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冈史志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史编研

【理论研究】 川陕革命根据地寻访记

信息来源:黄冈日报 发布时间:2021-08-26 00:00:00浏览量: 【字体:

今年是红四方面军成立90周年。为搜集红四方面军西征川陕、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有关史料,4月中旬,我们专程赴川陕进行调研走访。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开始向西转移。历经两个多月,在没有后方依托的情况下,红军与尾追之敌多次激战,屡历险境,跨过平汉路,血战漫川关,进入陕南,然后南跨汉中,翻过大巴山,转战3千里,于1932年12月进抵四川北部通江县。随后,红四方面军向通江、南江和巴中实施战略展开,创建以通、南、巴为中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

据巴中市委党史办的同志介绍,川陕根据地初创之时,蒋介石命令田颂尧在四川军阀杨森、刘存厚等部配合下,集中38个团6万之众,分左中右三路纵队向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攻。徐向前、王树声等将领指挥红四方面军利用险要地势,诱敌深入,待机歼敌。从1933年2月中旬至6月15日,共歼敌1万余人,俘敌旅长3人及官兵1万余人,不但彻底粉碎了敌人的三路围攻,还使根据地面积扩大到3万平方公里,人口逾200万,根据地进入一个巩固和发展的新时期。

为应对敌人更大规模的围剿,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及时召开军事会议,讨论总结三路围攻作战经验、加快部队整编扩军和军事训练等问题。同年7月中旬,红四方面军扩编为4个军11个师29个团,计5万余人。8月中旬,红军先后攻占了仪陇、营山、达县、宣汉、万源5座县城;相继建立了22个县和一个特别市的苏维埃政府。根据地面积扩大到4.2万平方公里,人口发展到600万,红军由入川时的1.5万多人扩大到5个军11个师33个团,共8万余人。游击队、赤卫队、少先队、童子团、妇女独立团等地方武装,发展到10万余人。苏区还拥有自己的兵工厂、被服厂、造币厂、造纸厂、印刷厂等军需及生活设施。

同时,建党建军、土地革命、发展经济、拥军支前、文化教育等工作热火朝天,革命形势迅猛发展,进入川陕根据地鼎盛时期。川陕苏区曾被毛泽东主席称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区域。”

在创建川陕根据地过程中,红军作出了重大牺牲。因此,参观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也是我们此行的既定动作和“必修课”。陵园位于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也是全国唯一由红军将士亲手建造的烈士陵园。

因为红四方面军初入四川时战斗频繁,尤其是反击敌人“六路围攻”战役打响后,虽然捷报频传,可是由于敌人的武器装备、后勤保障都大大优于红军,因此,红军大量的伤病员被源源不断地送到王坪村后方医院进行救治。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候,被送到总医院的伤病员达3000多人。

当时红军条件非常艰苦,后方医院常常缺医少药,加上物资匮乏,许多红军官兵因为伤势过重得不到必要治疗,以及严重营养不良而牺牲。据不完全统计,当年牺牲在王坪总医院的红军指战员将近1万人,其中军、师和团级红军将领就有40多人。

为了使这些牺牲的将士有个安身之处,也为后人有缅怀凭吊之地,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决定在医院后山建造陵园。由时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亲自选址,亲自设计,亲自题字。

当年的王坪村烈士陵园占地只有7公顷,埋葬着3800多位烈士,还有4000多位烈士坟冢散布在附近山地里。烈士纪念碑由碑座、碑身和碑帽三部分组成。碑座正面饰有三角形裙帘,裙帘上雕刻有镰刀、斧头、手枪、红旗、五角星、禾苗等图案。碑身正面上方饰有镰刀斧头图案,正中碑文为竖行刻写的“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11个大字,左右分别刻写着“是革命的先驱”“为工农而牺牲”铭联,上方横联为“万世光荣”4字。字迹娟秀而遒劲,有记载说这是张琴秋手书。在碑体一侧,还雕刻有当年红军常用的长枪和短枪,意味着这些红军烈士是在战斗中为革命而英勇牺牲的。

在烈士纪念碑两侧,昂然矗立着两门直径300毫米、身长1.70米的迫击炮石雕,炮筒斜指远方,炮架稳如泰山,充分表现出红军将士不畏强敌的决心和革命一定会胜利的坚定信念。

现在的陵园,经过了多次改建和扩建,由原来的35亩陵园核心区扩展到350亩,把分散在通江县50处的17225名烈士散葬遗骨迁移到烈士陵园,整个陵园安葬烈士达25048名。陵园由铁血丹心广场、千秋大道、陵园核心区、散葬墓区、英烈纪念墙等部分组成。修缮一新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在四周苍松翠柏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庄严、肃穆。这里已成为干部群众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

早前从有关资料中得知,红四方面军在创建川陕苏区过程中,发明了一种独特的宣传方式――石刻标语,这次川陕调研,总算能一睹芳容。

据介绍,在川陕苏区的首府通江县,遍布城乡的红军石刻标语多达3000余幅。如全国最大的一幅红军标语“平分土地”,是1934年3月,红军反“六路围攻”期间,为宣传发动群众,巩固发展根据地,红军28团錾字队选定佛耳岩,历时3个月刻成。在錾刻标语过程中,红28团一位战士不慎从20余米高的崖上掉下,献出了宝贵生命。该标语字幅面积396平方米,距地面22米,每字高6.95米,宽6.35米,笔画宽0.89米,深0.1米,被誉为红军石刻标语王。

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红军石刻标语“赤化全川”,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被搬上荧幕,享誉中外。1934年春,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錾字队,最先准备刻一条“国民党是帝国主义的走狗”的标语,当刻好“国民”二字时,中共川陕省委宣传部部长刘瑞龙到此巡视,觉得这条标语字数太多,笔画狭小,镌刻于崖,不够醒目,决定重新刻制“赤化全川”4字,历时4月刻成。该幅标语字幅高5.85米,宽53米,单字高5.85米,宽5.2米,笔画宽0.9米,深0.35米。如今,只要是大晴天,远在几公里之外,“赤化全川”4个大字清晰可见,十分醒目。

还有红军入川的第一幅石刻标语“争取苏维埃中国”,刻于1933年初,标语幅面宽21.3米,单字宽2.6米,高3.2米。

所有这此石刻标语都被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录。

这些红军石刻标语,既是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这一历史时期运用的一种特殊宣传形式,也是我们党的宣传工作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创举。当年,在纸张奇缺的川陕苏区,红四方面军錾字队就地取材,利用大巴山满山遍野的石头,把党的政策、革命主张、宣传标语,镌刻在高山深壑、悬崖峭壁、墓碑石基上,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多个方面,被誉为“石头上的史诗”。

今天,当人们踏访川陕这块红色土地,赫然映入眼帘的一幅幅壮观醒目的红军石刻标语,与一幢幢保存完整的革命旧址遥相呼应。这些随处可见的红色资源,正在为奋进新征程的川陕苏区,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作者: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主任 颜宏启
Copyright © 2019 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
主办: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 地址:黄冈市黄州区七一路10号
ICP备案号:鄂ICP备190170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