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
位置·面积 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地理方位为:东经114o24’至116o07’、北纬29o45’至31o40’。北接河南,东连安徽,南与鄂州、黄石、九江隔江相望。黄冈市党、政、军机关驻地黄州,是中外闻名的文化古城,西距省会武昌78公里。
全市国土面积17446平方公里,占湖北省总面积9.4%。全市总面积中,平原占12.10%,岗地占10.34%,丘陵占43.31%,山地占34.25%。东西最长距离为166公里,南北最宽跨度为209.5公里。
地形地貌 本市自北向南逐渐倾斜,东北部与豫皖交界为大别山脉,主脊呈西北——东南走向,有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96座,位于罗田、英山的天堂寨主峰海拔1729米,为全市最高点。中部为丘陵区,海拔多在300米以下,高低起伏,谷宽丘广,冲、垅、塝、畈交错。南部为狭长的平原湖区,海拔高度在10 30米之间,河港、湖泊交织,500亩以上湖泊38个。发源于大别山脉的倒水、举水、巴水、浠水、蕲水和华阳河等六大水系,均自北向南流经本市汇入长江。长江流经本市215.5公里,有“黄金水道”之称。
气候 本市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江淮小气候区。四季光热界线分明。全年太阳辐射量为106.49 113.31千卡/平方厘米,年均日照时数为1913.5 2161.5小时,西北部日照高于东南部,全市日照率为43 49%之间。年平均气温为15.7℃ 16.9℃。全年无霜期在237 278天之间。年平均降雨量1116 1409毫米,年降水总量222.37亿立方米,降雨日数(≥0.1毫米日数)在115 147天之间。光照丰富,雨量充足,是植物生长的有利条件。但气候要素时间分布不均匀,也常有洪涝、干旱、低温冷冻、高温为害。
2005年,全市平均气温偏高,冬季偏冷。年降水量大部分县市区正常偏少并于“梅雨”期出现“少梅”现象。全年气象灾害较多,出现“倒春寒”低温阴雨、局部特大暴雨、干旱等灾害天气。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统计:全市耕地587.89万亩,园地46.33万亩,林荒地1035.27万亩,水域269.78万亩,难利用地125.88万亩,其他用地597.09万亩。2005年有耕地31.8613万公顷,年内减少1.6054万公顷。每人平均耕地面积:1949年1.99亩,1978年0.94亩,1988年0.80亩,1991年0.75亩,1997年0.67亩,1998年0.66亩,2005年0.66亩。
水利资源 水利资源总量为106.67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的理论蕴藏量33.4万千瓦,其中可开发的水能资源24.14万千瓦,年发电量7.06亿度。长江过境客水每年7200亿立方米,可供沿江利用。全市有大中小型水库1005座,总库容50.88亿立方米,塘堰26.3万口,蓄水4.75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51530公顷。
地热资源丰富,已发现12处,英山汤河、罗田三里畈、蕲春桐梓等处温泉已开发利用。
矿产资源 全市已探明矿种50余种,多种矿床点230余处。其中非金属矿23种,主要有萤石、石英石、磷矿石、花岗石、大理石等。磷矿石储量5000万吨,主要分布黄梅、武穴。红安萤石矿是全国三大萤石矿之一,储量在200万吨以上。蕲春等地的硅石矿含硅量达98%以上,储量在500万吨以上。花岗石、大理石遍布团风、浠水、罗田、麻城、武穴,分布面积3000平方公里。巴水、浠水、蕲水、倒水、举水5条河流是长江中下游最大的黄砂基地,仅浠水境内储量即在5亿吨以上。金属矿有铁、锰、铬、金红石、铜、铅、锌、钼、金以及稀有金属铌、钽、锆等。其中铁、金红石、铅、锌及金的储量较丰富。境内有金矿5处,分布在蕲春、罗田、浠水、团风、黄州等县区。巴、浠、蕲等河流中有丰富的铁砂,其中以巴河的质量最好。
生物资源 全市有木本植物575种,其中用材林树种128种,经济林树种84种,园林绿化树种116种。珍稀树种有垂枝杉、金钱松、黄山松、华山松、银杏、红山茶、肉桂、楠木、香果树等41种。全市有林地518506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2.4%。
主要野生动物有绿毛龟、穿山甲、水獭、灵猫、麝、金钱豹、白头鹤、绿头鸭、白冠长尾雉等40余种,野生植物1112种,其中可开发109种,计纤维类17种,油脂类15种,淀粉类17种,芳香类12种,栲胶类14种,药材类34种。其中,蕲春的蕲龟、蕲蛇、蕲竹、蕲艾,黄梅的晋梅,英山的桔梗,罗田的茯苓、团风的苦荆茶,以及山区的豹、麝、灵猫、大猊、穿山甲、豪猪、白冠长尾雉等,皆属珍稀动、植物或名贵中药材。专家考证认为,罗田还是野梅的原始产地。
旅游资源 蕲春李时珍墓和红安七里坪革命旧址,先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安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旅游景点甚多,被载入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即有23处:东坡赤壁、青云塔(以上黄州)、七里坪、红安烈士陵园、大圣寺塔、天台山(以上红安)、龟峰山、柏子塔(以上麻城市)、天堂山(寨)(罗田)、斗方山、舍利宝塔(以上浠水)、笔架飞瀑(即三角山,浠水、蕲春交界)、李时珍墓(蕲春)、五祖寺、十方佛塔、飞虹桥、释迦多宝如来佛塔、毗卢塔、鲁班亭、灵润桥、高塔寺塔(以上黄梅)、双善洞、郑公塔(以上武穴市)。各地投资建设旅游景点,已形成东坡赤壁旅游区,大别山生态旅游区,四祖、五祖佛教旅游区,红安、麻城革命遗址旅游区。1991年以来,经批准建设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省级森林公园8处;国家AA级风景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3处;还有人文胜迹5处:罗田大别山森林公园、浠水三角山森林公园、黄梅五祖寺森林公园、麻城五脑山森林公园、武穴横岗山森林公园、团风大崎山森林公园、英山吴家山森林公园、英山桃花冲森林公园、红安天台山森林公园、黄州滨江森林公园、蕲春李时珍陵园、浠水闻一多纪念馆、东坡赤壁名胜风景区、五祖寺——挪步园名胜风景区、天台山——七里坪名胜风景区;其它景点有薄刀峰、龟峰山;人文胜迹有东坡赤壁、天下第三泉、李时珍陵园、四祖寺、仙人台生态道教旅游区。
自然灾害
洪涝 大别山脉乃天然屏障,既阻挡和减弱冷空气南侵,又有对南来暖湿气流的抬升作用,使罗田、英山成为长江流域暴雨区之一。如遇长江上中游流域的强降水与本市强降水同期出现,则形成江水顶托,内渍不能外流,会大大加重洪涝危害程度。据气象部门1959年以来记录,全市性洪涝共有10年,其中大涝7年(1964、1969、1983、1991、1996、1998、1999),中涝3年(1959、1975、1980),平均4 5年一遇。全市中等以上的洪涝10次,有8次出现于梅雨期(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中北部较南部为重。2005年,全市遭受两次地震。2月14日,蕲春县刘河镇青石附近发生4.0级地震,波及周边三县16个乡镇。11月26日,江西九江和瑞昌之间发生5.7级地震,全市所有县市均有强烈震感。
干旱 全市的干旱有冬旱、春旱、夏旱、秋旱4种,以夏旱、秋旱影响为甚。
1959年以来,全市中等以上程度的夏旱共13次,平均2 3年一遇。其中大旱10次(1959、1961、1964、1966、1967、1972、1978、1988、2000、2002),中旱4次(1961、1971、1974、1985)。
全市中等以上程度的秋旱共10次,平均3—4年一遇,其中大旱7次(1963、1966、1968、1969、1979、2000、2002),中旱3次(1959、1974、1978)。
夏季大旱以黄冈、麻城较多,平均4年一遇。英山、罗田较少,平均10年一遇。秋季大旱仍以英山、罗田较少,仅1次,其他各地2—4次。
全市夏秋干旱主要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共18次,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仅3次中等以上夏旱。
春季低温阴雨 春季3—4月,我市天气冷暖多变,冷空气活动频繁,易带来低温阴雨天气过程,一般每年出现3—4次,多的年份达6次,少的年份也有l—2次。持续10天以上的低温阴雨天气过程,一般每年l一2次,最多3次,少数年份未曾出现。南部多于北部。
秋季寒露风 北部红安、麻城、罗田、英山4县市大部多数年份均遭秋寒危害,由于出现迟早和降温程度而危害不同,南部各县市也遭秋寒危害,平均3—4年一遇。
秋寒一般出现在秋分前后,北部9月22—24日,南部9月25—28日。秋寒出现最早的年份是1967年,全市大部分县市出现在9月10日。秋寒影响时,最长可持续19天,最大降温幅度可达14℃。
行政区划
1995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黄冈地区和黄州市,设立地级黄冈市,并建置团风县和黄州区。1996年5月18日,正式成立黄冈市和黄州区、团风县。黄冈市现辖红安、英山、罗田、浠水、蕲春、黄梅、团风7县,麻城、武穴2市,黄州、龙感湖管理区2区。
全市原有乡镇办事处179个,2000年进行乡镇撤并后有乡镇办事处124个,行政村4256个,村民小组39066个(见表)。
行政区划一览表
民族·人口
民族 本域民族以汉族为主,散居有回、壮、满、土家、蒙古、苗、藏等38个少数民族。
人口 2005年全市总人口727.3万人。其中,男380.68万人,女345.62万人。人口出生率7.8‰;人口死亡率4.3‰;人口自然增长率3.5‰。其中,黄州区总人口37.2万人;团风县总人口36.49万人;红安县总人口65.47万人;麻城市总人口116.3万人;罗田县总人口59.81万人;英山县总人口39.12万人;浠水县总人口102.76万人;蕲春县总人口97.12万人;武穴市总人口73.36万人;黄梅县总人口95.15万人;龙感湖管理区总人口3.74万人。
建置沿革
黄冈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旧石器时代,本区域即有人类居住。夏商时代,即有行政建置。秦汉之际,为郡国之属。自东晋以后,形成大体完整的郡州。隋唐五代直至明初,黄冈基本处于黄州、蕲州两郡(府、路)并治状况。明代以后,蕲州归属黄州府管辖,黄州成为本区域唯一的政治中心。从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在本域建置西阳郡起,黄冈作为省县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已有1670余年的历史。
东晋以前本域的属地和建置
夏商时代,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史记·夏本纪》),本地域即为皋陶后人的封地(英六即英山、六安一带)。春秋战国时,本地属楚国。秦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本地先分属南郡和九江郡,后属衡山郡。楚汉之际,楚项羽以衡山郡立衡山国,国都邾城(今黄州禹王城)。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恢复为衡山郡,属淮南国。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分衡山郡及南郡共十四县置江夏郡,驻西陵(今新洲县城附近),本域黄州、蕲春等地属江夏郡,黄梅、武穴等地属庐江郡。东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立蕲春侯国(传三世),复为蕲春县。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分江夏郡置蕲春郡,驻地蕲春,辖今蕲春、黄梅、黄州等地。三国时,本地域分属魏弋阳郡和吴蕲春郡。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撤销蕲春郡,辖地划入武昌郡,第二年,寻阳(今黄梅)县划属庐江郡,西陵(今新洲)、邾县(今黄州)、蕲春县改属弋阳郡。永嘉三年(公元306年),晋惠帝恢复司马羕西阳王爵位,先后将西陵、邾、蕲春等县划属西阳国(都址系今河南光山)。
东晋至中华民国本域建置沿革
晋朝永嘉年间发生内乱,北方人渡淮南移。咸和四年(公元329年),西阳国司马羕获罪被诛,西阳国改置为西阳郡,郡址在邾城附近,辖西阳、邾(今黄州)、西陵、蕲春等县。咸康四年(公元338年),在邾县侨置豫州,五年,豫州侨迁芜湖,西阳郡沿属豫州。孝武帝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在九江王英布旧城置南新蔡郡(今黄梅西南),辖蕲阳(即蕲春更名)及侨置4县,属南豫州,本区域始为两郡并治。
南北朝时武装割据,域内建置更迭频繁。南朝宋分西阳郡置建宁左郡(今麻城西南)。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西阳郡划属郢州,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南新蔡郡改属江州。南朝齐时,建元二年(公元480年)又置齐安郡,驻齐安(麻城西南),置安蛮左郡,驻木兰(今红安西南),永明四年(公元486年),又置齐昌郡,驻齐昌(今蕲春)。南朝梁时,西阳郡仍属郢州,并分西阳县置信安县。又在蒙茏城(今麻城东北)置定州,在白沙关城(今麻城西北)置沙州,在大活关(今大悟东)置湘州,在鹿城关(今红安)置北江州。北朝占领江北时沿袭南朝旧制,北齐天保年间,曾在域内置巴州(今黄州地)、衡州(今麻城地)、罗州(今蕲春地)等,北周废巴州置弋州,改罗州为蕲州,置永宁县(今武穴市),并将置于黄城镇(今黄陂东)的南司州改名为黄州。
隋朝统一全国,撤销原置州郡,实行州县两级制。开皇五年(公元585年),移置黄州于衡州,分设黄州、蕲州总管府,本域分属两府。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两府为两州,将永兴改为新蔡县,永宁并入齐昌县,西阳并人南安县,在义城置罗田县。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南安为黄冈、齐昌为蕲春、新蔡为黄梅、梁安为木兰、信安为麻城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又将两州改为两郡,黄州改为永安郡,治所移驻黄冈(今新洲属地),辖黄冈、黄陵、木兰、麻城4县;蕲州改为蕲春郡,治所驻蕲春,辖蕲春、浠水、蕲水、黄梅、罗田5县。本区域仍为两郡并治。
唐朝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永安郡改为黄州,且置总管府(武德七年改为都督府),辖黄冈、堡城(由黄冈分置)、阳城(由麻城分置)。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蕲春郡为蕲州,辖蕲春(含蕲水)、兰溪(由浠水更名,含罗田)、永宁(由蕲春分置)县。并在麻城置亭州;在黄陂复置南司州;在黄梅置南晋州。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撤销南晋州、亭州、南司州,属地分属黄州、蕲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撤销都督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黄州为齐安郡,蕲州为蕲春郡,两郡并治。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改两郡为两州,均属淮南道。时黄州仍驻黄冈,辖黄冈、黄陂、麻城3县;蕲州驻蕲春,辖蕲春、蕲水、广济、黄梅4县。两州并治。中和五年(公元885年),黄州治所迁今驻地长江边。五代时,黄蕲二州先后属杨吴、南唐和后周,其州县隶属仍沿袭唐朝旧制。
宋朝仍为黄州、蕲州并治,先属淮南路,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属淮南西路。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曾分蕲水县置罗田县,后废。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蕲州治所迁至今蕲州,辖蕲春、蕲水、广济、黄梅4县。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分蕲水县置英山县。黄州辖黄冈、黄陂、麻城3县。后历经元、明、清代,黄、蕲二州治所驻地不变。
元代改两州为两路,各设总管府,两路并治。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复置罗田县;十五年(公元1278年)英山划属安徽六安州。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在黄州设黄蕲州宣慰司,辖黄州、蕲州、光州3路。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撤销宣慰司,黄、蕲直属湖广行省。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均改属淮西道,第二年又改属河南江北行省。黄州路辖黄冈、黄陂、麻城3县,蕲州路辖蕲春、蕲水、广济、黄梅、罗田5县。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黄州路、蕲州路为黄州府、蕲州府,两府并治,同属湖广行省,并在黄州修筑城池。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降蕲州府为州,撤销蕲春县,政归蕲州直理,蕲州仍辖其他各县,与黄州府同属湖广布政司,不久改属河南。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蕲州仅代辖广济、黄梅两县,属黄州府管辖,自此以后蕲州与黄州合二为一。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黄州府仍划属湖广布政司。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置黄安县。到此,黄州府辖有黄冈、麻城、黄陂、黄安、蕲水、罗田、广济、黄梅8县和蕲州。
清代基本沿袭明制。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蕲州不再辖县,黄州府属湖北布政司,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黄陂县划属汉阳府,黄州府辖黄冈、黄安、麻城、罗田、蕲水、广济、黄梅7县和蕲州(此即所谓“黄州八属”)。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黄州府,改蕲州为蕲春县。各县属湖北省武汉黄德道(后又改名为鄂东道、江汉道),十五年(公元1926年)废道,各县直属湖北省政府。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本域划为省三、四行政督察区,各设专署,为湖北省政府辅助机关。三专署驻蕲州,辖蕲春、广济、黄梅、蕲水、罗田和本年从安徽划入的英山县;四专署驻黄安,辖黄安、黄冈、麻城和划入的黄陂县,又于第二年初分置礼山县,亦属四专署管辖。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六月,改蕲水县为浠水县。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三月,第三、四行政督察区在蕲州合并为第二行政督察区,第二年元月治所迁黄州。抗日战争时期,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元月,第二行政区署在黄冈县北部的黄土岭改组为鄂东行署,代行省政府职权,并先后增辖孝感县和第三行政区。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抗战胜利,鄂东行署迁回黄州,恢复为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革命根据地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建制设置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本域1922年开始建立党组织,1927年黄麻暴动,成立黄安县农民政府,1931年,红四方面军攻克黄安,改黄安县为红安县。相继成立红安、麻城、黄冈、蕲春、广济、黄梅等县苏维埃政府。抗战时期,1941年成立黄冈(中心)县抗日民主政府及豫鄂边区行政公署鄂东办事处,后改为鄂东行政专员公署。1943年成立长江行政专员公署。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成立鄂豫行署第四、五专署,各县也先后成立人民民主政府。四专署辖黄冈、新洲、麻城、麻东、浠水、罗田等县,五专署辖蕲南、蕲北、广济、黄梅、英山等县。1949年3月至5月中旬,本域各县相继解放。5月初,第四、五专署在浠水合并为黄冈行政区专员公署,6月更名为黄冈区行政公署,7月迁黄州。辖黄冈、麻城(麻东、麻西合并)、罗田、英山、浠水、蕲春(蕲南、蕲北合并)、广济、黄梅8县。黄冈县治所驻团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5月,黄冈区行政公署更名为黄冈区专员公署,为湖北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6月,分黄冈县置新洲县。1952年6月,大冶、阳新、鄂城、黄安4县划归黄冈专署管辖。8月,分置兵堡县,9月更名为胜利县,黄安县复名为红安县。1955年5月,专署更名为黄冈专员公署,8月,撤销胜利县,10月,黄冈县驻地由团风迁黄州。1959年元月,大冶划属黄石市,1965年9月,鄂城、阳新两县划属咸宁专区。“文化大革命”期间,以黄冈地区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作为地区领导机关。1968年元月,成立黄冈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11月撤销,设黄冈地区行政公署,为省政府派出机构。l979年12月,鄂城县划归黄冈地区,并建置鄂城市,亦驻鄂城。1983年10月,划鄂城县、市及黄冈县的黄州镇,建置地区级鄂州市,直属省政府管辖,同时,划新洲县属武汉市。1986年7月撤销麻城县,设麻城市。1987年5月,撤销鄂州市黄州区,恢复为黄州镇,复归黄冈县。12月,撤销广济县,设武穴市。1990年12月,撤销黄冈县,设黄州市。黄冈地区行署辖黄州、麻城、武穴3市和红安、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6县。1995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黄冈地区和黄州市,设立地级黄冈市,治所驻黄州。并建置团风县和黄州区。
历史述要
早在西周早期,黄冈境内这块土地上即生产粳稻,从1958年8月考古发掘蕲春毛家嘴木构建筑中有成堆的粳型稻谷,经专家考定为西周早期遗物可证。汉初,迁移南郡“蛮”民7000余人,安置巴水、蕲水、浠水、赤亭水(即今举水)、西归水(即今倒水)一带,开发“五水”流域,史称“五水蛮”①。三国时,吴在寻阳(今黄梅)及巴水侧屯田,“引水灌溉”。②南北朝时,刘宋武陵王刘骏起兵巴河伍洲讨逆,即位为孝武帝,诏免西阳郡租布3年,可证境内织麻布早在此前。唐代,永宁(今武穴市)司马道信受佛教禅宗三祖僧璨传衣钵,居黄梅破额山,黄梅弘忍受道信传农钵,移居黄梅东山,创立“东山法门”,是为禅宗四祖、五祖。他们均实行农禅并重,生产自给,当时道信门徒五百,弘忍门徒上千,其生产规模不小。会昌二年(842年),杜牧出任黄州刺史,在其《黄州刺史谢上表》中,谓此地“风俗谨朴,法令明具,久无水旱疾疫,人业不耗,谨奉贡赋,不为罪恶”。所谓贡赋,即黄州年贡紫苧布10端、虫2斤以及连翘、松萝茶,蕲州年贡白苧布15匹、乌蛇脯以及鹿毛笔、白花蛇、茶。唐代分贡布为九等,黄州贡布第一,蕲州蕲门之团黄乃茶中极品。至宋,朝廷在蕲州设榷货务及马祺、洗马、石桥镇及麻城山场,专营茶叶,年卖茶141.65万斤。庆历四年(1044年),蕲州、黄州始有教授,办学训导生徒。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与建树卓著的蕲水名医庞安时交往甚密,称其为“异人”。宋代另一建树卓著的是生卒于今英山的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升。乾道六年(1170年),陆游入蜀过黄州,说“自杜牧、王元之出守,苏东坡、张文潜谪居,遂为名邦。”③明代注重兴修水利,督筑江堤,开垦土地,至弘治五年(1492年),黄州府田地山塘比一百年前增11.75万亩,蕲州“洪武初垦田三千九百七十余顷,至万历野无遗土”。④万历年间蕲州即开始采煤,“以代薪炊爨锻炼铁石,大为民利”。⑤随着经济发展,学院兴建,人才辈出,明代276年中,黄州府考中进士317名,举人1465名。《明史》有传即有46人,其中有开国功臣蕲州康茂才,首任户部尚书、卓有理政才能的蕲水杨思义,被称为“四杰”和“前七子”之一的文学家出生于罗田的何景明,历时27年著成《本草纲目》的蕲州李时珍,时称神医、后被封为医圣的罗田万密斋,诗文名重当时的黄冈王廷陈,上《两台疏》申请建黄安县的耿定向等。清代黄州知府于成龙政绩卓著,居官清苦,百姓拥戴,被朝廷嘉誉“清官第一”。域人刘子壮、陈沆中状元,帅承瀛、陈銮中探花,金德嘉中会元,分别占清代湖北省中状元、探花、会元的2/3、2/5、1/4。仅嘉庆至咸丰3朝65年中,黄州府即考中进士86名,举人466名,分别占同期全部进士、举人29%和28%。黄冈籍在外经商的有“黄州帮”之誉,物产则以棉、麻、丝、茶、烟叶著名。光绪二年(1876年),武穴为约开口岸,停靠外轮,成为原料输出、外国货流入的港口,市场一度繁荣。入民国,1912年武穴趸船开业,1914年蕲水信泰面粉厂始用机器,1918年武穴创办光明电灯厂,1929年黄梅小池创办机制砖瓦厂,1930年蕲州创办祥太肥皂厂,开始有现代工业。黄冈晒烟和广济章水泉竹器曾于1915年被征集为巴拿马赛会展品,获农商部奖。但由于蒋介石发动内战,特别是1938年9月日本侵略军沦陷沿江重镇,山区亦常遭扰掠,经济被破坏严重,至1949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仅52303万元。
黄冈人民素有革命斗争传统,元初,蕲州张德兴、罗田傅高聚众抗元,组成淮西六寨,大江南北纷起响应。元末,罗田徐寿辉组成红巾军起义,建立天完国,拥众百万,占领半个中国。明代,罗田王玉二、黄梅梅镗先后率众举事,震动很大。明末,张献忠、罗汝才等率农民军入境,转战9年,得到群众响应,仅麻城即有5.7万人投附义军,后随军入川。清初,以罗田王、麻城周承谟为首聚众抗清,相持8年。乾隆年间,又有蕲州马朝柱在天堂寨聚众造反。咸丰二年(1852年)至同治六年(1867年),太平军和捻军11次入境,4克黄州府城,蕲州吴菊儿、英山王顺生、武穴宋关佑、何致祥等纷起响应,还有许多人参军参政,蕲州郜永宽成为太平军主将,被封为天国纳王(后叛变)。清末,境内不断爆发反抗外国侵略的教案,广济是全省发生教案最多的县。在辛亥革命及其前后,王汉、张振武、詹大悲、宛思演、居正、田桐等不避牺牲,作出贡献。大革命时,黄冈籍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有22人,其中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参加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回到家乡,宣传党的主张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并秘密发展党的组织。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党帮助建立国民党县党部,领导国民革命。黄冈、黄安、黄梅的农民运动在全省影响很大,境内农协会员多达60.9万余人,占全省农协会员总数的22.6%。1924年始,黄冈籍徐会之、韩浚、彭干臣、张其雄、林彪等140人投身黄埔军校l—4期学习,多数成为国、共两党的军事骨干。1927年“4·12政变”后,潘忠汝等领导黄麻暴动,红色政权渐遍鄂东,发展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一军、红十五军、红四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先后在此组建或改编成立。抗日战争开始,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红二十八军在七里坪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抗日。中共地方组织发动抗日救亡运动,又先后组建抗日游击第五大队、第八大队,后编入新四军第五师十四旅,坚持抗日与反摩擦斗争。解放战争时期,黄冈人民群众积极支援刘邓大军发起著名的高山铺战斗和第四野战军渡江战役,迎来全境解放。徐向前元帅称赞“大别山区红旗飘扬,武装斗争从未间断,一直是我党我军的重要根据地之一。”⑥革命根据地遍及全市,在册的革命烈士33633名,遭杀害的群众44万人。同时也涌现一批杰出人物。1955年至1965年国家授衔的将帅中,除黄安、麻城随部分辖境变动划出15人外,黄冈籍还有101人,其中元帅1人,大将1人,上将8人,中将17人,少将74人。红安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董必武、李先念曾先后分别出任国家代主席和主席。中共中央军委1989年确定的33位军事家中,黄冈籍有李先念、王树声、林彪。
黄冈著名人物甚多,除上面提到的外,显要的历史人物还有:晋代有大臣陶侃(今黄梅人),梁、陈、隋、唐有一家四代为重臣的周炅、周法尚、周墀(今黄州人),北宋有参与编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大型类书的吴淑以及父子为官均有政绩的吴遵路、吴瑛(均今蕲春人),被黄山谷称为“天下奇才”的潘大临(今黄州人),南宋有治狱平允的游侣和治蜀有功的余玠(均今武穴人),明代境内有最早出使日本的程莹(罗田人),被神宗旌为“天下清廉第一”的汪可受(黄梅人),清有入清不仕的诗人杜茶村(今黄州人),时称“楚北大儒”、陈沆和陈銮皆出其门下的陈诗(蕲春人),著有《医学概要》的名医杨际泰(今武穴人,与庞安时、李时珍、万密斋并称为“鄂东四大名医”),近现代人物中,有京剧奠基人之一的余三胜(罗田人),音韵训诂学家、与章炳麟齐名的黄侃(蕲春人),逝世后被董必武称为“楚国以为宝,今人失所师”的方志学家王葆心(罗田人),拍案而起,面对国民党特务手枪毫无畏惧的诗人、学者闻一多(浠水人),最先发现四纪冰川活化石命名为中国水杉的林业专家干铎(武穴人),作家冯文炳(笔名废名,黄梅人),叶君健(红安人),秦兆阳(团风县人),形成独立哲学思想体系的哲学家熊十力(今团风县人),最早与人合译《资本论》的经济学家王亚南(今团风县人),首次发现四纪冰川遗迹、驳斥“中国贫油”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今团风县人),被港台称为“现代大儒”的徐复观(浠水人),文艺评论家胡风(蕲春人),著名记者、原新华社社长郭超人(武穴人)等。
注:①《宋书》第97卷。②《水经注》。③陆游《入蜀记》。④顾景星《白茅堂集·户口总论》。⑤《本草纲目·石炭条》。⑥徐向前《历史的回顾》。
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纪要
2005年,全市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赶超全省发展水平”和“十五”计划目标;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着力抓环境”,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成功应对局部地震等多种自然灾害的挑战,有效抑制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为“十一五”规划实施奠定基础。一是经济运行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市生产总值(经济普查口径)348.56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5.53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07.86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增加值125.17亿元,增长9.1%。二是经济质效显著提高。列入统计检测的52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31.3%;实现利润总额2.14亿元,比上年增长12.04%;实现利税6.78亿元,比上年增长28.26%。三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在较景气区间运行。反映微观经济运行状态的企业景气指数为126,比上年提高12.69点。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很差,上游产品价格上涨过快、部分下游产品价格下降造成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农业生产资料涨幅过大加大农民增收难度,城镇低收入群体生活仍较困难。
农业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60.7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72%;棉花种植面积34.24千公顷,增长8.56%;油料种植面积197.98千公顷,增长4.35%;蔬菜种植面积93.2千公顷,下降12.8%。全年粮食产量282.72万吨,增长1.6%。棉花5.7万吨,增长14.74%。油料40.76万吨,下降0.98%。蔬菜产量236.68万吨,下降4.45%。茶叶产量l.8万吨,增长5.74%。蚕茧0.55万吨,增长14.25%。全年肉类总产量33.01万吨,增长5.5%。其中猪肉产量26.28万吨,增长5.69%;禽肉产量2.87万吨,增长7.68%。全年水产品产量32.23万吨,增长4.7%。年末全市农村用电量9.28亿千瓦时,增长37.23%;化肥施用量(折纯)36.51万吨,增长15%:有效灌溉面积217.8千公顷,增长1.77%。
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全年工业增加值83.47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78亿元,增长22.5%。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6.02亿元,增长14.6%;股份制企业增加值33.26亿元,增长40.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4.18亿元,增长20%。全年完成轻工业增加值24.51亿元,增长20.9%;重工业增加值26.27亿元,增长24.3%。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4.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7%,资质内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33.5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14%;资质内建筑企业全年实现利润总额2.27亿元,比上年增长19.74。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8.56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其中投资规模在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完成投资117.78亿元;增长31.5%,第一产业投资4.42亿元,增长25.6%。第二产业投资47亿元,增长24.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6.35亿元,增长16.7%。房地产开发投资9.08亿元,增长45.9%。
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9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2%。其中县及县以上消费品零售额88.81亿元,增长12.08%;县以下零售额72.16亿元,增长12.24%。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4%。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3%,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2%。
对外贸易 全年进出口总额1833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出口额15752万美元,增长20.8%;进口额2585万美元,下降48.9%。实际利用外资保持增长。全市实际利用外资703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2%。
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全市全年完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增加值17.19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全年公路和水路完成货物周转量215745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1.58%。其中,公路52018万吨公里,增长5.14%;水运163727万吨公里,增长43.01%。全年公路和水路完成旅客周转量272176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5.16%。其中,公路271626万人公里,增长5.2%;水运550万人公里,下降9.6%。全年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总量12.97亿元,增长14.5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76亿元,增长13.32%。新增固定电话用户10.51万户,年末达到78.47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7.4万户,年末达到107.9万户。年末全市互联网用户3.65万户。全年组团国内游3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0%;出境游3500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16亿元,增长1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87万美元,增长129%。
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29.16亿元,按自然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2.l%,按可比口径(考虑农业税降率和出口退税等因素),增长20.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14亿元,按自然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0.2%;按可比口径增长14.9%;基金收入6.09亿元,比上年增长46.1%。财政支出总额51.08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其中一般预算支出44.03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在一般预算支出中,农业支出比上年增长16.8%,企业挖潜改造支出比上年增长17.7%,医疗卫生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9.5%,城市维护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7.9%,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2.l%;行政管理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2.6%,教育支出比上年增长12.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68.45亿元,比年初增加55.63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93.37亿元,比年初增加37.4亿元。年末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04.45亿元,比年初增加23.02亿元。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6.31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寿险保费收入5.21亿元,增长17.34%;财产险保费收入1.1亿元,增长18.28%。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0.94亿元,下降60.87%。
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7568人,在校生24541人,毕业生6121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招生2.93万人,增长46.97%;在校生6.12万人,增长50.5%。全市普通高中招生6.26万人,在校生17.23万人,毕业生5.06万人。初中招生14.62万人,在校生46.38万人,毕业生14.97万人。小学招生8.12万人,在校生61.7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46%。幼儿园在园幼儿4.54万人。全市取得重大科技成果67项。其中,科技攻关16项,星火项目16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重点新产品6项,高新技术产业化6项,火炬计划8项,成果推广2项,科技兴贸3项,中小企业创新基金5项。全市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1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2个,县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12个,博物馆、纪念馆16个。全市有广播电台1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电视台10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5%以上。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4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95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11个,卫生监督机构2个,妇幼保健机构10个。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10691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7968人。其中执业工程师5814人,注册护士4737人,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人员664人,卫生监督人员40人。全民健身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市共举办各种全民健身活动137次,参加活动68.5万人。青少年竞技比赛成绩显著。全年共举办运动会38次,举办各种单项比赛197次,参加11项省运会年度比赛,共获19枚金牌,21枚银牌,31枚铜牌。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全市建成区面积248.71平方公里,比上年净增3.17平方公里。其中黄冈市区建成区面积26.65平方公里,比上年净增1.4平方公里。全市供水管道1060.62公里,增长2.64%;供水人口144.47万人,增长3.33%;液化气供气量34630万立方米,增长1.69%;供气人口138.42万人,增长1.1%。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当年人工造林面积22856公顷,迹地更新1723公顷,森林覆盖率39.99%。全市排水管道887.03公里,比上年净增31.78公里,污水排放量1.09亿立方米,污水处理量0.48亿立方米,生活垃圾清运量66万吨,生活垃圾处理量48.09万吨。城市(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含量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优良标准,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仅对个别市镇环境空气质量有轻微影响。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5年年末全市总人口727.3万人,常住人口673.4万人,出生率7.8‰,死亡率4.3‰,自然增长率3.5‰。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5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43.82元,比上年分别增长8.4%和6.4%。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7593元,比上年增长15.3%,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9266元,增长11.0%。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7%。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36.67万人,比上年增长5.04%;失业保险19.52万人,比上年下降7.06%;医疗保险28.13万人,增长10.78%。全年征收社会保险基金5.96亿元,增长56.24%;年末基金累计结余6.96亿元,增长75.46%。全年全市共投入救灾款2186万元。全市福利院677个,有“五保”对象34539人。全市城镇享受低保救济的困难群众达168796人,农村定期救济人员135751人,共发放低保救助金9896万元。全市共发行销售福利彩票13510万元,筹集福利资金10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