部队在萍乡的芦溪遭到袭击,伤亡惨重,总指挥卢德铭也在战斗中牺牲。芦溪受挫后,部队中弥漫着一股消极情绪,许多人不告而辞,部队很快由1500多人锐减到800多人。
9月30日清晨,部队在三湾村前枫树坪集合。面对情绪低落的部队,毛泽东发表了鼓舞人心的讲话,同时明确指出:“我们干革命,一不图升官,二不图发财,三不图养家糊口,只图天下劳苦大众得解放。此行前去,山高水长,任重道远。人各有志,不能勉强。有愿意跟我走的,请站到左边来,我热烈欢迎;有愿意回家的,请站到右边去,我热烈欢送,并且发给路费!”毛泽东说完后,下面一片寂静。这时,宛希先首先举起手中的武器,大吼一声:“跟着毛委员打天下,坚决革命到底!”并第一个站到了左边,接着张子清、曾士峨、伍仲豪、罗荣桓、何长工等也站到了左边。在这紧急关头,宛希先等人给了毛泽东巨大的支持,从而有效地稳定了这支队伍。
三湾改编后,起义队伍缩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宛希先任团政治部主任兼一营党代表,并被增补为前委委员。随后,他又配合毛泽东在三湾接见并说服原宁冈县党组织负责人和宁冈县农民自卫军总指挥袁文才的代表,为进军井冈山打下了基础。
1927年11月,工农革命军主力攻下茶陵。宛希先随后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发动群众,从基层选拔了工人代表谭震林、农民代表李炳荣、士兵代表陈士榘组成新政府常委,并由代表推举谭震林任政府主席。12月28日,举行了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大会,从而诞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后来,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为全国红色政权建设的典范与样本。
12月下旬,国民党军队进逼茶陵。鉴于双方力量悬殊,宛希先等主张回师井冈山。而团长陈浩等人却企图假借撤往湘南,将工农革命军拉向国民党军队。宛希先等对陈浩此举作了面对面的斗争,并设法向毛泽东报告情况。12月27日,陈浩率领南撤的部队到达茶陵大墟镇湖口后,仍然坚持率部继续南撤,欲去桂东投靠国民党军方鼎英部。在此关键时刻,接到宛希先报告的毛泽东一行赶至茶陵湖口,并主持召开了连以上干部参加的前委扩大会议。会上,宛希先等揭露了陈浩一伙妄图叛变的阴谋,毛泽东当即命令逮捕陈浩一伙。在宛希先的协助下,毛泽东于茶陵湖口挫败陈浩一伙的叛变阴谋,在危急时刻挽救了年幼的工农革命军。
1928年1月,宛希先等率领工农革命军攻克了井冈山东南最大的反动堡垒遂川城。尔后他又自告奋勇,前往九陇山开辟革命根据地。在九陇山,他带领干部战士走村串寨,访贫问苦,宣传革命道理,并在九陇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和由200多人参加的农民赤卫队。他指挥赤卫队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九陇山的围攻,使九陇山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一大屏障。
朱德、毛泽东会师以后,宛希先身兼第十一师党代表和湘赣边界特委常委二职。当红军大部队被湖南省委拉往湘南,湘赣两省国民党军11个团大举进攻永新之时,宛希先担任北路行动委员会书记。他和东、中两路行动委员会密切配合,以1个团的兵力,将国民党军队的11个团困在永新城附近30里内达25天之久,史称“永新困敌”,创造了红军战史上的奇迹。
为打破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的第三次“会剿”,1929年1月,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发展,留下红五军与红四军三十二团留守湘赣边,包括宛希先在内的红四军的一批骨干也被留在井冈山。2月,宛希先以特委常委和巡视员的身分,牵头召开了宁冈、永新、茶陵3县县委联席会议,重新恢复了特委,继续领导边界军民的对敌斗争。后又受特委派遣,到茶陵特别区任区委书记,继续开展革命斗争。
由于湘赣边地方党组织和以王佐、袁文才为代表的地方武装之间在一些问题上的矛盾,导致湘赣边特委对宛希先作出了错误的处理。1930年2月,宛希先被湘赣边界特委错杀。1945年,党的七大追认宛希先为革命烈士。毛泽东1965年5月重上井冈山时,在和湖南省委负责人的谈话中曾满怀深情地说:“实践证明,宛希先是一个很优秀的同志。”
周恩来的能干之臣——彭干臣
彭干臣(1899—1935),出生于英山县。1921年4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4年5月,彭干臣与许继慎等人被安徽党组织选派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在军校教导团任连党代表,为中共黄埔军校特别支部委员。1925年1月,参加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作战,因战功显赫升任营党代表。6月被党组织调到上海开展工人运动。10月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军事班学习。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后,彭干臣提前结业回国,被派往叶挺独立团任作战参谋。他随团北上,辅佐叶挺率部一路攻下醴陵、平江、汀泗桥、贺胜桥,为北伐军长驱直入武昌城立下战功,赢得了“铁军中铁将”的美名。战后,彭干臣任武昌卫戍司令部参谋长、代理武昌卫戍司令。
为策应北伐军攻占上海,中共中央决定举行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以击溃北洋军阀在上海的驻军。起义总指挥周恩来征得叶挺的同意,决定调彭干臣等到上海参加起义的军事指挥工作。1927年3月,彭干臣带领一批军事骨干秘密潜入上海。按照周恩来的指示,他与时任沪宁、沪杭铁路工人总工会委员长的孙津川一起,找到同情、支持革命的上海大律师李次山,筹集到一笔巨款以作武装起义的经费开支。随后,彭干臣奉周恩来指示到南市区担任军事指挥。武装起义开始后,彭干臣等率领南市区工人武装队伍,冲进警察局,夺取高昌庙军阀司令部,攻占兵工厂、造船厂,占领地方法院、铁路南站等重要目标。起义胜利后,即通过市民大会选举,组建了上海市民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城市工人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的胜利。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5月,彭干臣护送周恩来安全抵达武汉。在武汉期间,他根据党的指示,又潜回家乡英山,召集隐蔽在英山的共产党员,传播革命火种,开展农民运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大革命中途夭折。在革命的紧要关头,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决定利用国民党左派旗帜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并成立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在南昌起义准备阶段,彭干臣奉命从英山秘密潜入南昌城,参加起义的具体组织工作。8月1日凌晨南昌起义开始后,彭干臣率领所部迅速占领国民党公安局及其哨所,随即在公安局设立南昌卫戍司令部。南昌起义的第二天,彭干臣被任命为南昌公安局局长兼卫戍司令。他立即对原公安局、消防队进行改编;部署发布安民告示,安定民心;布置城防,搜查残敌,打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秩序。后起义部队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批撤离南昌。彭干臣积极做好社会治安和保卫前敌委员会等工作,认真参与组织指挥军、警、公安人员撤离的工作。他还特意安排特务营副连长唐天际留下搜集情报。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南昌起义失败后,彭干臣返回上海从事秘密革命工作。在此期间,原黄埔军校的一位同学奉蒋介石之命辗转找上门,以高官厚禄拉拢彭干臣,被彭干臣严词拒绝。1929年8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周恩来担任中央军事部部长兼中央军事委员会主任,彭干臣为中央军事部军事委员会委员。是年春夏之交,为培养军政高级领导干部,中共中央决定在上海秘密举办军政干部训练班,周恩来指派彭干臣负责训练班的具体工作。彭干臣以“武汉蜂蜜公司上海蜂蜜经理处”经理“黄大老板”的身份出现,采取一切措施,加强保密和保卫工作,确保训练班的安全。由于彭干臣的缜密安排,严密组织,在国民党特务和暗探的眼皮下面举办的3期训练班,没有出现任何漏洞,安全、顺利地为苏区培训了数十名高级军政领导干部。为此,周恩来称赞彭干臣是位“出色的将才经理”。
1930年5月,彭干臣奉周恩来指示,离开上海抵达沈阳,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同年12月,彭干臣又任中共顺直省委军委书记。在他赴基层组织地下武装斗争时,得知顺直省委因叛徒出卖遭到破坏,即奉党的指示再回上海,继续在中央军事委员会工作。
1932年春,彭干臣奉中央指示到闽浙赣苏区,任红十军参谋处长。他协助方志敏率部西进闽北,北上浙江,攻占江山;继而挥戈夺取湖塘炮台;接着打到浙西,再克开化,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军队的嚣张气焰,巩固和扩大了苏区。1933年,彭干臣改任彭(湃)杨(殷)陆军学校校长。
1934年冬,方志敏奉党中央的指示率由红七军团与红十军合编的红军第十军团转战于浙赣、皖赣边,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发展游击战争,创造游击区域,建立苏维埃根据地。彭干臣随红十军团踏上北上抗日的征途。
1935年1月,红十军团在上饶、德兴间怀玉山地区不幸陷入重围。红军广大指战员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只有少数人突出重围,多数人被围困在崇山峻岭之中,坚持斗争。时值严冬,风雪交加,许多指战员几天粒米未尝,多以草根充饥,饥寒交迫,苦不堪言。在这种极端困苦的条件下,广大指战员坚持战斗,最后,彭干臣和大部分指战员壮烈牺牲。
彭干臣牺牲后,周恩来十分悲痛,并一直惦记着彭干臣烈士的子女,多方打听其下落。1956年夏,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第一次见到彭干臣之子彭伟光后,满怀深情地说:“我们对失去的战友有所交代了。”
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最先陨落的将星洪超
洪超(1909—1934),出生于黄梅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26年参加革命,曾在家乡任儿童团团长。1927年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后参加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教导团。1927年12月,洪超随教导团参加了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转入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并任朱德的警卫员。1928年1月,洪超随部队参加湘南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随部队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此后,洪超参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反“进剿”、反“会剿”斗争,并历任红四军班长、排长。
1929年1月,彭德怀率领的红五军上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为了加强红五军的领导工作,前委决定从红四军抽调一批骨干去红五军工作。洪超被调到红五军司令部担任参谋工作。从此,洪超跟随彭德怀转战南北,参加了保卫井冈山、大汾突围、奔袭雩都和攻占瑞金等战斗。5月,又随军挺进湘南、粤北,参加了攻打酃县、桂东、城口、南雄的战斗。7月,随军回师湘赣边境,攻打安福。
1929年下半年,红五军党委决定,采取以纵队为单位分散活动。洪超被派往第五纵队第十三大队担任中队长。8月,洪超率部到达湘鄂赣边区,开辟革命根据地。12月,第五纵队奉命策应大冶兵暴,截击从城内出来的国民党军队。战斗中,洪超指挥有方,作战勇敢,率领战士们活捉国民党守军团长朱麻子,为红军攻占大冶城立下奇功。此次战斗结束后,洪超由中队长提升为大队长。
1930年上半年,洪超率部参加了攻克安福、新余、分宜、袁州、修水等战斗,连战皆胜。6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成立红三军团,下辖红五军、红八军两个军。原红五军第一、二、三、四纵队合编为红五军;原第五纵队和鄂东南红军游击队合编为红八军。此后,洪超任红八军军部参谋。同年底,洪超又调任红三军团司令部作战参谋。从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作战中,洪超在参谋工作的重要岗位上,为军团首长指挥战役、战斗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有重要决策价值的事实依据。
1932年3月,洪超出任红五军第一师师长。随后,他率领第一师西渡赣江进入赣西南进行西征作战,开辟了大片新根据地。6月,洪超在指挥部队与赣湘粤“三省会剿”之国民党军激战中左臂受伤。1933年2月,洪超伤愈后重返前线,并调任红三军团第三师师长。接着,他率领第三师参加了黄陂战斗和草鞋岗战斗,与兄弟部队协同作战,一举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大规模“围剿”,使中央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扩大。
1933年6月上旬,洪超调任红三军团第六师师长。9月参加第五次反“围剿”作战。11月下旬,又奉命率领第六师在闽赣边境的邵武县金坑地区抗击国民党军3个师的进攻,掩护红军兵站的转移。洪超率部连续战斗两天三夜,打退了国民党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圆满地完成了掩护兵站转移的任务。然而,红六师却被国民党军3个师团团包围,两侧防线均被国民党军突破。在这危急的情况下,洪超采取声东击西战术,利用夜色,巧妙地率领部队突出了国民党军的包围,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1934年1月,在红三军团第二次入闽进攻沙县城的关键时刻,洪超被调任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率部在沙县东北部的青州担任打击国民党援军的任务。他指挥所部英勇作战,阻止了国民党军向沙县的增援,并缴获国民党军的一座兵工厂,随后又率部参加了攻占沙县城的战斗。沙县城战斗后,洪超率部辗转江西、福建,参加了三溪圩反击战、太阳嶂阻击战、广昌保卫战等战斗。在广昌保卫战中,洪超率部同国民党军苦战18天。撤离广昌后,又率所部与兄弟部队一道,在高虎垴地区与国民党军6个师激战3天,歼敌3000多人。洪超因此获得了中革军委颁发的“红星奖章”。
1934年10月8日,洪超奉命率领第四师到宁都集中,并在此进行了人员、弹药、装备的补充。经过整编后,全师达6000人。17日,洪超和师政委黄克诚一起,率领全师指战员南渡雩都河,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前来送行的根据地人民,踏上了西去的征途。
10月21日,中央红军开始突围。洪超率领所部同守卫在新田、古陂之国民党军展开激战,首先突破了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得到上级的嘉奖。接着,洪超又亲自率领前锋第十一团向百室圩挺进,掩护红军主力通过。这时,国民党军向红十一团左侧发起突然攻击,企图截断红军前锋部队与后续部队的联系。洪超立即指挥部队实行反击,迅速将国民党军击退。为摆脱国民党军的堵截,洪超决定乘夜色率部继续前进。部队前进途中,突然遭左侧国民党军的袭击。激战中,洪超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5岁。
得知老部下洪超牺牲的消息,彭德怀十分难过,并深情的说:“洪超同志身先士卒,英勇杀敌的革命精神,值得我辈学习。”直到1974年11月去世之前,彭德怀仍对身边的人说,不要忘记洪超,他是我们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个师长。
被错杀的红二十八军军长廖荣坤
廖荣坤(1903—1933),麻城县(今麻城市)人。出身赤贫家庭,读过两年私塾,自幼上山下田,勤劳苦做,受尽剥削压迫。为寻找出路,于1925年离家从军。一年后,因不满旧式军队的腐败,廖荣坤又逃回家中。
1926年,廖荣坤参加乡农民协会,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与土豪劣绅的斗争中,成为农民协会的骨干分子。1926年12月20日,廖荣坤带头参加了反击本村大恶霸地主丁枕鱼破坏农民运动的斗争。廖荣坤率领几十名身背大刀的青壮年一马当先,翻墙而入,活捉了丁枕鱼。廖荣坤在此次斗争中英勇无畏,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扬。
1927年5月,麻城县委领导的农民自卫军成立,廖荣坤任二排排长,参加了攻打杨泗寨、癞痢寨等反动地主红枪会的斗争。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廖荣坤率部日夜守卫在鄂豫边界的山寨上,打击来犯之地主民团和红枪会,保卫了乘马、顺河这块革命基地,并及时向麻城县委报告,粉碎了农民自卫军教练官企图拖枪叛变的阴谋,为党领导起义保存了一支基干武装力量。此后,廖荣坤参加领导了乘马地区的“九月暴动”和黄麻起义的准备工作。
11月13日夜,廖荣坤率领二排参加了夺取黄安城的战斗,为黄麻起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起义胜利后,廖荣坤担任工农革命军鄂东军第二路军快枪队队长。11月27日,国民党军队400余人和地方反动武装乘鄂东军主力开往南乡之际偷袭黄安城,廖荣坤带领18个队员,在60名黄安义勇队员和全城民众配合支援下,坚守两夜一天,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保卫了新生的红色政权。由于国民党攻城军队人多势众,12月5日黄安城失守,廖荣坤等人被迫撤出黄安城,在黄麻北部辗转游击。12月底,根据木城寨会议精神,廖荣坤等72人连夜向黄陂木兰山转移。行至高桥河南面,天已拂晓,前有重兵把守,后有重兵追剿。在十分危急情况下,廖荣坤装扮成国民党任应歧部的军人,计赚土豪,使部队吃饱睡足,天黑后,顺利转移到木兰山。
1928年春,鄂东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廖荣坤任第二队队长。在艰苦转战黄陂、黄冈、罗田、麻城、黄安期间,廖荣坤曾率第二队消灭白果和杨子山民团,缴枪20余支,还活捉了福田河反动民团团总彭汝霖。7月,第七军改编为红十一军三十一师,廖荣坤任第二大队(后改为九十二团)大队长,并与王树声等人率领一、二大队返回麻城,先后将顺河云雾山民团和河铺段家畈据点等处的国民党地方反动武装一网打尽,发动群众分田分粮,建立苏维埃和赤卫队,在乘马、顺河一带建立了根据地。
第一次反“围剿”斗争胜利后,鄂豫皖红军转入进攻作战。1931年2月初,红四军三十团奉命攻打新集。时任红四军十师三十团一营副营长的廖荣坤,为了早日攻克这个城墙高大坚固的反动堡垒,提议组织爬城队,并自告奋勇担任爬城队队长。腊月二十三日攻城战斗打响后,廖荣坤率领爬城队员迅速冲进硝烟烈火中,与守城的反动武装拼命搏杀,并最先冲进城。不到两小时,守城的反动武装1000余人全部被歼。此后,新集成为继七里坪之后鄂豫皖根据地的又一个政治中心。
在鄂豫皖根据地第二至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廖荣坤先后担任红四军十一师三十二团团长、商城独立师师长、红四方面军第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师长,率部参加了双桥镇战斗和苏家埠战役、潢光战役。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后,廖荣坤奉命留在鄂豫皖边区坚持游击斗争。面对国民党军队的残酷“清剿”和屠杀,鄂豫皖省委于1933年1月组建了红二十八军。在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身负重伤尚未痊愈的廖荣坤受命于危难之际,就任红二十八军军长。随后,与政委王平章率红二十八军向皖西北地区挺进。
部队刚出动,便与国民党七十五师一个旅遭遇,廖荣坤和王平章亲临一线指挥作战,一举歼敌数百人。1月20日、23日,红二十八军又给予国民党五十四师以重大杀伤。29日,红二十八军占领国民党军队囤积军粮的叶家集,歼灭国民党安徽省保安团1个营,并缴获大量物资。30日,廖荣坤率部给国民党十二师以重创。2月歼灭国民党七十五师1个团。之后,又给国民党四十五师、七十五师以沉重打击。4月,廖荣坤率部歼灭商城为患多年的顾敬之反动民团大部。经过两个月的艰苦斗争,红二十八军基本上打开了皖西北地区的工作局面。
1933年4月初,红二十八军与红二十五军在麻城大畈会合。中共鄂豫皖省委为了加强红二十五军,以集中力量对付国民党军队的“清剿”,决定将红二十八军编为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此后,廖荣坤任红二十五军副军长兼七十三师师长。4月15日,廖荣坤在潘家河战斗中率七十三师担负主攻任务,消灭国民党军第十三师1个多团。
1933年5月,廖荣坤在“肃反”中遭诬陷,被错杀于黄安(今红安)县七里坪附近的龙王山,年仅30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廖荣坤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倒在长征路上的红三十一军军长余天云
余天云(1912—1936),又名福生,出生于黄安(今红安)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1926年在家乡参加农民运动,1927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后随工农革命军72人转战木兰山。1928年7月,工农革命军第七军改编为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余天云率三十四名农民武装参加了红军,并于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余天云在红军队伍中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等职。1932年3月,升任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三十六团团长。
1932年10月,余天云率部随红四方面军一起撤离鄂豫皖根据地,转战西征,于12月中旬翻越大巴山进入川北。12月25日,余天云率红三十六团与兄弟部队攻克通江县城。1933年1月3日,根据方面军总部的命令,余天云率三十六团抢占了清江以南的关山寨,配合兄弟部队歼灭国民党军队千余人,并占领了巴中东北大部分地区。2月,四川军阀对红四方面军进行三路围攻,三十六团在余天云率领下,依托工事顽强阻击,仅在南龛山北坡即歼国民党军百余人,缴获步枪百余枝,机枪数挺,炮两门。4月26日,余天云指挥三十六团两个连,在杀牛场抗击国民党军队的轮番攻击,毙伤国民党军1500人。6月中旬,红四方面军粉碎国民党军队的3路围攻后,余天云调任红十一师师长。同月底,红十一师同苍溪、长池等县独立团及其他地方武装扩编为第三十军,余天云任军长。
1933年10月,余天云和政委李先念率红三十军参加了方面军总部组织的宣达战役。10月17日拂晓,余天云按照总部下达的作战任务,率部先后攻下了烟灯寨、土地堡、凤凰观、邱家堡、马渡关,歼国民党军第六团,并击溃国民党军第五团,摧垮国民党军第一师的防地。19日,余天云以一部攻克达县县城东北之罗江口,一部进逼城北制高点凤凰山。20日,向达县县城国民党守军猛攻,俘国民党军团长以下约500人,解放了达县。
红四方面军连续取得进攻作战的胜利后,四川军阀联合起来,集中100多个团约20多万人,兵分6路向川陕革命根据地进攻。在四方面军总部的统一指挥下,余天云与李先念率部多次击退国民党军的疯狂进攻,消灭了大量国民党军。在四方面军举行的反攻作战中,余天云率部于黄木桠将国民党军第二路第一师第三旅、第二师第四旅和第五旅的第三十九团全部歼灭,缴获长短枪7000余枝,迫击炮40余门,获得方面军反攻以来歼敌最多的一次胜利,并相继收复巴中、苍溪。
由于战功卓著,在1934年11月上旬召开的四方面军党政工作会议上,红三十军荣获两项殊荣,一个是八十八师二六三团被授予的“钢军”奖旗,另一个是八十九师二六五团被授予“夜老虎”奖旗。
广(元)昭(化)战役打响后,红四方面军奉命向嘉陵江以西发展,以配合中央红军从泸州以西的渡江行动。方面军总部决定以红三十军为渡江作战的主力,从苍溪以南之塔子山附近突破,消灭国民党江防守军后向剑门关方向进攻。1935年3月28日,方面军总部发出渡江命令,红三十军八十八师一部以神速动作强渡嘉陵江,登岸后消灭了国民党守军,控制了要塞。余天云、李先念率部渡江后,与红九军一部协同红三十一军进攻剑门关。4月2日,部队向隘口西侧国民党军阵地进攻,将其全部消灭,从而拔掉了国民党军江防的主要支撑点,使其沿江防线土崩瓦解。
红四方面军渡江成功后,西移岷江地区建立川西北根据地。5月22日,余天云率红三十军一部同红九军一道,由北川西进,翻山越岭,直指土门要隘。经过激烈战斗,连续击溃国民党军邓锡侯部11个团和地方民团的防堵,攻占北川河谷地带,一举夺取土门险关,为后续部队扫清了障碍。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胜利会师。7月,中央军委对军队组织系统进行了调整,余天云调任红三十一军军长。
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向陕甘边发展,以岷山、洮河地区为中心建立根据地的决定。8月底,根据中央的决定,余天云率部随右路军北上出了草地,进入包座地区。然而张国焘此时却违抗中央的决定,提出南下的方针。9月9日,左路军和编入右路军的四方面军部队奉张国焘的命令,分别从包座、班佑和阿坝地区南下。由于不满张国焘的南下方针,余天云所率的红三十一军行动迟缓,受到张国焘严厉的通电批评。不久,余天云被免去军职,派往红军大学学习,并兼任高级指挥科科长。
就在余天云感到十分苦闷的时候,张国焘对他下了毒手。1936年4月,部队向西康东北转移。身心疲惫的余天云被折磨得不能行走,只得躺在担架上随军转移。在过丹巴河时,担架员按照张国焘的吩咐,乘其不备,将担架一侧倾斜,余天云被甩到河里淹死,年仅24岁。事后,张国焘等人造谣说余天云“跳河自杀”,以欺骗干部战士。
1945年,中共七大为余天云平反昭雪,并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血洒河西的红九军军长孙玉清
孙玉清(1909—1937),黄安(今红安)县人,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读过五、六年私塾。1927年,为生活所迫到当地的永河六支行(粮行)当学徒。不久,孙玉清回到家乡参加了农民协会组织,并在反恶霸、打土豪斗争中很快成长为乡农协的骨干。
大革命失败后,黄安革命斗争形势急转直下。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孙玉清义无反顾地担当起杨二乡农民自卫队大队长的重任,参加了黄安“九月暴动”和著名的黄麻起义。
在黄麻起义以后的1年多时间里,国民党军对起义地区发动了多次进攻,形势异常严峻。孙玉清与参加起义的革命群众一道,在本地坚持秘密斗争。1929年春,红十一军三十一师部分部队从天台山地区南下,孙玉清得知后,便邀约本村几名青年一起参加了红军。由于在反击国民党军队的“会剿”战斗中表现突出,孙玉清于1929年秋提升为班长,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创建和保卫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孙玉清先后担任红一军第一师机炮混成团排长、第一师第三团连长,红四军第十一师三十三团二营营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在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四大战役中,因作战勇敢、完成任务出色,曾多次受到团部、师部的表扬,以致在红四方面军第四军中,许多师、团级干部都知道三十三团有个孙玉清很能打仗。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围剿”,被迫撤离鄂豫皖根据地,西进川陕。19日,红军在枣阳新集地区遭到国民党军大批追击部队的进攻。孙玉清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率领二营冒着敌人的密集炮火,奋勇冲杀,为部队打开通道,立下了战功。战后,根据团政委李先念的建议,四方面军总部决定由孙玉清接替牺牲的吴云山,担任三十二团团长。
1933年初,孙玉清率部参加了历时4个月的反四川军阀田颂尧三路围攻的战役。2月18日,担任主攻的国民党军左纵队第二路向驻守侯家粱的三十二团发起猛攻。孙玉清身先士卒,率领三十二团奋勇反击,将敌军全部击溃,歼灭国民党军黄振贵部第三团,缴枪700支,机关枪2挺,迫击炮2门,俘敌500余名。接着孙玉清又率部在中魁山击溃国民党军6个团的进攻,缴获甚多。同年8月1日,在四川省巴中城召开的川陕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三十二团“以一胜百”荣获奖旗。孙玉清亦获“战将”美名。仅在三路围攻作战结束之际,孙玉清即被提拔为第七十三师师长。
1934年7月上旬,红四方面军根据木门会议决定进行整顿扩编。第七十三师扩编为第三十一军,军长由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兼任,孙玉清任副军长。不久王树声不再兼任,孙玉清接任军长。三十一军下辖九十一、九十二、九十三师,共1.6万余人。
孙玉清在担任军长的将近两年时间里,指挥大小战斗数十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反四川“剿匪”总司令刘湘6路围攻战斗。8月9日,孙玉清指挥红三十一军二七四团趁夜实施奇袭,攻占了青龙观,歼国民党军1个旅的大部,从国民党军几百里长的战线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为彻底粉碎刘湘的6路围攻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红三十一军的九十一师、九十二师也于9月17日收复南江,并在南江以西的三江坝、旺苍坝歼国民党军周世英、陈泽两旅各一部,直逼广元。反六路围攻胜利后,在1934年11月1日召开的红四方面军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二七四团被援予“夜袭常胜军”的光荣称号;三十一军的二七一团、二七九团,也由于战功显著而得到四方面军总部的表扬。
1935年8月,毛儿盖会议后,孙玉清被调到红四方面军第九军任军长。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后,中央军委指示红三十军、五军、九军和四方面军总部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11月,中央指示过河部队改称西路军,在河西地区创立革命根据地,单独执行向西打通远东,建立与共产国际联系的任务。
此后,孙玉清率领红九军在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的统一指挥下,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与国民党西北“剿匪”第二防区司令马步芳的10余万军队展开了浴血奋战。11月1日,红九军占领一条山以南的锁罕堡、打拉牌,将马步芳部骑兵第五师的马禄旅600余人紧紧地包围起来。马禄旅守军惶恐万状,深怕被歼,在红军争取下被迫接受了我党联合抗日的主张,并在交出部分粮食后撤往凉州(今武威市)。11月11日马步芳部又集中5000余人向打拉牌一带红九军的阵地进行反扑。孙玉清指挥红九军的二十七师与马步芳部激战1天,将敌击退,此役毙伤俘马步芳部官兵500余人,缴获大炮3门,机关枪数十挺。11月15日,当红九军进至古浪城时,遭到马步芳部3个骑兵旅、2个步兵旅和4个民团,以及飞机大炮的猛烈攻击。他临危不惧,沉着指挥部队与马步芳部军队展开激烈厮杀,几经肉搏,毙伤马步芳部2000余人,使部队转危为安。
1937年3月,孙玉清率部在甘肃省酒泉县南山地区与马步芳部奋战时,不幸被俘。同年5月17日,被押解到青海省西宁市。面对威胁和利诱,孙玉清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不久,被秘密杀害于马步芳部团长马忠义的住宅后院的马厩内。
1988年8月,青海省西宁市在孙玉清牺牲地建立了汉白玉雕像与烈士纪念碑。纪念碑上镌刻着徐向前元帅的亲笔题词:孙玉清烈士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