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 生
【概况】 2006年,全市卫生机构总数1091个。其中医院45所(综合医院28所、中医院9所、专科医院8所),卫生院155所(街道卫生院13所、乡镇卫生院124所、乡镇卫生院分院18所),采供血机构1所,妇幼保健院10所,专科疾病防治院(站、所)10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含防疫站)11所,卫生监督局4个,门诊部(所)、社区服务站847个,医学在职培训及其他机构8个。村卫生室3394个。全市卫生工作者克难奋进,求实创新,取得新的成绩。市卫生局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先进单位、“门前四包”管理先进单位、行政执法先进单位。
【公共卫生项目建设】 2006年,红安县中医院等5个国债资金项目,建设规模4万多平方米,总投资近2000万元,工程全部竣工。市一医院动工兴建2.8万平方米、17层综合住院大楼。市妇幼保健院完成3100平方米的妇幼保健中心建设,并投入使用。市发改委和市卫生局组织专班对全市9个县市的疾控中心和传染病区共18个项目进行了验收评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市紧急救援中心两个项目通过省发改委和省卫生厅组织的评估验收。
【重大传染病防治】 一是艾滋病防治工作。截止年底,全市累计查出艾滋病感染者486例。除罗田县外,其它县市区均发现艾滋病感染者。全市应实施100%安全套项目娱乐场所702处,实施699处,完成率99.57%;应监测高危人群54800人,检测69551人,完成率126.9%;应检测孕妇36000人,检测39398人,完成率109.4%;艾滋病患者免费抗病毒治疗率达100%;应纳入政府救助范围的艾滋病患者家庭318户,落实315户,完成率99.1%。二是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全年全市疫区共计查螺12085.43万平方米,完成计划656%,药物灭螺760.36万平方米,完成计划108%。全市共需免费救治的晚期血吸虫病人85例,除治前死亡1例,其余病人住院治疗,按标准落实晚血救治配套经费11.7万元。三是结核病防治工作。截止11月底,全市发现、治疗和管理涂阳肺结核病人3840例,完成省下达全年任务的127.96%,肺结核病人治愈率达94.2%。四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2006年,黄梅县柳林乡暴发风疹;团风县磙子河乡和贾庙乡、蕲春县向桥乡、武穴大法寺镇发生中学学生疑似流感;7月,黄梅县蔡山镇聂福俊村发生霍乱1例;舟桥部队暴发流感;龙王山游泳池发现游泳者感染8例;黄梅发生乙脑病例死亡1例;麻城博达学校发生感染性腹泻107例;蕲春县西驿中学发生食物中毒学生59名;国庆节期间,浠水县关口镇67名小学生突发细菌性痢疾。对于以上突发卫生事件,各地卫生部门反应迅速,措施得力,及时有效处置,取得较好成效。市卫生局和黄州区卫生局联合行动,规范黄州城区免疫接种工作,启动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试点。
【农村卫生工作】 一是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武穴市和黄梅、红安、英山3个新增试点县市共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169.76万人,参加率82.55%,占全市农业人口30.31%。麻城市、团风县、浠水县3县市列入2007年度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二是救助贫困孕产妇。麻城、红安、团风、罗田、英山、蕲春等6个县市区按照人员培训、专家驻县蹲点、健康教育、孕产妇住院分娩贫困救助、卫生院产科基本设施配备,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和“危急重症抢救中心”建议“七个”到位总要求,确保“降消”项目顺利推进。全市住院分娩率升至96.12%,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8.22/10万,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为0.55/10万。利用降消项目,加大对贫困地区孕产妇救助力度。国家级贫困县市的所有孕产妇住院分娩每人补助150元,难产和产科并发症妊妇每人补助250—1000元,6个项目县市共争取救助资金395万元。三是开展卫生创建工作。市爱卫办、市文明办联合下发《在文明创建活动中切实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通知》,全市申报卫生镇4个,省级卫生村22个。四是整治农村环境卫生。新增饮用安全水人口8.63万人,修建沼气式卫生厕所5360座,开展以灭鼠为重点的除“四害”活动,严格控制“四害”密度。
【卫生监督执法】 全面实施食品安全行动计划,推进食品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完成重要节日及市委、市政府重大政治活动期间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启动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和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监督台账管理制度。加强血液管理。市政府在黄梅县召开全市无偿献血工作会,要求无偿献血工作实现“广覆盖、高质量”。至6月底,全市无偿献血17677人,无偿献血量占临床用血量98%,成分用血量占临床用血量96%,自愿无偿献血率67%。与上年同期相比,全市无偿献血量增长32%。加强医疗机构管理,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对全市86家医疗机构进行打击非法行医和医疗质量专项督查,其中下达整改通知书14家。
【医疗管理】 实施医疗信息公示制度。年初,调整市管4类2295个项目医疗服务价格。定期公示服务收费等热点信息。畅通监督渠道。全市卫生系统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216部,设立群众举报箱270个、公开栏368处,聘请行风监督员1218名。市卫生局在广播电台上线“行风热线”节目3期,督办和调查处理听众反映的问题10个。抓好建章立制。全市卫生系统全面开展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进一步完善挂牌上岗制、药品价格和收费标准公示制、住院费用清单制、门诊费用查询制、病人选择医生制、岗位责任制和分级奖惩制,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收费。
(李文 张玲)
市第一人民医院
【概况】 2006年,市一医院坚持以医疗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学科建设为重点,向管理要效益,向改革寻出路,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全年门诊量达30.7万人次。其中急诊1.8万人次,体检3.26万人次,住院病人1.15万人次,各类手术4350台次,业务收入8501.33万元。各项指标同比均呈上升状态,其中门诊量增长24.3%。
【医疗质量】 医院狠抓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增加专科门诊,充实门诊一线专家力量,节假日不停诊。加强急诊“120”管理,畅通绿色通道。各科室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医院全年共开展新技术、新业务50多项。
【专业科室建设】 2006年是医院“学科建设加强年”,神经内科、普外科、妇产科、儿科、肾内科、眼科、神经外科、骨外科、麻醉科、心血管内科、肿瘤科、泌尿外科、口腔科以852.5的平均分通过市临床重点专科评审专家组的评审,其中神经内科取得901分的成绩,受到黄冈市临床重点专科评审委员会的高度赞扬。医院全年共招收硕士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24人,聘请客座教授2人。安排赴上级医院进修17人,短期培训学习70人,参加各类学术会议100余人。在职高级职称人数达173人。
【医疗科研教学】 2006年,医院共鉴定成果8项,均达国内领先水平;立项1项;获市科技成果奖5项,其中“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远期窦房结功能变化的研究”、“左侧大量胸腔积液对ECG影响的临床研究”获二等奖,“医院药事经济管理”、“100例腭裂患者中耳功能及听力临床观察、治疗、预防研究”、“乳疾灵口服液治乳腺囊肿增生病的临床研究”获三等奖;发表科技论文98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统计源期刊25篇。举办学术专题活动24场次;协助黄冈市医学会开展市级学术活动5次。医院护校招生人数325人,同比增长12%,超额完成招生计划35.5%,创历史新高;毕业生就业率在98%以上;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学校双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医院制度建设】 配合医院管理年检查,健全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准入制度等工作制度;完善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实施细则》、《合理检查、合理用药管理规定》、《麻醉、精神药品使用管理办法》、《医疗技术准入制度》等规章制度,制定医、护质量考核办法,严格执行三级督查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综合住院大楼建设】 5月31日,市一医院十七层综合住院大楼建设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市领导阮英梓、陈定国、操尚银、梅香雪、石如澜出席奠基仪式。新住院大楼是黄冈市“十一五”规划中的重点建设项目。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总投资8000多万元。
【资源利用与配置】 针对医疗市场的变化及发展趋势,医院将肿瘤科从内四调至内二,改建部分特需病房,加快综合住院大楼建设步伐;成立眼视光学特色专科;扩大体检规模;投资420多万元先后购买腹部彩超、神经中心监护、胆道镜、腹腔镜、电切镜等多台中、小型设备,为增强学科实力奠定基础。
【社会服务】 医院积极参加对禽流感、呼吸道传染病等流行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基本建立了传染病防治的长效机制;参与处理黄冈市交通突发事件2次,投入资金42万余元;先在全市推行节假日照常接诊;组织专家、教授到麻城、浠水、团风、黄州等地进行义诊活动,送医送药,赠送医疗设备;到城区50多家单位宣传及进行健康体检咨询;承担社会各类大会保健8次;组织街道咨询、发放卫生传单6次,宣传艾滋病、结核病、流感等疾病的防治知识,义务献血献爱心等。
【后勤改革综合治理】 继职工食堂、营养食堂、病区电梯、保洁等部门社会化后,2006年实现锅炉房、洗涤房的社会化改革;完善计算机监控系统,随时了解全院治安状态;增加5名保安人员,总数达18人,坚持昼夜巡逻增加安全系数。年初与各科室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建立消防管理工作预案,随时清除消防隐患。
【行风建设】 2006年,医院先后开展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药械物品购销廉政责任书等活动。重新完善《医德医风、行风建设工作手册》,修订医德医风考核办法。建立三级承诺机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强化监督,建立奖惩分明制度,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和迎评活动,治理商业贿赂,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净化医疗环境,树立行业新风。全院干部、职工服务意识及质量意识不断提高,精神面貌、综合素质变化较大,各项收费公开、透明,经测算,患者人平住院费用减少390元,门诊检查费用同比下降20%左右。全年医院在门诊工作量、住院工作量、检查量不断刷新记录、缓解群众“看病贵”,医患关系和谐,医务人员大都拒收红包、礼品、拒绝吃请。据不完全统计,医院全年共收到锦旗36面,牌匾17块,感谢信90多封,拒收红包6万余元。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加强行风建设宣传。先后在黄冈电视台1套新闻等频道宣传报道,医疗活动、科研成果、管理经验、重大事件等50多次;在《黄冈日报》、《鄂东晚报》等报纸上报道有关医院开展新技术、新业务,诊治疑难病症,健康保健指导,政风行风建设等30多篇;丰富网站内容,提高点击率;编发《简报》17期、《天使沙龙》4期、《医护参考》12期、《药讯》4期、《院感简讯》4期、黑板报20期、宣传栏多期,制作宣传画册2000册。
(秦缌惠)
市妇幼保健院
【概况】 2006年,全市妇女幼儿保健部门贯彻新时期妇幼卫生工作方针,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加强特色专科建设,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全市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0.05/10万,婴儿死亡率降至7.24‰,住院分娩率达到96.12%。住院人数、门诊人次、手术例数分别比上年增长21.21%、22.18%、32.36%,业务创收同比增长31.5%。
【医疗保健】 围绕“一法二纲”,以“一提高两降低”为目标,加强基层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高群体保健水平。一是配合市卫生局抓好全市的降消项目工作,参与到项目工作的申报、组织、实施、督促、落实、考核的各个环节,规范基层台帐、原始卡册登记等。全市有6个县、市列入省级降消项目县。二是开展儿保工作。把握好疫苗接种的各个环节,专人负责,落实责任,加强疫苗管理,杜绝各种安全隐患。接种儿童纳入儿童系统管理(4:2:1体验)。做好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加强体弱儿童管理。开展儿童心理智测、心理咨询和干预工作,进行营养咨询和营养指导。开展铅污染防治和微量元素检测工作,创造条件,开展儿童听力筛查工作。启动亲子乐园和统合失调训练业务。派人到市幼儿园、园丁分园、代代红幼儿园指导卫生保健管理工作。三是加强妇女保健工作。重点做好孕产妇系统管理,把握高危孕产妇筛查,保证母婴安全。①营造温馨环境;②使用一览表和表卡册进行管理;③开展孕妇学校及面对面健康宣教,及时发放宣传资料和健教处方;④做好产后访视;⑤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⑥开展更年期保健,5月28日同北京更年期保健中心、省保健院联姻,开办更年期保健黄冈分中心;⑦做好艾滋病母婴阻断和自愿咨询工作;⑧开展孕妇心理咨询。
【医院业务管理】 一是引进新业务、新技术。全市妇幼保健部门多次派员赴江浙一带发达地区考察业务项目,学习开设新业务新技术。开展无痛分娩、无痛人流、术后镇痛、阴道镜、利普刀、智测、新生儿抚触、新生儿游泳、一对一陪伴分娩等特色业务、新辟婴儿口腔护理,皮肤护理、亲子乐园、统合训练、产后康复、更年期保健等业务。二是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市院多次组织专技人员听学术讲座,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全年派专业人员到省级医院进修学习8人次,参加各项短期培训班20余人次。多次邀请同济医院、中南医院、省保健院等多名教授来院会诊、授课。三是强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制订《病历书写规范》、《医德医风考核办法》、《医疗护理质量考核办法》、《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等管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进行检查、考核、评比。向病人发放医患道德责任书、满意度调查表、征求意见卡,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设立24小时专线电话,接受病人投诉,及时解决问题。购买触摸屏电脑,建立内部管理网络,实行一日清单和费用查询制。在门诊大厅安装大型显示屏,公开药品价格、检验项目收费标准,主动接受病人及社会监督。四是深化改革,提升医院整体形象。进一步规范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操作程序,严格按市政府[2004]110号文件精神,建立新的收入分配体系。五是开展反商业贿赂及行评工作。成立反商业贿赂和行评专班,明确相关责任人具体负责。建章立制,开展自查自纠。六是加强硬件建设,提升综合实力。调整门诊科室布局,重新改造、装修老门诊大厅及业务用房。投入资金购买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高新设备,增设内部监控系统,安装电梯。七是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计划生育等目标管理工作,认真履行目标管理合同,落实岗位责任制,全年无违法违纪现象发生。
(尹胜)
体 育
【概况】 2006年,黄冈市体育工作全面贯彻“体育法”,克难奋进,开拓创新,各方面取得新成绩。市体育局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
【参赛省运会】 4月,黄冈市体育代表团参加省运会,参赛项目34项。其中青少年类10项,获37枚奖牌(7金、15银、15铜),总分462分。金牌和总分均列第十、金牌和总分排名比上届各上升两位。成人类4个类别(职工类、农民类、残疾人类、公安干警类)24项比赛。职工类由市体育局、市总工会联合组队,农民类、残疾人类、公安干警类分别由市农业局、市残联、市公安局负责组队,市体育局负责协调配合。公安干警类总分24分,排名第三,金牌数1枚,排名第五;职工类总分245分,排名第七,奖牌19枚,其中金牌5枚,排第八位;农民类总分54分,获金牌1枚、铜牌3枚;残疾人类总分53分,金牌2枚、银牌3枚、铜牌7枚。整个成人类比赛成绩比上届有所提高。黄冈代表团获“体育道德风尚奖”,英山县承办跳水比赛获“最佳赛区”称号。
【群众体育】 2006年,黄冈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月,市体育局调查农村体育情况,制定全市农村体育发展规划,部署“工程”实施。7月,在黄梅县召开全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现场会。通过向上争取,团风、罗田两县成为国家级示范点。11月,完成全市60个国家级试点村和58个省级项目场地硬化建设。市体育局还组织庆祝建市十周年全民健身展示活动和市直篮球、游泳、乒乓球比赛,承办CUBA球队和湖北女篮对抗赛以及省运会火炬接力活动,12月又举办110家单位、12000人参加的“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启动仪式,组织迎新春千人长跑比赛、万人 健身长跑以及国民体质测试。
【青少年体育】 一是抓项目规划和布局,从市直游泳、篮球和田径等项目的恢复工程抓起;二是抓市体校建设,加大经费投入。促进射击项目取得新的成效;三是抓市直训练设施建设,积极筹建游泳馆和篮球训练馆;四是抓市县共建和“体教结合”,立足输送优秀苗子,加大对黄州区举重、英山游泳和跳水等重点项目的扶持。圆满承办全省第十二届运动会跳水比赛。举办三站“苗子杯”少儿乒乓球比赛。
【体育产业】 11月,黄冈市全民健身综合馆落成。全馆共三层,占地2000平方米。完成市游泳池周边环境建设和市射击场围墙改造,维修城区部分全民健身路径。通过赠送体育器材,促进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学校改造或新建体育设施。市体育馆、市体育场积极利用资源,开展体育活动,取得一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陈明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