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冈史志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史编研

【专题研究·党史上的黄冈粮食之十二】沃野良田织锦绣——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黄冈粮食之二

信息来源:黄冈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2-07-04 00:00:00浏览量: 【字体:

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建设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

沃野良田织锦绣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黄冈粮食②

(2019年10月,蕲春桐梓稻谷丰收景象。  方华国 摄)

正值早稻抽穗扬花期,也是早稻防虫防病的关键期,6月23日,浠水县洗马镇熊山村党支部书记袁进中在稻田里忙着打药。

去年,袁进中只种了自家的3亩多责任田。今年,为实现全村不荒一块田,他带头认领了村里20余亩偏远山坳里的10多处“边角田”。

“为解决抛荒撂荒农田,我们发动各村种田大户、党员干部带头流转种植‘边角田’。”洗马镇党委副书记戴超说,全镇2022年实际种植粮食面积80300亩,比2021年多了近3000亩。

截至6月18日,今年全市已完成粮食春夏播面积602.5万亩,完成目标任务的100.42%。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撂荒地利用、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一系列“藏粮于地”硬措施,落到田间地头,为我市保障粮食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坚守耕地红线不放松——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省前列

6月24日,市委召开2022年第二季度政党协商会,聚焦保障粮食安全。

会上,市农业农村局通报显示:全市耕地面积727.83万亩,拥有4个国家级、6个省级粮食生产大县,常年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省前列。2021年,全市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粮食收获面积592.81万亩,总产54.63亿斤,占全省10%,居全省第4位。

地为粮之本。黄冈八山一水一分田,在城镇化、工业化浪潮下,如何守住子孙饭碗田?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大家立了军令状,必须做到,没有一点点讨价还价的余地!”“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化为我市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的坚决行动。

稳面积,扛起重农抓粮的责任——

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市粮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双组长;制定《黄冈市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全面压实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粮食安全责任。

2017年,全市共划定永久基本农田570.96万亩,设立保护标志牌2138块,签订责任书4225份。还首次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列入《黄冈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约束性指标。

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全市各地行动积极——

黄梅县坚持稳总量、活存量,坚决遏制违法占用耕地,全面消灭冬闲田、撂荒地,始终稳住粮食种植面积97万亩以上。

麻城市积极探索土地改革,推行耕整、育秧、插秧、飞防、收割等代耕代种服务,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75万亩。

土地整理是耕地保护的一张“关键牌”。走进英山县方家咀乡熊家冲村熊冲大畈,很难想象这里曾是“田土坎坷斗笠丘,干旱季节无水求”。英山县用好政策,持续推进土地整理项目,不仅改造了中低产田,而且新增耕地面积1.5万余亩。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一系列“长牙齿”硬措施,确保“农田就是农田”,我市粮食总产连续9年超50亿斤。市农业农村局荣获2021年度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称号。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我市出台《黄冈市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实施意见》,逐级将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93万亩、总产55亿斤和大豆25.2万亩的生产目标任务进行分解,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

(2018年6月,龙感湖管理区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  余涛 摄)

粮田变良田——高标准农田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

春争日,夏争时。在黄冈,田间地头农事催人忙,农田建设热火朝天。

“小的地块一分不到,4000多亩地,有几千个地块。通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小田变大田,现在一片连畴,联合收割机也能开进田里。”黄梅县苦竹乡龙坪干渠片,种田大户柳勇底气很足。

黄梅县按照成片、成线、成景的要求,建成高标准农田39.8万亩,建立“建管护一体化”机制,促进粮食增产增收。该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俊雄介绍,黄梅16个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土地流转率达80%,亩均土地租金由500元提高到800元,稻谷亩产量由过去不足900斤提升到1200斤,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保耕地,不仅要保量,还要提质。如何提升耕地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田必须是良田”“要建设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我市在全省率先印发《黄冈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规程(试行)》,制定全市2019-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推进图和工作计划表,推动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发展。

在罗田,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土地成为粮食种植大户争相流转的“香饽饽”。在匡河镇茶园村,种粮大户汪来民抢抓机遇成立益民农机合作社,陆续流转土地1100亩,从播种、育秧到施肥、收割,全程机械化操作,生产效益大大提高。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里?

“路通、水通、地肥,实现‘农机入田、管网入地、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化农田体系,不再望天收。”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高标准农田能让粮食综合产能每亩提高10%-20%,项目区平均每亩节本增效500元,比非项目区农民人均收入高300元以上。

目前,我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20万亩。黄州区首次获得省政府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500万元督查激励奖励。2021年4月,全国耕地保护与建设培训班暨退化耕地治理现场会在黄冈举行,推广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经验。

“六化”提质增效——把撂荒地变成“金土地”

“前年这一片田地还是杂草丛生,现在都复耕复种了。”6月22日,红安县城关镇张家畈村党支部书记汪辉武说,全村2000多人三分之二在外务工,一些田地无人耕种。去年以来高效完成3800亩撂荒地整治工作,按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提供优质种苗、统一签订保底回收协议、分户种植的“三统一分”模式,提高耕种技术值,可实现人均增收8000元。

撂荒地变希望田。红安县“四个一批”模式在全市推广,即:引导农户和弃耕户复耕复种一批、委托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或个人托管复耕复种一批、新型市场主体流转复耕复种一批、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一批,全力以赴灭荒复耕。

面对国情农情,如何破解“谁来种地”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模式,优化生产技术措施,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着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动农户增加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

为加快土地托管和流转力度,麻城市出台《农业产业化奖补政策》,鼓励农户土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南湖办事处熊岗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抛荒水田1000亩,全部种上水稻,投资近700万元,建成了粮食烘干库、大米加工车间,延长粮食产业链。

2021年9月,我市出台硬核举措,支持优质化种植、规模化流转、机械化耕作、社会化服务、标准化管理、工业化加工等“六化”,提质增效。对种植规模1000-2000亩且示范带动能力强的粮食生产主体给予8万元奖补;对种植规模2000亩以上且示范带动能力强的粮食生产主体给予10万元奖补;对日作业能力500亩以上、总服务面积1万亩以上的社会化服务主体给予5万元奖补。

目前,全市发展规模化粮食生产新型主体2000余家,粮食种植1000亩以上的84家、5000亩以上的5家;创建粮食生产产业化联合体9家;全市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348家,创建国家级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5个,登记备案植保专业服务组织109家。大力推进代耕代种、统防统治、土地托管等生产性服务。2021年全市发展优质稻订单面积87.34万亩,辐射带动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达391.8万亩。

“端稳饭碗田,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黄冈大地上,千里田畴织锦绣,万顷沃土迎丰收。


【讲述】

让“鄂东粮仓”更充实

讲述者:麻城市铁门岗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汪政权

铁门岗乡是传统农业大乡,有耕地面积138800亩,其中水田10.5万亩。近20年来,粮食年产量持续保持在1亿斤左右,优质粮棉油产量稳居鄂东之首,号称“鄂东粮仓”。

手中有粮,端好饭碗。进入新时代,我乡全面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种满种足粮田面积、守住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一张蓝图绘到底。铁门岗乡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每年初,参照上年度农业年报数据,对23个村逐一下达生产任务,力求做到四个“只增不减”,即全年粮食种植面积只增不减、粮食产量只增不减、种粮大户只增不减、机械化作业面只增不减。真正让铁门岗乡万亩良田绽放新颜值,美好蓝图变为美丽现实。

一门心思抓生产。粮食生产,面积为“王”。我们坚持以“四保(保面积、保产量、保质量、保收益)”为抓手,全力抓好粮食种植面积。大力推进撂荒土地复耕复垦,积极对接旱改水政策,持续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有水的地方就有田,有田的地方就有粮,让我乡粮食面积耕种率达到85%以上,让农田真正回归农田,而且成为良田。

一以贯之稳产量。仓廪实、天下安。我们积极实施“藏粮于技”,落实“四个精准”。在精准施策上着力。水稻生产机械化率达80%,实现了提质增量优效益;大力发展再生稻种植,再生稻种植面积已扩大到12000多亩,每亩增收600元;在精准扶持上聚力。重点扶持了43家种植合作社和家庭农场、4家粮食加工企业,提高了农机服务效益;在精准服务上出力。抓好春耕备耕工作,疏通货运渠道,积极协调、帮助种植户采购种子、农药、化肥等物资,大力实施粪肥还田、绿色种植;在精准管理上用力。乡政府先后联系省、市级专家30余人,对全乡田间管理、保产增收、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方面给予技术指导。


【记者手记】

藏粮于地的黄冈担当

记者 沈红星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00亿斤以上。

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少的黄冈,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粮食总产连续9年超50亿斤,占全省十分之一强,位居全省第四,连续6年在全省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中荣获优秀等次。

一个经济欠发达、正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革命老区,靠什么扛稳粮食生产的使命担当?用什么筑牢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靠的是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的站位。“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我市锚定“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的要求,一年又一年,久久为功,将有限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让“大国粮仓”装上更多的黄冈粮食。

靠的是坚定“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永久基本农田是耕地的精华。我市把最优质、生产能力最好的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资源、集聚力量实行特殊保护,积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打造更多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用最新技术种出最好粮食,让良田多产粮、产好粮,展现了一个农业大市扛稳粮食生产责任的政治担当。

响鼓重锤,唯有担当。在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我市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多贡献。


作者:
Copyright © 2019 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
主办: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 地址:黄冈市黄州区七一路10号
ICP备案号:鄂ICP备190170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