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政管理
【概况】 2006年,全市教育系统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主题,认真贯彻实施新《义务教育法》,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资源,不断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21.2亿元。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631所,在校生148.3万人。其中高等教育学校4所,在校生2.7万人;高中教育阶段学校120所,在校生26.7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172所,在校生101.5万人;学前教育阶段学校126所,在校生5.5万人;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219所,在校生12.3万人。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7.3万人。全市共有省级示范高中7所、小学3所,市级示范高中28所、初中28所、小学39所,评估认定民办市级示范学校6所。全市共有15所中小学承担中央和省电教馆课题研究任务,12所中小学参与湖北省教育信息网学科网站群建设。黄冈市语言文字工作顺利通过国家二类城市评估。成功承办湖北省二十一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
【基础教育】 全市幼儿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为60.6%,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为99.9%,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和在校生巩固率分别为97.9%和98%。重点高中招生3.2万人,占普通高中招生总数的49.2%。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0%,“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5%。解决4.1万名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适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99%。其中85%以上在公办学校就读。《老区精神校校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参加中央文明办组织的创新案例评选。
【职业与成人教育】 2006年,市政府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全市中职招生4.8万人(其中市区2.3万人),超额完成省下达黄冈4万人的招生任务。全市各类职业学校建立就业基地600余个,学生就业率达98.2%。黄冈卫校护理实训基地和劳动中专电子实训基地列入全省18个国家级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全市有7390名贫困学生接受资助。各级政府向职教投入资金1750万元。积极创建示范性职业院校,全市全年有国家级重点职校9所,省部级重点职校8所,国家重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14个。成功举办第九届中职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竞赛和第五届中职生英语应用水平竞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1万人,培训后就业人数达5.5万人。
【高等教育】 全市全年有5所高等院校(含省属高校1所),共招生1.13万人。其中本科招生3180人。高校在校学生近4万人。其中本科学生1.03万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95%。市电大顺利通过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
【民办教育】 全市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219所,比上年增加41所,占全市学校总数的8.5%。民办学校在校学生12.3万人,教职工7400人。全市各类民办教育机构固定资产14.7亿元。
【教师队伍建设】 市教育局年初在浠水县召开全市师德师风建设及教师师德档案建设现场会。扎实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全市全年培训市级骨干教师853人、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198人、新课程新教材培训3300人、农村教师送省培训1945人、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300人、初中校长送省挂职学习3人。实施“名师工程”,有3人被评为湖北名师,评出黄冈名师27人。认定教师资格3340人,有1036人参加晋升高、中级职务教师水平能力测试,3384名教师参加中、高级职称评审。
【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2006年,市教育部门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明德工程。至年底,全市完成28个寄宿制建设工程项目和14个明德工程项目,共计投入资金2465万元,完成校舍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组织武穴、黄梅、蕲春3县市抗震救灾复校,3县市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完成重建项目28个,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完成维修改扩建项目87个,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共消除危房6万多平方米。清理统计普九债务和调查高中负债情况,全市“普九”债务为2.74亿元。
【中小学收费及管理】 全市教育系统严格执行农村中小学“一费制”和“两免一补”政策。调查处理有关中小学乱收费、乱办班、乱补课等问题80多起,通报批评14人,查处有乱收费问题的学校30所,涉及金额157万元。清退违规收费项目9个、资金134万元。治理商业贿赂,全市教育系统共查处在教材、教辅资料订购等服务性或代收费中发生的商业贿赂案件14起,涉及金额13.6万元;查处截留、挪用、挤占教育经费的案件2起,涉及金额5.5万元;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和其他处理31人。
【招生考试管理】 2006年,市教育局与《黄冈日报》联合开设“招考之窗”专栏,建立“黄冈招考网站”,为考生提供各种招考信息。组织7.5万人参加成人高考、自学考试、英语等级和口语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教师资格考试等。开展考风考纪宣传活动,对考生开展诚信教育,全市各类教育考试杜绝试卷被盗、泄密、失密等恶性事件,无一例集体舞弊事件发生,消除雷同试卷现象。
【毕业生就业指导】 全年举办3次大型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会,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直接向外推荐安置人数达1100余人,协助院校推荐毕业生近5200人,推荐安置上岗率达98%。全市共接收专科毕业生档案1320份,本科毕业生档案910份,为毕业生办理户籍、人事档案托管服务480多人。为大中专毕业生3510人办理就业派遣报到手续,共办理各类层次学历认证手续641人。
【中小学布局调整】 市教育部门按照“初小就近入学,完小相对集中,初中扩大规模,高中适度发展”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大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全市小学校数由上年的2005所调减到1850所,调减155所。考虑学龄人口的变化,初中由上年的308所调增到309所;高中由74所调增到76所。全市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联村办学”的新格局。
(汤艳)
黄冈师范学院
【概况】 2006年,黄冈师范学院坚持“科学定位、内涵发展、特色强校、规范创新、就业至上”的办学理念,实施“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三大战略,促进学校健康、和谐、持续发展。
【学院内涵建设】 学院作出“内涵发展”转型部署,确定2006年为“内涵建设年”。一是加强学科建设。全年共完成湖北省第四轮拟增列学位点立项建设、省级重点学科申报和学科平台建设。二是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12月19日,《消费日报》在第三版头条以《大别山麓教育城——黄冈教育探析》为题,报道学院办学成绩和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进新举措,提高学院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为学院可持续发展储备人力资源。四是提升科研水平。全年全院师生共计公开发表论文(作品)近1200篇。其中SCI、EI、ISTP收录37篇次,核心及以上刊物发表180篇,出版专著、教材43部,获得各类科研项目188项,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创历史新高。成功召开首届全校科技大会,为学院学科建设、学术水平提升创造条件。省教育厅《教育简报》专题报道学院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五是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造,全面进行院系整合。2006年,学院新增本科专业3个,本科专业由1999年的11个发展到30个;将原有的3个学院、10个教学系部调整为10个学院和3个教学系,有效提升学科整体水平,优化教育资源。
【院校内部改革】 学院根据建设“省属一流大学”的需要,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一是转变管理思路,实现民主治校,尊重广大教职工的爱校、建校、荣校热情,发挥教代会在学校事务中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二是实施院系目标管理。制订《教学院系目标考核评估实施方案》,建立院系目标考核体系,调动教学院系自主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集中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三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长效机制,制定黄冈师范学院《中层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工作若干规定》、《科级干部选拔任用管理暂行办法》;完成中层处级干部及科级干部的选拔任用及调整工作;加强干部学习、教育、培训工作;完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相关措施,实行定编定岗、青年教师末位淘汰,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加强临时工管理等。
【招生与就业】 实施“阳光招生工程”,完善招生工作体系。把办学资格、招生计划、收费项目与标准、录取规则与结果向社会公开,确保招生工作公开、公平、公正。2006年,完成3510名普通本专科招生计划,且均为第一志愿录取。生源覆盖全国16个省市。普通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近12000人。继续教育招生2588人。打造“毕业生就业工程”,设立毕业生就业奖励基金200万元,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库,全面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2006年全校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2.5%,专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66.7%,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提高12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6月,省教育厅向全省各高校通报黄冈师范学院落实“就业至上”办学理念,推进毕业生就业所取得的成果,并以专题简报的形式上报国家教育部。
【学生工作】 一是积极改善办学条件。2006年,学院设立“院长接待日”,征求学生的意见。针对学生代表提出的问题,学院逐一加以解决。二是落实“阳光助学工程”,进一步完善“奖、贷、助、补、免”五位一体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全年共争取国家及省政府助学金、奖学金467.9万元,接受各类捐资17.6万元,共有3446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争取国家助学贷款1200万元,共有2161名贫困学生获得贷款。学院坚持每月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200多个,投入经费50多万元;为2006级新生开辟绿色通道347人次,涉及金额132万元。
【后勤保障】 根据学院“十一五”校园建设目标,启动多功能综合大楼的建设工作;全面展开“引智楼”工程场地拆迁及“三通一平”工作;加强对各个校区及教工生活区的综合治理和环境整治;确立“厚德、博学、力行、致远”新校训,设计制作新校徽;加强校园环境绿化、美化工作,实施新校园未名湖周边环境改造工程,设置休闲座椅及湖心景观塔;改造老校区运动场,铺设塑胶篮球场;改善南湖校区学生宿舍环境;建成集学习、娱乐、休闲于一体,面积达2.2万平方米的科技文化广场。12月25日,《光明日报》在综合新闻版头条以《心系师生》为题,对学院校园建设情况进行报道。
(欧阳杰)
湖北红安革命传统
教育学院
【概况】 湖北红安革命传统教育学院位于红安县城关镇似马山,总投资6500万元,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占地面积77467平方米。其中一期工程投资4500万元,建筑面积10678平方米。学院分五大区域:教学区、生活区、餐饮区、园林区和运动区。学院为副厅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由黄冈市委管理,工作上接受省委组织部的指导。学院设党委书记1名(由黄冈市委领导兼任)、院长1名、副院长2名;内设综合管理办公室、教学研究办公室和学员组织办公室。学院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等正常经费按省财政要求的部门预算编制规程编报,纳入省委组织部的部门预算管理。学院师资采取专兼结合,以兼职为主的办法配备,管理人员坚持少而精,以聘用为主。
【兴建学院的决策背景及过程】 2003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俞正声在中央关于兴建延安、井冈山、浦东三所干部学院的有关材料上作了“我省是否在红安建立此类基地,重点是传统教育”的重要批示。根据这一重要批示,省委组织部会同省委干部教育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黄冈市委和红安县委,对在红安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问题进行了论证。大家一致认为把红安建成我省最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意义深远、作用重大,基础条件较好,既必要,又可行,是最佳选择。应当站在全局和政治的高度,集中财力物力,下大力气把这个基地建设好,使红安成为党员干部、部队官兵、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2004年8月12日至13日,俞正声书记带领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深入红安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陪同调研的有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宋育英同志。8月27日,俞正声书记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听取了省委组织部关于把红安建成全省最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方案的汇报,决定兴建红安革命传统教育学院。成立了以俞正声书记任组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宋育英,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周坚卫,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昌尔等同志任副组长,省直有关部门、黄冈市委、红安县委主要负责人组成的省委红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基地建设的组织实施。办公室设在黄冈市委,市委书记段远明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为了加强对教育基地的指导协调工作,省委还成立了由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省民政厅、省建设厅等有关单位组成的建设指导协调小组,由省委党校、省委党史研究室、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省社科院等单位参加的教育基地软件开发特色研究指导组。200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长刘云山来红安视察工作时强调,要把红安建成全国一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俞正声对湖北红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十分重视关心。自2003年以来,先后七次来红安实地调研考察,检查指导督办,俞正声书记反复强调,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把红安建成具有强烈感染力和震撼力,具有高水平的全省最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学院功能定位与办学特色】 学院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个办学方针(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两实”的办学理念(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延安干部学院时提出的“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三个一”的功能定位(一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一站:革命激情的加油站;一熔炉:党性锻炼的“大熔炉”),三大培训内容(革命传统、党史党建、国情省情),四种培训方式(课堂讲授、现场体验、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五类培训对象(党政干部、部队官兵、大中小学师生、专业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六种培训班次(与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和省内其他干部院校有关班次相联系的衔接班、自主班、合作班、委托班、研讨班、进修班。)
【一期工程建设】 2006年2月17日,学院与监理单位湖北建盛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签定《监理合同》。2月21日,学院一期建筑安装工程开标会议在省建设工程招标交易中心举行。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周崇堂,黄冈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学院党委书记沈景艳,院长吴义煌等领导及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经过9名专家评委评标、议标和审定,依照国家《招投标法》有关规定,确定江苏正太集团有限公司为学院一期土建安装工程中标单位。4月6日,学院与正太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施工合同”。4月8日,代建、监理和施工等单位进驻工地。4月26日,学院基建工程破土动工。8月16日,学院主体建设工程全部完工封顶。9月5日,省城建厅、武大设计院和省、市、县质检站等对学院主体工程结构全面检查验收,评定为“结构优质”工程。9月18日,省委指导协调小组在省委组织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学院基建工作,对如何优化学院的建设布局、增加学院建设投资等工作进行研究。12月底,学院一期工程基本完工,12月26日,调试班开班仪式在学院多功能教室举行。
【教学教研工作】 全年学院先后两次组织有关专家教授等赴延安、井冈山、红安等地考察,三次召开学院教学论证会,研究调整学院的《教学工作意见》、《教材开发方案》和《主体班日程表》,经多次修改,最后形成《湖北红安革命传统教育学院教学意见》、《学院教材编写方案》,报省、市委组织部审批并组织有关专家评审通过。完成“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斗争简史”、“红安精神简论”、“党的先进性的历史考察”等三堂课讲义。四易其稿,完成《现场讲解词》的修改工作,通过市、县两级专家的审定。修改完善董必武纪念馆、李先念故居、陈锡联故居、七里坪长胜街革命遗迹遗址群、红四方面军诞生地、大悟宣化店革命遗迹遗址群等地现场点评词。撰写《红安人》剧本,共演出7场。编写学员路途教学课程,设计“社会实践课”教学方案、学员管理手册,并付诸实施。制定完成“学员论坛”教学方案。收集、编审、印刷《专题讲义》、《红安革命纪念地揽胜》、《毛泽东在中央根据地斗争时期的调查文选》等三本课堂教学教材,近20万字。9月16日,省委组织部在武昌举行评审会,获专家肯定。
【教学现场点建设】 红安县境内遍布革命历史遗址遗迹和纪念场馆,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除“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外,全县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3处。学院根据教学需要,反复实地考察,确定1947年“刘邓大军”驻扎的七里坪镇杨山村和城关镇细罗家坡、永佳河镇狮子口村为学院首批社会实践点。确定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碑,红二十五军三烈士墓地、将军墓群、董必武故居、七里坪长胜街、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七里坪革命法庭旧址、黄麻起义总指挥部旧址、红四方面军诞生纪念碑、列宁小学旧址、秦基伟故居、沈泽民牺牲地、烈女崖、红军洞、李先念故居、陈锡联故居等28处革命遗址为学院首批现场教学点。拓展大悟宣化店革命纪念馆等为学院现场教学点。自4月中旬以来,学院先后数十次与红安县各有关单位、有关部门、有关乡镇召开联系会议,对现场教学点进行修葺、充实、布展。
【教学实践】 2006年12月26日—31日,学院举办黄冈市内调试班。各县、市(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或干教科长,党史办主任,党校常务副校长以及黄冈师院、市委党校、市委党史办有关从事党史党建研究工作方面的专家教授,共46人参加。调试班培训6天,设置《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斗争史》、《红安精神简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考察》三大专题课堂讲座;安排参观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七里坪革命遗迹遗址群、董必武故居、李先念故居、陈锡联故居、大悟宣化店革命遗迹遗址群;组织学员“夜宿杨山村”,进村入户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赴红安县城关镇细罗家坡、永佳河镇狮子口村调查研究;开展学员评教、学员论坛、文艺演出系列活动,收到较好效果。调试班是学院正式开班之前举行的一次教学工作预演,目的是把学院的教学、管理及服务工作调优、调顺、调好。
【人才队伍建设】 10月份,学院从红安县烈士陵园挑选6名讲解员进行培训和试讲;聘请华师大教授王玉德、武汉大学教授丁俊萍、省委党史办编审方城、原黄冈市委党史办主任程仪、原红安县党史办主任彭希林等为学院兼职教授,聘请红安县委副书记何光耀、红安县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吴光德、原宣传部副部长胡耿等担任现场教学点点评教师。学院与省、市、县从事党史党建研究、干部教育方面的专家教授近百人建立了联系,初步建立学院松散的、长期的、紧密联系的合作研究网络,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学院师资库。
【学院管理与制度建设】 4月2日至5日,4月7日至12日,在院长吴义煌、副院长邱凌的带领下,学院组织有关领导、专家和工作人员先后赴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进行考察学习,形成《关于中国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考察报告》。11月15日至20日,学院院长吴义煌,副院长周谨、邱凌、严海波及工作人员一行10人再赴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瑞金、“八·一”南昌起义旧址、福建古田干部培训中心进行为期6天的考察,对井冈山干部学院和福建古田干部培训中心两地的行政管理、干部人事工作、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教学科研及教学形式和工作流程进行学习考察,并形成考察报告。学院拟定财务管理、人才招聘、后勤保障等近20项制度。学院的餐饮、住宿推行后勤社会化服务管理,命名为“红安革命传统教育学院培训中心”。培训中心招聘60名员工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业务培训。12月份,学院与红安县公安局治保科签定保安合同,第一批6名保安工作人员进驻学院,负责安全保卫工作。
(阮霁)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概况】 2006年,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创新办学方向,以市场为导向、克难奋进、艰苦创业,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教育与管理,改善后勤服务保障,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学院办学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2006年,学院围绕实现“优秀”评估目标,积极开展评建工作。学院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指导思想,先后成立各级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印发学习资料,多次举行评估动员会和经验交流会,营造良好评建工作环境。通过评建工作,改善了办学条件,规范了教学与管理,促进了学院各项工作全面发展,提高了学院的整体办学能力。学院人才培养评估工作顺利通过。
【教育教学改革】 2006年,学院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规范办学和教学行为。坚持以人为本,紧贴市场,以就业为导向,找准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确立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促内涵发展的工作方针,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逐步深入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六个调整、五个前移、对证施教”的基础上,推进“三大整合,两项改革”。实施“强师资、强专业、强技能”的“三强”战略,先后举办教育教学改革论坛、教学改革现场会、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两门课程进入省级精品课程行列,9门课程进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行列,16人次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分别有12名、24名教师获学院首届教师多媒体课件比赛奖和主编教材奖;有5人被评为正高职称,11人被评为副高职称;选拔5名“学术带头人”,42名“学术骨干”、22名“青年教师骨干”,新增74名“双师素质”教师。全年新增专业及专业方向4个。新增省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获黄冈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黄冈市2006年度职教学会优秀教学论文奖前8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获“全国高职高专优秀学报”称号。以研究开发茶叶为主要项目的科技扶贫和科技开发,直接为茶农增加经济收入近200万元。首次参加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获得最佳展位奖及2项优秀作品奖。
【学生教育与管理】 2006年,学院学生教育与管理坚持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以“模拟家庭”式管理,辅以必要的心理咨询和管理约束机制,专兼职学管、宿管和师生共管等办法,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取得较好成效。学生中积极上进的层面不断扩大,全年在学生中发展中国共产党预备学员892名。成人成才教育、养成教育效果日益显现,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经验,得到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推行。学院被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授予“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学院团委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招生就业】 2006年,学院招生工作实现由以省外招生市场为主,转变为省内招生市场为主;由注重生源数量为主,转变为提高生源质量为主。全年高考第一志愿填报学院的考生超过11000人,新进学生共计5600人,超额完成招生任务。其中,成教脱产生超计划2倍,首次招收自考专科生521人。新生报到率达92%,高出全省高职专新生平均报到率22个百分点。2006年,学院就业工作坚持“两广一多”(即广交企业朋友、广建就业基地、多办“订单”教育)的工作思路,实行推介就业和开放式就业相结合,鼓励毕业生自主择业、自谋职业。全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8.88%。同时,学院在首届中国中小企业家年会上评为“全国中小企业人才需求十佳理想院校”。
【后勤服务与保障】 2006年,学院加大校园建设的投入。硬件设施投入1500万元,相继建成育贤阁周边景观园、“西苑餐厅”,改造中区体育运动场和体育馆。集教学、科研、景观休闲于一体的国家级园艺技术实训基地在设计之中。后勤服务工作推进“两情”管理与“四家”建设。教职工让出房改房,为学生排忧解难,解决学院住房紧张困难。同时,开展扶贫济困工作,贫困学生得到救助。评出一批“师德建设标兵”、“五好文明家庭”、“文明班级”、“文明寝室”。以创建平安校园为主题的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新成效,在全市大中专院校综合治理检查评比中,学院获得满分。
(钟彬杉 刘春霞)
鄂东职业技术学院
【概况】 2006年,鄂东职业技术学院新招学生4258人,毕业生近4000人,就业率超过95%,创收过5000万元;新征土地13.5万平方米,建设国家电工电子实训基地;成功举办三十年校庆。圆满完成党委确定的十大奋斗目标。学院和学院党委先后被评为“全国最具特色的高职院校”、“湖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黄冈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黄冈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黄冈市文明单位”、“黄冈市党委先进中心学习组”。在第二届“华中数控杯”数控技能大赛中学院选手获全省高职组第一名,共获1金13银6铜;学生选手方波作为省队队员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大赛获金牌。
【教育教学】 2006年,全院常年在校生11000人,共165个教学班。学院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计划、有步骤地精减理论学时,增大实验实训学时,努力将学生的学习知识贴近市场、贴近实际。较好完成各项教学任务。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组合”的办学评估方针,完善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将领导干部、教学管理干部听课制度化、规范化,加强教学督导工作力度,形成院系两级教学巡查检查制度,保证教学巡视工作常规化。在教师中开展以“敬业教育”为主题的师风师德建设教育活动。经过严格推荐和评审,共评“九大”师德标兵,在教师节进行表彰。全院教师撰写论文110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10篇,获奖25篇。学院在组织精品课的同时,积极推进课程库的建设。各系部推荐40多门优质课程,经院评审委员会评选,共评选出12门院级优质课程。
【学生管理】 贯彻落实中央16号和省委8号文件精神,在全院范围内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法纪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校规校纪教育,举办“迎校庆、讲荣辱、树新风”、“文明创建”、学习竞赛活动。召开第一届团代会和学代会,产生新一届团委会和学生会委员会。举办黄冈市四高校“鄂东杯”“八荣八耻”演讲赛,学院学生代表队获团体总分第一名。举办第二届青年文化艺术节和“五四”、校庆、元旦等大型文艺晚会。在全市青年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演讲比赛中,学院代表队获得二等奖。学院采取“奖、助、补、减”等方式,帮助解决贫困学生的困难。全年评定奖励学生1347人,发放奖学金30.2万元,评定贫困生1091人,发放助学金53.3万元,提供助学岗位26个。
【招生就业】 2006年,全院招生实际到校人数4052人,其中鄂职普通专科生1542人,华科大网络专科生716人,另外黄冈卫校教学点196人,实际在册人数4248人。本省生源到校率98%。居全省同类院校首位,学院被评为“黄冈市教育考试工作先进单位”、“黄冈市教育招生考试服务工作先进单位”。上半年,完成2006届2000多名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派遣及就业安置工作,暑假期间组织20多家企业来院招聘,为1300名2007届中专毕业生安置就业实习单位。下半年,组织60多家企业来院招聘,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2300个。
【综合治理】 一是完成东二楼的拆迁整治工作。二是加大校园治安力度,以防为主,打防结合。校园“110”全年共受理案件187起,调节纠纷87起,破获手机被盗案18起,接警435次,深夜护送学生225人次。2006年,学院被黄冈市防火安全领导小组评为“2006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被黄州开发区综治委评为“2006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组织建设】 坚持党委中心学习组制度和中层干部学习制度,组织学习全国、全省第十四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组织学习党章,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讲话精神。召开以廉洁自律为主题的党委民主生活会。出台党建方面若干制度和规章。组织举办一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和两期业务党校培训。积极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全年发展新党员78人。2006年,学院在《中国教育报》、《黄冈日报》、《鄂东晚报》、黄冈电视台等媒体发表消息报道类文章50多篇,拍摄和制作两部专题片。
【校庆活动】 6月16日,学院举办建校30周年校庆。省政协副主席周宜开、市委书记段远明、市长刘善桥等领导和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领导参加校庆活动。市长刘善桥作重要讲话,院党委书记、院长饶水林作主题报告。省政协副主席周宜开、湖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朱正亮、省教育厅高校处处长张永宏等分别致辞。校友代表周展宏、在校生陈超峰分别在大会上发言。15000多人参加校庆活动。其中历届校友2500多人。
(邓默耘)
黄冈广播电视大学
【概况】 2006年,黄冈广播电视大学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新党章,扎实开展廉政建设和党建工作。全市电大系统凝聚力得到增强,学校内部管理能力逐渐提高,服务态度、服务质效有较大进步。
【教育评估】 9月,教育部专家评估组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进行总结性评估。该项目顺利通过评估并获一等奖。
【人才培养】 2006年,黄冈电大抓住教学实践环节,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成立领导小组,选派一名具有高度责任心、工作能力强的教师专职负责。制定教学保证措施,确定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要求一对一辅导不少于8个小时。认真组建答辩小组,严格选聘答辩主持人,严格评定验收。学校利用暑期开展勤工俭学,分管校长带领考察组到深圳、苏州等地大型三资企业实地考察,确定勤工俭学岗位。学生勤工俭学期间,带队领导和老师跟踪服务,处理和协调有关情况和问题。全校全年1000余名学生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勤工俭学活动。
(袁环枝)
黄冈中学
【概况】 2006年,黄冈中学按照“以人为本,以德立校”的办学宗旨,坚持“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校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学校建设】 为改善教育教学环境,黄冈中学自筹资金3600万元,贷款1.15亿元,建成新校区。教育部基教司副司长李天顺来校考察予以肯定。学校还在经费困难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提高教师职称、节日、考试津贴等福利待遇。采取措施争取知名企业及有关单位支持解决贫困生、优秀生学习生活费问题。全年开办宏志班、阳光班、光彩班、奥赛班等8个班,共计奖励、补贴贫困生生活学习费用124万元。
【教育教学质效】 2006年,黄冈中学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夺得2块金牌;高考夺得五个全省第一;中考72人过黄高线,过黄高线人数为城区第一;启黄初中在全市初中三科联赛中,不仅夺得团体总分第一名,还夺得全市第一、二、五、六、八、九等名次;在城区冬季万人长跑比赛中,黄冈中学学生男子组取得第1、3、6、7、8名。女子组夺得第1、2、5、7、10名的好成绩。全年全校实现高考、中考、竞赛三丰收,学生德、智、体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
【校长陈鼎常赴英国伊顿公学讲学】 2006年,校长陈鼎常应邀赴英国伊顿公学讲学,取得良好反响。伊顿公学是英国著名中学,有500多年办学史,走出了19位英国首相,该校40%的毕业生被牛津、剑桥等世界著名大学录取。黄冈中学成为中国第一个登上世界顶级名校伊顿公学讲坛的中学。
(校办)
黄冈卫生学校
【概况】 2006年,黄冈卫生学校抓住国家发展中职教育的机遇,开展以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为目标的“管理质量年”活动,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拓宽招生与就业渠道,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创造性,营造和谐校园,促进学校整体协调发展。现在有在职教职工209人,离退休职工67人,共计276人。全年招收新生1509人,其中中专生1164人,高职高专生79人,成人(专科、本科)网络班59人。开办“3+2”专业有中西医结合、护理,高职专业有医学检验、药学、护理,中专专业有卫生保健、口腔工艺、药剂、医学检验、护理及助产等专业。毕业生614人。其中高职228人,中专386人,就业率达96%。
【开展“质量管理年”活动】 2006年,学校开展“质量管理年”活动,学习落实工作职责和学校各项制度。活动制定了整体实施方案,明确了目的、内容、步骤和要求,并将新修订的《岗位职责、规章制度汇编》印发至人手一册。各职能科室根据学校总体要求,结合实际,制订相应的活动计划和实施方案。11月,组织全校职工《岗位职责与规章制度》理论考试,教职工参考率99.5%,考试成绩全部合格。
【教学科研】 一是根据目前中等卫生职教实际和学校现状,学校调整原有学科与实验中心格局,将所属中心人员划归至学科,实现学科教师与学科实训指导教师重新组合。根据社会用人需求,开设40多门任意选修课,培养学生技能特长,教育学生做人做事,打造学校特色人才。二是针对护士生不断增加、护理专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实际,投入近50万元改建扩充护理实训基地,并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扩大护理实训指导教师队伍。三是为拓展新专业,投入10万元增添中医类专业实训设备,改善教学条件,顺利通过省卫生厅组织的专业评估。四是成立“湖北省黄冈卫生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市、县级医院24名医务科主要负责人,担任学校教学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学生实习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五是注重开展教研和学术交流活动,全年共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国家级40篇,省级5篇;获国家级奖12人次。
【招生与就业】 一是学校仔细分析近年招生工作情况,及时出台2006年招生方案,组成招生宣传网络,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各类媒体,扩大学校社会声誉,招生人数创下历史最高记录。二是继续加强办学横向联系,为招生工作搭建立体平台。为发挥学校国家重点效应和专业优势,主动与鄂东职院沟通,策划2006年高职招生宣传方案,完成高职录取计划149人。继续与湖北中医学院签订“3+2”联合办学协议,录取“3+2”新生619人。与广州现代教育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定单式委托培养合同”,新辟卫生保健、药品营销、制药工艺3个招生专业,尝试学生带薪实习模式。三是继续保持与本市及周边用人单位密切联系,举办大型供需见面会1次,小型见面会21次,护送毕业生赴用人单位就业。专程考察北京、广州、深圳、珠海、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市场,与10余家用人单位和人才中介机构签订供需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应届毕业生除少数为提高学历层次继续完成学业外,学生就业达96%以上。
【学生管理】 2006年,学校为做好学生管理工作,聘请兼职心理咨询师,首次面向学生开辟“心理咨询室”。结合宣传“八荣八耻”,组织开展“五优一先进”、“校园美育节”、“青春风采‘五·四’晚会”、“国庆金秋歌会”、“元旦晚会”以及各类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球类比赛等有益于身心和提高学生修养水平及综合素质的活动。全年有1名学生获省级三好学生荣誉,8名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0404班被省教育厅、团省委联合授予“五四红旗团支部”、“先进班集体”称号。在市直工委组织的纪念建党85周年文艺演出中,学校选送的舞蹈《好日子》获优秀表演奖。全年共评选表彰优秀班主任9人,学生发展党员4人、团员97人。
【后勤管理与安全保卫】 2006年,新建D栋学生公寓楼按期保质峻工。顺利完成西区临街面加层、临时教室、临时食堂的建设和校舍维修及校产添置,教学与生活需要得到保障。加强学校综合治理、安全保卫和门前四包工作确保校园安全。同时,与保安公司签订协议,聘请专职保安4名,24小时值班,并兼顾门前四包常规管理。
(南东求 熊亚芬 张辛)
黄冈高级技工学校
【概况】 2006年,湖北黄冈高级技工学校贯彻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校园建设、教学改革、学生管理、招生就业等工作均取得长足进步,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国家重点中专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被省教育厅评为“湖北省重点专业”,先后被省、市有关部门评为“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治安与保卫工作先进单位”、“五四红旗团委”、“模范职工之家”等。
【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2006年,学校制定“十一·五”期间发展规划,加大基础建设投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全年较大的基建维修项目30项。新建一栋5400平方米学生公寓,添置桌凳1100套,床铺320套;新建8张高标准水泥乒乓球台,安装大型户外彩色电子显示屏;拆除原商店、库房等处平房,改建成樱园;翻修运动场,改建主席台,建起计时台,安装单、双杠等体育设施;粉刷实习工厂等7栋楼房外墙,更换2栋楼房铝合金窗,改造4栋学生宿舍楼卫生间,翻修2栋楼房天顶,将求索苑大教室改成小宿舍;硬化公寓楼周边地面和杉树林边路面,添铺2处彩砖人行道。加高一层实习楼,扩大实训地;添置9台数控机床和50台电脑,购买70节点仿真软件,组建70工位数控软件仿真室,提高数控专业的实训条件。建造3个多媒体教室,征购土地4467平方米,拟建一栋实训楼。
【教学与管理】 2006年,上学期有教学班63个,下学期66个。教学工作:一是科学设置专业。学校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二是加强教师培训。学校先后选派2名教师参加鸿准教师培训,选派8名教师参加湖北省在武汉举办的数控、机电一体化、计算机3个专业的培训。三是积极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四是精心组织实习。五是严密组织考试、考核和竞赛。学校分别获得全省中职学校AUTO CAD制图技能竞赛一等奖,全省中职电子技能竞赛一等奖,全市中职电子技能竞赛一等奖,全市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竞赛非专业组团体一等奖、专业级团体二等奖。教师廖记格先后获得全省和全国教案设计与说课竞赛个人一等奖,张晴获全省教案设计与说课竞赛个人二等奖。学生瞿春兰获全市中职学生英语竞赛第一名,学生陈冬云获全省第二届“华中数控杯”技能大赛个人三等奖,参加计算机竞赛和AUTO CAD制图竞赛的学生全部获奖。教师撰写论文20余篇,分别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
学校认真研究学生管理工作规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模式,组织编写包括规章制度、交际礼仪、面试求职等内容的(学生必读)手册,坚持周一早操升旗和每周小结、班级操行考核和班主任出勤考核、两周一次班主任工作例会、周日晚自习班级小结等制度。组织新生入学教育和军训,开展纪律整顿,举办“八荣八耻”图片展,开展“我爱我校”征文演讲,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处罚和通报违纪学生。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全年组织500名以上学生参加市级大型活动5次。先后举办三人篮球比赛、书画比赛、吉他培训班、党团知识竞赛。举行“五四”文艺晚会和“以歌会友”国庆文艺晚会。坚持周末播放电影或举行校园歌手大赛。11月,学校举行第二十二届秋季运动会,共有66支代表队、900余名运动员参加。
【就业安置工作】 2006年,学校共推荐3000余名学生就业或顶岗实习。就业区域除长江、珠江三角洲外,拓展到福建、环渤海,天津、武汉、芜湖等地区。在巩固原合作企业的同时,新开辟就业单位36家。其中,多数是名优上市企业,有的是世界五百强企业。学校每周接待两家左右企业到学校现场招聘,平均每周护送近百名学生到岗,安全率100%。6月,学校与鸿准精密模具公司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挑选119名学生成立3个鸿准班。12月,珠海伟创力工业园和广达上海制造城先后授予学校“人才培养会员学校”和“栋才之家、企业基石”匾牌,广达董事长黄健堂到学校授牌,并接受学校授予的“学校改革发展委员会咨询专家”聘书。
(廖记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