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为大家讲述的这位革命烈士,是黄冈44万英雄儿女中极其普通的一名,普通到我们今天查遍资料也只有简单的介绍和一幅后人回忆的画像。同时,她又是伟大的,伟大到让无数人感动、敬佩,有着“大别山江姐”之称的美誉。
在红安县七里坪镇与河南交界处,有一道壁立千仞的悬崖名叫大花台,这也正是革命烈士壮烈牺牲的地方。1935年5月17日,一位母亲为了保护红军伤员,从这里纵身一跃,一个美丽生命在这里定格,一个不屈的英魂在这里永生。她,就是革命烈士晏春山!
晏春山,贫苦农民家庭出身的她,和当时大多数的同龄人一样,14岁就到武汉的纱厂当童工,正是这段痛苦经历让一颗革命的种子在她心中慢慢地生根发芽。她知道只有革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剥削、百姓疾苦的问题,才能改变命运。
1926年的冬天,正是鄂豫边地区革命运动方兴未艾的时刻。她与码头工人出身的丈夫潘家年一起,义无返顾地投身到这场为人民求解放的革命中。由于表现突出,一年后晏春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她被推举选为本乡妇联主席,从此,晏春山以更大的精力投身到扩大红军、拥军支前的工作中。在她的动员之下,潘湾一次就有30多个青年参加红军。
1932年秋,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敌人开始向根据地人民进行疯狂反扑,党晏春山顾不上照顾家中80多岁的婆母和3个幼小的孩子,经常拎着篮子以卖油条和香烟为名,为红军游击队搜集情报,鼓舞群众坚持对敌斗争。
1935年5月17日,晏春山不幸被国民党的密探发现被捕,敌人对她进行严刑拷打,逼她说出游击队的藏身地点。
灌辣椒水、上压杠、钉竹签、烙铁等酷刑摧残着她的身体,但肉体的疼痛丝毫没有动摇晏春山的革命信仰。一次次酷刑无效后,无计可施的敌人又企图用亲情来软化晏春山。对她说:“晏春山,你年纪轻轻,上有婆母,下有儿女,今天只要你说出游击队在哪里,我们马上放你回家团圆。”作为一个女儿、妻子、母亲,此刻的她是多么想念自己的亲人,想念自己一对倚门望母归的儿女。可是,山上的游击队,山上的伤员,他们为了革命,忍饥挨饿,流血牺牲,如果他们因自己的私念而遭到损失,那该有多少儿女失去父母,又有多少的父母失去儿女?面对着敌人的花言巧语,晏春山一言不发。恼怒的敌人再次将她捆在木柱上,用烧红的铁丝穿透她的两个掌心。被酷刑折磨昏迷的晏春山她不知道自己到底说了些什么,但她知道,只要自己多活一刻,游击队就会多一分危险!这位党的忠贞女儿对着敌人一字一顿地说:“走,跟我去找游击队!”带着荷枪实弹的敌人,她一步一捱地向家的方向走。因为,她知道自己走的这条路虽然离家近了,但离游击队却越来越远了,同志们安全了。
环顾四周。原本峻秀的山峰、清澈的河谷、金黄的山岗,此时,却在一片片被敌人烧毁的房屋,一群群面黄饥瘦难民的映村之下,显得那么的荒凉。晏春山走到了大花台的崖顶,她最后回眸,看了一眼远处的潘湾,向家的方向作了默默告别。然后,决然转身,对着身后的群敌愤怒地说:“狗强盗,红军游击队就在这里,跟我去找吧!”
“中国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 晏春山拼尽全力喊出了自己的心声,随后纵身跳下了悬崖。
烈士牺牲后,丈夫潘家年只在崖下发现一绺被树枝挂掉的头发,而烈士的遗体却怎么也遍寻不着。战士和乡亲们多想问问晏春山?
为什么,你受尽酷刑折磨却始终坚贞不屈?为什么,你能放弃家人的爱却绝不放弃对革命的忠?为什么,你能舍弃自己的生换取战友的活?太多太多的为什么,潘家年和战士们多想晏春山能够亲口回答。后来,我们从晏春山1927年的入党誓词找到了答案:“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晏春山烈士的这一跳,践行了她入党时的铮铮誓言;这一跳,展示出她为了人民解放事业勇于牺牲、敢于担当的高贵品质。这一跳,让革命之火燎原了大别山!
每当回望这段历史,每当说这些故事,无不让我们动容、敬佩。在那段残酷的岁月里,正是千千万万个像晏春山这样的战士们,用鲜血染红了新中国的旗帜,用生命铸就了新中国的胜利,才换来今天的民富国强、岁月静好。晏春山烈士为实现创建新中国的伟大梦想,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虽然这个故事已经过去80多年,如今的中国已不再是过去那个腥风血雨的战争年代,但是,我们唯有像革命先烈那样,坚定信念、百折不挠,才能使我们心中的“中国梦”成为现实,让我们以革命先辈为榜样,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共同开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