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工业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刘善桥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黄冈工业发展态势喜人。面对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新机遇,发展黄冈工业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坚持“好字优先”方针,正确处理好发展速度与质效的关系
把主要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目标转向主要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目标上来,一方面,要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这是由黄冈的市情决定的。为此,坚持“工业立市”战略,通过实施“六个一百”工程来带动黄冈经济社会的发展,既较快地提高了发展速度,又增加了就业机会,解决了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和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坚持把质量效益放在首位,将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有机统一起来。一是抓工业园区。要以园区为载体,推进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充分发挥园区在土地规划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化服务方面的综合优势。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形成和发展一批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功能清晰、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高标准工业园区。二是抓产业集群。运用市场经济手段,以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合理利用资源,重点抓好食品饮料、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建筑建材四个百亿产业,鼓励与大企业建立紧密的协作配套关系,支持产业集群发展。三是抓项目建设。要以“承接大转移、对接大武汉”为契机,重点从“抓落地、抓在建、抓投产”三个层面推进项目建设,力促新建项目落地开工,推进在建工地项目,确保竣工项目投产。四是抓企业上市。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自主自愿的原则,借助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加强与专业机构的联系与交流,积极推动本地优势企业和成长性好的企业上市,加大对预备上市企业的扶持力度。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确处理好工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关系
实现黄冈工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双赢,要从三个方面做好工作:一要在招商引资上改变方法。从真正形成产业链、形成集群效应上下功夫,逐步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有选择地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强、环境污染少、就业人数多、能够产生集聚效应的大项目、大集团,有效带动本地经济发展。二要在发展路径上寻求创新。我市产业发展主要分为四种类型:资源加工型、龙头带动型、传统提升型和产业配套型。资源加工型产业就是要利用资源优势,进行深加工、精加工,形成特色产业;龙头带动型产业就是要充分发挥自身聚集和带动作用,继续盘大盘强;传统提升型产业就是要立足于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进步,实现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进产品的更新换代;配套型产业就是要注重延伸产业链条,扩张产业集群,形成协作化、系统化的生产经营格局。三要在节能减排上亮出狠招。认真落实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计,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突出抓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评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完善节能减排奖惩政策。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建立科学的环保市场机制和环境资源价格机制,努力实现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经济持续发展。
三、突出工业主导地位,正确处理好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城市化的关系
要处理好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关系。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既是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也是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黄冈是传统农业大市,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强调与农业产业化的互动发展,要立足农业办工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要突出工业的主导作用,用发展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化升级;带动农业技术进步,促使农业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不断拓宽农副产品向工业转化的技术途径,为农业开辟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
要处理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用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把工业化的发展过程转变成为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的过程。要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工业企业生产费用,为工业生产提供必需的外部条件。要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扩大城市规模,聚集资本、技术、人口和生产资料等要素,不断丰富劳动力资源,扩大工业需求,带动工业用品生产,创造良好的软环境,为工业化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四、加强以企业家为核心的人才队伍建设,正确处理好企业发展与人才培育的关系
经济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才,靠企业家。黄冈工业最近几年能够迅速发展,特别是几个骨干企业的成长壮大,也与一批优秀企业家密不可分。因此,要为优秀企业家脱颖而出搭建平台。要研究出台鼓励企业自主培训、加大对企业家培训投入等政策,积极组织实施企业家培养工程、企业家后备计划、优秀企业家推荐等活动,建立后备企业家人才库,为优秀企业家的选拔提供后备人才支持。积极支持和引导优势企业跨系统、跨行业兼并联合,把优质资产、优势资源向优秀企业家领航的企业集中。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坚持给荣誉、给地位、给奖励,在全社会形成培养、善待企业家队伍的人文氛围,企业家作为一个地方的高层次人才和企业的主心骨,要注重提高素质、增强本领,提高洞察形势、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要注重勇于创新、勇当先锋,“敢为天下先”,“争当弄潮儿”;要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做到与企业共呼吸、共命运,与黄冈共荣辱、共兴衰。(作者系中共黄冈市委书记)
以旅游业助推两型社会建设
刘雪荣
旅游业是最能够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最契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新兴产业。在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黄冈的优势和特色,加快大别山旅游经济带开发步伐,实现“两型”社会建设在黄冈的率先突破,是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黄冈大别山旅游资源具有珍贵的品牌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前景。大别山黄冈境内现有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还有丰富的地热温泉资源。早在1996年,国家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专家组就对黄冈大别山旅游资源进行了认真考察,将其山岳景观评定为胜景等级,与庐山、峨眉山同等。《湖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旅游景观体系中,把大别山列为与神农架、武当山一样重要的山岳景观资源。大别山红色旅游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黄冈大别山红色旅游区榜上有名;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其中就有武汉——麻城——红安——新县——信阳线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景点经典景区,麻城市革命烈士陵园、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英山县革命烈士陵园、罗田县胜利烈士陵园名列其中。同时,黄冈是佛教中国化的圣地,是名家辈出的名人之都,是蜚声中外的教育之乡。以“青山绿水、四季分明”为特征的大别山绿色旅游、以“千里跃进、将军故里”为主题的红色旅游、以“厚重历史、多元文化”为特点的古色旅游交相辉映,是一座亟待开发的旅游业高品位富矿。
不断加大投入和改革力度,着力打造大别山旅游品牌,整体推进大别山旅游经济带建设。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把资源保护、资源开发、项目开发、产品开发、市场开发扭在一起抓,加速黄冈大别山旅游产业市场化、特色化、网络化、开放化进程,把黄冈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的后花园、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基地。重点建设“一心三区”,即以红安、麻城为主体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以罗田、英山、浠水等为主体的大别山生态旅游区;以黄州、团风、黄梅为主体的大别山文化旅游区。集中力量打造黄州东坡赤壁、红安烈士陵园、麻城龟峰山、罗田天堂寨、薄刀峰、英山吴家山、浠水三角山、蕲春李时珍国际健康文化旅游区,黄梅四祖寺、五祖寺等二十个精品景区,并以此带动其他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开发,真正使大别山旅游带成为一条景点精致、特色鲜明的热线旅游经济带。为此,我们将在加快景区建设,完善服务功能的基础上,重点落实以下举措,全力推进黄冈大别山旅游经济带建设。
一是加强旅游区域协作。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立和完善大别山旅游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跨县市旅游发展规划、区县旅游发展规划、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规划四级规划体系,整合优势资源,联手打造旅游精品。以大别山旅游圈为载体,加强与安徽、河南、江西、黄石等周边省市的旅游合作,积极构建大别山无障碍旅游合作区;以长江水道为载体,开辟黄梅、武穴、黄州三个旅游码头,将黄冈旅游融入到长江游轮旅游线和三国旅游线;以京九铁路为载体,联合京九沿线主要旅游景区景点,形成京九旅游观光带;以四祖寺、五祖寺为平台,联合安徽九华山、天柱山、河南少林寺,形成中国佛教旅游精品线;以红安烈士陵园、七里坪遗址群为主体,联合河南新县、安徽金寨等形成大别山红色旅游精品线。
二是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用工业化理念抓旅游产业发展,打破地区和行业封锁,吸引和鼓励市外、境外优势企业进入本地市场,积极引入国际知名旅游企业通过兼并、参股、收购、参与管理、特许经营、租赁承包、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经营,设立独资、合资旅游企业。鼓励各行各业、全社会参与旅游开发、兴办旅游经济实体。加快推进旅游景点区(点)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推进景区经营企业化、景区运作市场化。
三是强化市场营销。优先开发武汉、黄石、九江、南昌、合肥等大中城市的客源市场,重点开发京九铁路、沪蓉高速公路沿线大中城市的客源市场,着力开发珠江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湾经济圈的客源市场,适时开发国际客源市场。精心包装“大别山激情岁月红安游”、“魅力黄冈名人名山名寺游”和“大别山旅游圈跨区游”等三大空间产品组合,建设一批各具特色、初具规模的农家乐旅游专业村镇。加大以“红色之旅”为重点的黄冈大别山旅游经济带宣传促销力度,组团赴全国各大城市及周边地区进行宣传推介,继续积极参加各类旅游博览会,进一步办好各种旅游节会,不断提高大别山旅游经济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是优化发展环境。积极争取省里扶持,把黄冈大别山旅游经济带摆在与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同等重要的位置,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形成湖北旅游以“一江三山”为重点的发展格局。加大政府旅游导向性投入,安排旅游宣传推介专项经费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进一步整合生态工程、以工代赈、水土保持、农村改水、通村公路、环境保护、扶贫开发等方面的项目和资金,按一定比例向重点旅游项目倾斜,用于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及环境恢复等建设,充分发挥各类项目资金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作者系黄冈市人民政府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