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冈史志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史编研

【专题研究·党史上的黄冈粮食之七】春来无处不东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黄冈粮食改革史之一

信息来源:黄冈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2-06-07 00:00:00浏览量: 【字体:


2008年3月11日,英山县乡镇农技服务中心积极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入户培训,这是温泉镇农技人员在下贝冲村茶园指导农民间作粮食时的情景。(尹文先 摄


浠水农民卖粮笑开怀。(罗学珊 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黄冈的党员干部团结带领黄冈人民,筚路蓝缕,从无到有,成功实现了粮食产业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人民群众从摆脱“吃不饱”到追求“吃得好”,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符合黄冈实际的粮食生产发展道路,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黄冈经验、做出了黄冈贡献。

伟大历史转折(1978年12月至1992年10月)

改革开放的春风,从1978年深冬的北京吹遍全国,粮食生产的春天,也在小岗村的深夜悄然孕育……这段时期,黄冈地委行署团结带领群众,依托黄冈实际,在鄂东大地上推动了包括粮食生产体制在内的一系列改革,通过全面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大幅核减社队规模等手段,充分激发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破除了种粮者的顾虑,调动起广大干部群众的干劲,黄冈革命老区焕发出澎湃生机。

继往开来新阶段(1992年10月至2002年11月)

随着改革步伐迈向深入,包括粮食生产在内的困难障碍随之出现。黄冈地委行署充分发扬老区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从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等方面着手,从黄冈实际出发,不断理顺体制机制,为粮食生产改革奠定坚实基础。面对“八七”扶贫攻坚的艰巨任务,黄冈地委行署团结带领老区群众弘扬老区精神,坚持苦干实干,荣获国务院“全国扶贫开发的一面旗帜”称号;面对“九八”特大洪涝灾害的严峻挑战,全市上下万众一心、不胜不休,成功夺取了防汛抗洪的全面胜利。

科学发展保丰收(2002年11月至2012年11月)

进入21世纪,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黄冈粮食生产走出了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起来。至2012年底,全市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697家。从20世纪的系列化、产业化的12大农业商品基地,到新世纪农业强市的“个十百千”工程……告别了2600多年农业税的黄冈农民在广袤的大江大山之间“挑花绣朵”。在蕲春,建立了湖北省唯一的袁隆平超级杂交稻展示基地;从罗田,走出了杂交水稻事业重要奠基人之一朱英国院士;在武穴,农民科技工作者饶水佳将他培育出的一粒水稻种子卖出了38万元的高价……粮食生产者品尝到了科学发展的甜头,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为全国粮食生产做出黄冈贡献。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黄冈全市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237.28万吨,增长至2012年的312.49万吨;全市粮食单产从1978年的3740公斤,增长至2012年的5832公斤。在党中央和省委坚强领导下,黄冈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摸着石头过河”,大力解放思想,敢于先行先试,在粮食生产的赛道上闯关夺隘,为粮食生产迈入新的时代打下良好基础。

1978年全市粮食作物生产情况


2012年全市粮食作物生产情况




罗田白庙乡潘家湾机械化整田。 罗学珊 摄


2002年,深山农民用上收割机。(尹文先 摄)


【史海撷萃】

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

黄冈地区农业生产责任制从1979年开始推行,经过全面恢复定额管理、普及推广联产计酬责任制、发展以大包干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等阶段,到1982年底,基本实现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极大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1982年全区粮食总产达到2795120吨,比1978年增长17.8%,实现历史最高水平。

全面取消农业税

全面贯彻落实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精神,在取消农业税和除烟叶以外农业特产税的同时,对种粮农民实施直接补贴和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至2011年,全市惠农政策资金达到7.69亿元。其中粮食直补6694.4万元,良种补贴1.21亿元,农机具补贴6864.5万元,退耕还林补贴9135万元。通过一系列惠民政策,从根本上扭转了农民负担过重的状况,有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双万”扶贫攻坚

1998年3月,黄冈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开展“双万扶贫攻坚”活动的决定》,即动员市、县、乡三级党政机关两万名干部结对帮扶两万户贫困户,真正把扶贫工作落实到户、到人。全市广大干部立足“联户、联责、联心,扶贫、扶志、扶本”原则,动真情、办实事,深入农村帮助农民制订脱贫计划,开辟脱贫门路,传授生产技术,送去帮扶资金和物资。经过一年努力,全市包扶的2.39万户贫困户,90%以上解决了温饱,40%左右家庭年纯收入过千元。全市总贫困人口减少到6.5万人,从整体上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提前两年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第二轮承包改革

“八五”期间,地委、行署在农村土地承包工作上,主要是针对1981年以来第一轮承包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按照“双层经营”模式进行切合实际的调整和完善。从1997年起,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要求,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至1998年底,基本完成了全市农村土地以承包期限再延长30年为主要任务的第二轮承包工作。从1999年开始,随着农村产业结构大调整、农村富余劳力打工潮的涌动、城镇建设的需要、土地向资源优势者优化重组和土地比较效益等因素的推动,全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出现新动向。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对土地经营权流转作了既放开又规范的引导,全市形成互换式、转让式、委托式、租赁式、参股式、拍卖式等六种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形式。2000年8月31日,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农村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意见》,进一步探索土地资源向种田大户和能人集中的路子。到党的十六大召开的2002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突破百万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25%;涉及农户约40多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2%。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黄冈的粮食流通体制在经历前20年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恢复粮食集贸市场、实行购销调拨包干,允许多渠道经营和取消粮食统购,实行合同定购三个阶段改革后,黄冈从1993年起,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坚持以市场化为取向,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粮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按照粮食购销市场化、市场主体多元化目标,在探索中不断前进,稳健有序地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放开粮食价格和经营,积极探索粮食购销市场化的路子。1993年至1995年,地委、行署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决策,坚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积极稳妥地放开粮食价格和经营。至此,国家长达40年的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在黄冈彻底结束。

二是实行“四分开一完善”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措施。1996年至2000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按照政企分开、储备和经营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新老财务挂账分开和完善粮食价格机制的要求,坚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手中余粮,并在加强粮食市场管理,严格执行国家粮食销售价格政策方面作了一系列工作。到2000年,全市粮食企业完成了转换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粮食责权、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实行储备和经营分开、积极培育粮食市场、促进粮食有序流通和妥善解决粮食企业财务挂账等方面的改革。

三是完成市场主导下的宏观调控职能。2001年以后,市委、市政府把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目标定位于对中央关于“放开收购市场,直接补贴粮农,转换企业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上,推进全市粮食流通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迈进。


作者:
Copyright © 2019 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
主办: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 地址:黄冈市黄州区七一路10号
ICP备案号:鄂ICP备190170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