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冈史志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史编研

【人物研究】陈潭秋对中共湖北早期党组织建设的卓越贡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1-08-06 00:00:00浏览量: 【字体:

 陈潭秋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潭秋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尤其是为湖北早期党组织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在纪念中共湖北党组织建设百年之际,谨以此文缅怀先烈的光辉伟绩。

一、陈潭秋是湖北黄冈走出来的新型知识分子,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并积极广泛传播共产主义思想,是中国革命思想的重要播种人

    湖北黄冈是陈潭秋的家乡,少年时代陈潭秋就亲眼看到贫苦农民租赋沉重,背井离乡,逃荒度难,甚至被迫卖儿鬻女悲惨景象幼小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他从小立志要做个“澄清浑浊世界”的人。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影响下,武汉地区出现了以陈潭秋、董必武、恽代英、李汉俊、林育南为代表的一积极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在同学中组织读书会,传阅《新青年》《新潮》《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向青年学生传播新思想。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陈潭秋毅然投入战斗陈潭秋所在的武昌高师的学生冲出校门,举行游行示威,他走在高师队伍的最前面。他们与恽代英率领的中华大学的游行队伍汇集在一起,形成了浩大的声势。在恽代英、陈潭秋等人的组织领导下,5月12日,武昌高师、中华大学等15所学校联合召开会议,成立武昌学生团。5月17日,武汉学生联合会成立。于是,整个武汉学界行动起来。在武汉学界反帝爱国运动中,陈潭秋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

   “五四”运动期间,陈潭秋是武昌高等师范英语部毕业班学生。当时的上海处于“五四”爱国运动热潮,这时陈潭秋也作为学生代表来到上海。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陈潭秋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鼓舞下,经过置身“五四”运动潮流的洗礼,十分渴望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武装自己。武汉学生代表回汉后陈潭秋仍然留在上海,参加上海学生的一些活动,访问学友和同乡。

    6月下旬,陈潭秋经同班同学倪季端(红安人,董必武的同乡)介绍,第一次见到了董必武。从年龄来讲,陈潭秋小董必武10岁,是董必武的小弟弟。从革命经历来讲,陈潭秋比董必武历练要少一些。董必武参加过辛亥革命和护法战争,与孙中山有过交往。从理论修养来说,董必武接触和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比陈潭秋也要早一些。陈潭秋拜董必武为师。董必武为陈潭秋介绍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俄国革命书籍和中国进步书目如《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入门》《政治经济学入门》《〈资本论〉浅说》《黎明》《改造》等;还有一类是董必武阅读过的中国进步杂志,如《每周评论》《新青年》《新潮》等。在董必武指导下,陈潭秋如饥似渴地研读,认同了董必武对照辛亥革命以来的经验教训所得出的正确认识:“中国的独立,走孙中山的道路行不通,必须走列宁的道路。”陈潭秋与董必武一起比较研究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俄国革命,结合“五四”运动的经验,进一步深化了推进社会变革,组织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思想。陈潭秋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成功,要走俄国革命的道路。经过将近2个月的学习和研究,陈潭秋与董必武就回湖北开展革命活动的问题达成共识。董必武后来回忆与陈潭秋这段交往经历,印象非常深刻。他说:“在上海期间,我们相互交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心得,畅谈改造中国和世界的抱负,共同商定用办报纸、办学校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展革命活动。”陈潭秋的这次上海之行,结识了董必武这位良师益友,吸收了马克思主义丰富营养,总结和研究“五四”运动取得的经验,经受了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结合的锻炼,开始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

   1919年8月,陈潭秋从上海回到武汉,没有先去谋职业,而是邀集林育南、萧人鹄、刘念祖等黄冈同乡,回家乡从事 “唤醒民众,抵御列强,推翻封建统治”的宣传活动。他们一行数人,身背油印传单、演戏用的服装道具,吃住在农民家中,先后到鄂东地区陈宅楼、八斗塆、杨鹰岭、回龙山等地,演讲、唱文明戏多场,揭露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袁世凯的罪行,唤起劳苦大众的革命意识。陈潭秋等人还把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的二十一条全部抄写出来,贴在乡村的凉亭上和集镇的街头,揭露帝国主义罪行。他们还自编自演小话剧《九头蛇》,剧中叙述了一个豪绅地主残酷剥削和压迫一户佃农,这种剥削和压迫就象一条毒蛇,紧紧缠住佃农,使之陷入死亡的绝境。这些活动得到了贫苦农民的一致称赞,给广大民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贫苦农民中播下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火种

    陈潭秋一刻也没有忘记在上海与董必武商定办报兴学的事,他回黄冈家乡不久,又返回武昌,与董必武、张国恩等人,商讨如何宣扬革命、唤起民众。他们原打算在汉口办一份四开大报纸,后因集资困难,办报未成。陈潭秋决定暂时在《大汉报》和《汉口新闻报》担任新闻记者,撰写宣传新思想的文章和报道。1920年春,陈潭秋积极协助董必武在湖北省教育会西北角涵三宫街南面小巷的前清支郡师范甲丙堂旧址,创办了私立武汉中学。他们开办这所学校是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建立一个培养革命人才和开展革命活动的阵地。为了能迅速在政府当局立案,学校请当时教育界有声望的郭肇明为董事长,刘觉民(刘树仁)当校长。而学校实际负责人则是董必武、陈潭秋、张国恩、倪季端等1920年春,陈潭秋和胞弟陈荫林将本村聚星学堂改为一所新型学校,该校招收贫苦子弟入学,聘请具有新知识、新思想的教师来学校任教。这些学校的创办,使湖北地区从此有了一个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事实表明,陈潭秋参加“五四”运动后,不仅在思想上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并在实践中,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传播活动。

    随着武汉中学等一批新型学校的建立,吸引了全省各地的学生就读。陈潭秋和董必武自编白文教材,给学生讲授人类进化史,分析中国为什么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揭露军阀政府的腐败无能,介绍俄国十月革命情况和有关社会主义的知识。陈潭秋对进步学生说:“如果我们不懂马克思主义,不懂十月革命,就等于瞎子、聋子,找不到出路。”一些学生在学习期间,由于受到陈潭秋、董必武等人的教育培养,思想进步很快,师生中很多人后来加入了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或社会主义青年团,走上了革命道路。这支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为马克思主义在武汉地区的广泛传播提供了组织保证。

    陈潭秋、董必武等进步知识分子在传播革命思想的活动中,秘密传播、发行马克思主义的书刊他们通过利群书社和其他渠道,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中国革命问题论文集》《新青年》《共产党》《向导》《武汉星期评论》等马列主义书刊,介绍到黄冈城乡。正是在这些书刊的启发下,《黄安青年》《黄安通俗旬刊》《新声半月刊》等一批进步刊物相继创办,在青年中产生了很大影响,读者众多

二、陈潭秋直接参加了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筹备和创建,同时积极在农村开展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湖北早期党组织重要创建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之后, 组织委派湖北省籍成员李汉俊、刘伯垂先后回汉,他们分别与董必武张国恩陈潭秋、郑凯卿、包惠僧、赵子健等商议建党事宜。经过陈潭秋和董必武等人的紧张活动,武汉共产主义小组于1920年8月在武昌抚院街3号(现民主路)董必武寓所秘密宣告成立。会议由刘伯垂主持,参加会议的有董必武、陈潭秋、张国恩、包惠僧、郑凯卿、赵子健等人。会上,由刘伯垂介绍上海党组织的情况,传阅学习了由上海小组草拟的中国共产党纲领15条,并研究了武汉党组织建立后的活动。会议还选举了小组负责人,包惠僧为支部书记,陈潭秋分管组织工作。为了避免引起敌人的注意,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决定租用位于湖北省警察厅背后的武汉多公祠5号作为党的机关,挂上刘伯垂律师事务所的招牌以掩护党的秘密工作。

    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以后,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宣传活动。陈潭秋、董必武等以小组成员为骨干,团结一批进步青年,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公开活动团体。该研究会规定每两周开会一次,主要是交流各自读书的心得体会。陈潭秋经常在会上畅谈他的学习心得,介绍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收获,列举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腐败和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先后参加研究会的成员有黄负生、刘子通、施洋等20余人,其中的大多数人后来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些人成长为党领导革命事业的坚强骨干。

    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陈潭秋受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委托,分管青年团工作,作为青年团的发起人负责组团他和董必武等以武汉中学学生为骨干,并把武汉地区各大、中学校的先进青年组织起来。1920年11月7日,由陈潭秋主持召开武汉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大会,正式建立了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青年团以研究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思想为宗旨。团的成员不仅学习《资本论入门》《共产主义ABC》等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且积极投入实际斗争,反对不合理的旧教育、旧制度。

武汉共产主义小组领导下由陈潭秋等人于1921年发起创办的《武汉星期评论》,是武汉党组织发行的最早刊物,也是当时国内传播马克思主义、介绍十月革命的重要刊物。该刊以改造教育和社会为宗旨,宣传妇女解放劳工运动。陈潭秋不仅是该刊的创办人之一,而且是主要编辑撰稿人之一。陈潭秋“五一”底略史》《妇女运动》《快,起来呀!》等一些重要文章均发表在该刊上,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很快投入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的工作实践。他们开始有组织的到纱厂铁路码头找工人谈话,了解工人的疾苦,与工人交朋友。陈潭秋和董必武采取办夜校、办识字班的方法,讲解工人阶级解放的道理,提高个人思想觉悟。这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1921年7月,董必武 陈潭秋代表武汉共产主义小组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成功出席会议并发表意见和建议8月,陈潭秋董必武返回武汉,建立了武汉地方委员会作为湖北地区党组织的领导机关,由陈潭秋负责组织工作。不久,中共武汉地委改组为中共武汉区执行委员会,陈潭秋先后任组织委员、委员长。

    陈潭秋在注重抓好武汉党组织建设的同时,还积极探索农村党组织建设。1922年2月,陈潭秋利用武汉中学放寒假的机会,回到家乡黄冈县陈策楼村,先后介绍在陈策楼聚星学校和杨鹰岭青黎学校教书的萧人鹄、胡亮寅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成立了中共陈策楼小组,萧人鹄任负责人。中共陈策楼小组是中共在湖北建立的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也是大别山地区第一个地方党组织。1924年6月,陈潭秋接任中共武昌地方委员会委员长后,回到黄冈家乡指导建党工作。8月,在陈策楼建立了中共黄冈支部,陈学渭任书记。这是鄂东地区的第一个县级党组织。1925年3月,陈学渭根据中共武汉地方委员会的指示,在中共黄冈支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共黄冈特别支部,隶属中共湖北地方党组织。中共黄冈特别支部下辖中共陈策楼、中共杨鹰岭、中共磙子河3个支部。

     三、陈潭秋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投身党的革命实践活动,推动工人群众运动发展,探索妇女运动和妇女解放之路,成为党的革命事业的重要领导人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心任务就是发动、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因此,作为党的创始人之一,陈潭秋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人运动的领导和董必武在工人群众中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组织工作。他们先后派人到郑州开办铁路工人补习学校,在汉路徐家棚工人住宿区武昌第一纱厂、汉阳钢铁厂、汉口英美烟草厂、裕华纱厂、震寰纱厂南洋烟厂等,陆续办起了工人夜校、工余学校和工人识字班。在他们的努力下,武汉地区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1922年7月汉阳钢铁厂工人罢工;8月,汉阳兵工厂工人罢工;9月,奥汉铁路武长段工人罢工,汉口扬子江机器厂工人罢工;10月,汉口英美烟厂工人罢工。作为这些罢工斗争的组织者、指挥者的陈潭秋,对每一场斗争都深入实际,制定策略,具体部署。在此基础上,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宣告成立。在武汉工人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下,陈潭秋把工作重点放在铁路工人比较集中,群众基础较好的江岸地区,由此参与并领导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著名“二七”大罢工。

陈潭秋在开展工人运动过程中,特别注重培养工人运动的骨干。中国工运史上的著名工人领袖林祥谦,就是他和当时武汉区委负责人包惠僧一起培养起来的。他们还培养了青年工人项德龙(即项英)。这两名青年工人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2年1月,江岸工人俱乐部正式成立,林祥谦当选为俱乐部五干事之一,项德龙为俱乐部文书。同年秋,江岸工人俱乐部改为京汉铁路江岸分工会,林祥谦当选为分工会委员长。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成立,陈潭秋代表武汉党组织以新闻记者身份出席总工会的成立大会。为了反抗军阀政策,京汉铁路工人举行总罢工。陈潭秋负责武汉方面罢工斗争的具体领导和协调工作。在中共武汉区委和陈潭秋的领导下,江岸铁路工会成立以林祥谦为首的罢工委员会,负责组织罢工事宜。同时,还建立工人纠察队,制定罢工纪律;组织有学生参加的讲演团,以争取社会的同情和支持。在罢工过程中,陈潭秋一方面了解罢工进展,研究斗争部署,及时调整斗争策略;一方面发动学界、妇女界等声援罢工,特别是组织学生,每天前往江岸慰问罢工工人。2月6日,各界慰问活动达到了高潮,在陈潭秋等组织和率领下,武汉18个工团和学联的队伍齐集江岸举行万人慰问大会,会后进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陈潭秋认为妇女运动是社会运动中很重要内容。他和董必武等利用在湖北女师任教的机会,讲新文学作品,向学生宣传革命思想,启发学生的觉悟。同时,他们还帮助进步学生组织妇女读书会和妇女运动大同盟,广泛吸收女校学生和中小学女教师参加。陈潭秋经常给妇女团体讲课、作报告、辅导学习马列原著,使学生们逐渐懂得了马克思主义,并关心国家前途和社会问题。

    1922年上半年,陈潭秋和董必武等领导女师学生掀起了驱逐反动校长的女师学潮。当时的湖北教育界被封建守旧势力所把持,而湖北女师更是教育界封建势力的顽固堡垒。校长王式玉是一个封建学究,他主持的校规不准学生读新书报、自由通信,不准学生过问社会、政治问题,甚至禁止学生外出、剪短发。自从陈潭秋和另外一些进步教师到校任课后,女师学生中出现了一批敢于读新书、剪短发、同封建势力斗争的进步学生。面对学生的进步行动,校长王式玉等不仅污蔑学生而且公然解聘进步教师刘子通,变相开除了一批进步学生。对此,中共武汉区委和陈潭秋通过青年团组织,一方面支持学生们的正义斗争,指导他们要据理力争,斗争要讲策略,一方面又发动武汉学联组织各校支援女师学生。震动武汉三镇的女师学潮由此爆发,持续整整8个月,最后以王式玉被当局解职离校而取得胜利。女师学潮及其斗争胜利极大地推动了武汉地区的学生运动和妇女运动,还使得徐全直、夏之栩、袁溥之、钱瑛等一大批青年女学生得到了锻炼,并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


作者:颜宏启(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主任);陈军(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副
Copyright © 2019 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
主办: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 地址:黄冈市黄州区七一路10号
ICP备案号:鄂ICP备190170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