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和改革
【概况】 2005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上争项目、下察实情”的工作思路,团结拼搏促发展,争先进位创一流,各项工作取得好成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完成责任目标先进单位”、“市直先进单位”、“招商引资先进单位”、“行政执法先进单位”。
【组织实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市发改委编制全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在市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通过《关于黄冈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5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同时,围绕实施全市宏观经济发展目标,市发改委加强经济运行预测监测、热点难点问题调查研究和协调督导,促进年度计划的实施。全市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48.56亿元(经济普查口径),占年计划的73.2%,比上年增长9.3%。其中,第一产业115.53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107.86亿元,增长16%;第三产业125.17亿元,增长9.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8.56亿元,占年计划101.6%,同比增长21.9%。其中,规模以上投资117.78亿元,增长31.5%。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亿元,占年计划95.8%,同比增长12.1%。完成外贸出口总额1.58亿美元,占年计划103%,同比增长20.8%。实际利用外资7030万美元,占年计划101.9%,同比增长23.2%。完成财政收入29.16亿元,占年计划的109.3%,同比增长20.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14亿元,占年计划的103.6%,增长1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58元,占年计划103.1%,同比增长8.4%。农民人均纯收入2644元,占年计划98.5%,同比增加159元,增长6.4%。新增就业岗位3.57万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计划目标以内。各类社会保险扩面7.28万人。
【政策性项目资金】 2005年,在争取国家项目资金上,市发改委注重掌握国家投资信息,关注国家投资新动向,组织重点攻关,收到较好效果。国家和省发改委下达全市项目资金6399亿元,占国家发改委2005年投资规模的6‰,占与市政府签订责任目标的190%,比上年多争取1.091亿元。其中,农林水项目资金1.9301亿元,工业项目资金900万元,交通项目资金1.034亿元,能源项目资金1.3298亿元,社会发展项目资金1.1982亿元,城建环保项目资金3940.5万元,公检法司基建项目资金550万元,商贸项目资金680万元,高新技术扶持项目资金250万元,以工代赈项目资金4441万元,利用外资项目资金716万元。
【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2005年,市发改委建立重点项目联系和服务制度,安排1名县级干部和1个业务科室联系和服务1个重点项目,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争取上级支持,将黄冈火电厂项目列入全省“十一五”电源建设项目清单,排在全省“十一五”规划煤电备选项目第一位;多方寻求林纸一体化项目投资渠道,邀请晨鸣、金光等国内外知名公司来黄冈考察并与金光集团签订投资意向协议,争取将该项目列入全省10大农业产业化项目;加快推进风力发电项目前期工作,新建3座测风塔,明确河南分公司为项目业主。同时,按照“先有规划、再有项目,先进规划、再批项目”的要求编报红色旅游景区、职业教育、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连江支堤、水库整险、大型泵站、农村能源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大别山核心区域扶贫移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无电区电力建设等重点项目规划。其中,有10个项目列入全省红色旅游规划,有16座中小型水库和9座大型泵站初步设计方案通过省级评审。市发改委咨询评审中心编制的54个重点项目的实施方案和可研报告,为争取后续项目、扩大项目投资打下基础。
【重点项目监督管理】 2005年,市发改委加强重点项目监督管理,取得实效。长江干堤加固移民搬迁项目,多次与省发改委协调,督促尾欠资金拨付到位并解决项目进展中的具体问题。该项目进入工程收尾和验收阶段。以工代赈项目,重点对红安、英山、麻城等县市的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对团风县的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稽察并对滞留和挪用项目资金部门督促其认真整改。配合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对白莲河、永安、金沙等水库除险加固项目进行专项稽察并逐一整改。配合省发改委稽察办对全市电力在建项目进行稽察。联合市直有关部门对全市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进行检查验收。对公共卫生国债建设项目开展全面检查。对资金拨付不及时、配套资金不落实、项目进展不够快等问题进行认真整改。
【研究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 2005年,市发改委将“十一五”规划编制作为年度工作的重点,提出总体规划的基本思路,组织19个专项规划编制,制定全市总体规划纲要,承担市区5个专项规划编制。一是深入调研。首次对12个重大前期研究课题实行公开招标,16个课题中标;选定13个课题作为全市“十一五”规划正式课题;在吸收课题研究成果、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全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二是广泛征求意见。按照基本思路起草《黄冈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讨论稿)》,组织各分管领导和专业科室开展讨论并将《纲要》提交市长办公会、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咨询委员会、市直部门、各县市区、部分省市人大代表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该《纲要》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和好评。三是突出谋划重点项目。对全市“十一五”时期重点项目进行调查摸底、筛选论证,确定重点建设项目833个,总投资1104亿元。其中,工业项目209个,投资额314.8亿元;能源项目20个,投资额226.5亿元;交通项目34个,投资额223.4亿元;农业项目233个,投资额192.4亿元;城建环保项目44个,投资额26.6亿元;社会发展项目245个,投资额91.9亿元;商贸项目48个,投资额28.5亿元。
【实施对接武汉城市圈战略】 2005年,市发改委积极履行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牵头部门职责,吸收武汉城市圈·黄冈发展战略研讨会研究成果,收集有关产业、行业融入武汉城市圈基本思路,修改完善《关于我市融入武汉城市圈的实施意见》并组织实施。承办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黄冈调研会,研讨融入武汉城市圈的基本思路、发展重点、建设项目和政策建议,实现省市两级规划的高度融合和有效对接。加强与武汉等圈内城市合资合作。组织有关县市区和市直部门到武汉等圈内城市加强合资合作。全市全年与武汉及圈内城市签订投资项目83个,总投资161.26亿元。其中,建成和在建项目74个,总投资138.73亿元;意向合作项目9个,协议投资22.53亿元。
【经济形势分析与调查研究】 市发改委坚持在摸底、分析的基础上搞好全市经济形势分析与调研。有2篇经济形势分析被市委《参阅件》采用;《全市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与下半年经济工作建议》作为市委二届九次全会会议材料印发。拟定18个专题调研计划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基中,《当前招商引资要从五个方面着力》、《切实解决土地问题,保障黄冈经济发展》等专题调研文章被市委《参阅件》采用;《关于黄冈发展大别山红色旅游,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战略思考》获省发改委2005年研究成果优秀奖。在《黄冈日报》上开辟《黄冈市“十五”发展改革成就巡礼》宣传专栏,报道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情况,展示全市“十五”期间主要成就。全年在《黄冈日报》上发表文章40多篇,编发《发展改革工作动态》27期。在全省发展改革系统经济预测监测与经济形势分析考评中获全省总分第二名并被评定为一等。
【招商引资】 2005年,市发改委把“突出抓招商”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主动招商。成功引进新昌纺织项目,投资1300万美元,其中一期工程700万美元;主要生产高档纺织化纤面料,主要设备全部安装并部分投产。同时,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利用外资200万美元的年度任务。二是积极参与招商。收集整理招商项目,建立商家数据库,从项目库中筛选出84个项目上网,开辟网上招商通道。参与组织“香港湖北周”、“韩国招商周”等重大招商活动,一批项目实现签约。三是服务招商。为招商项目提供优质服务,减化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对稳健医疗、乾龙机械等外资项目核准特事特办,深受商家好评;为汇源项目提供全程服务,参与编制二期工程建设规划,协调解决工程款纠纷、东河港治理、工厂排水问题,为该公司申报办理进口设备免税确认书,为其免税448万元。同时,为浠水福瑞德、富驰化工申报办理技改项目购置国内设备免税确认书,为其免税1323万元;为黄冈长源、罗田新等6家棉纺企业争取棉花配额计划2400吨。
【扶贫开发】 2005年,市发改委重点抓好红安高桥镇庙咀湾村扶贫联系点,稳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全年向结对帮扶户捐献扶贫款1.08万元,捐资购买化肥5.4吨;为该村陂安南县旧址修公路申请补助资金30万元。同时,积极响应市委“送温暖、献爱心”的号召,发动全委干部职工捐款1.375万元。
【经济体制改革】 一是建立经济体制改革联席会制度。市发改委联合市直27个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理顺工作关系,健全工作机制。二是积极参与市摩托车厂破产清算工作。三是组织贵族真空器皿、祥云化工等4家上市后备企业赴港参加“湖北香港周金融及上市研讨会”,为上市做好准备。三是按照实施《行政许可法》要求,重新确认保留、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将原有的7项行政许可事项,清理归并为4项;对保留的审批项目,公开发布《黄冈市发改委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暂行办法》;设立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受理窗口,规范受理、办理工作程序。对全市14家开发区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并进行全面检查、评估和验收,有11家开发区上报国家发放委审核。其中,黄金桥、小池、武穴3个开发区第一批通过审核。
(曾晓东)
统  计
【概况】 2005年,市统计局突出抓好数据质量,争创优质统计服务,精心组织经济普查,改革统计方法制度,增强依法统计意识,各项工作全面推进。
【经济普查】 按照国家统计局经普办统一部署,市统计局组织全市第一次经济普查。通过普查,掌握全市第二、三产业基本经济数据,初步建立基本单位名录库及维护更新制度,查实全市国民生产总值(GDP)总量和结构,真实反映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及综合实力,为制定全市“十一五”规划和2006年计划提供依据,得到省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的肯定。黄冈市、蕲春县、罗田县和黄梅县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
【统计方法改革】 一是正式启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GDP)核算工作。制定加强GDP核算和数据管理实施办法。从二季度开始进行GDP市级试算,实行主要数据下管一级、重大统计数据发布制度。各县市区统计局也加强GDP核算。英山县、黄梅县和武穴市较好地执行数据发布制度。二是推行和完善抽样调查方法。实施县、市、区流通与消费价格、限额以下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抽样调查,开展工业品价格、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和民营经济统计调查。三是建立市级农产品价格调查体系,启动农产品价格调查工作。四是抓好企业景气调查和企业集团直报,开展企业联网直报工作。
【统计执法】 全市统计部门围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强化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稳妥推进统计法制建设。一是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严肃查处统计违法行为。通过全系统严格执法,规范统计工作秩序,改善统计工作环境。二是加强业务培训。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培训管理办法》,加强对基层单位统计人员管理,严格上岗资格审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业务培训,取得较好成效。三是加强统计制度方法研究。针对现行统计制度方法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市局开展调研,撰写《关于加强县级GDP核算的几点思考》、《民营经济统计方法探讨》和《新时期企业统计建设的思考》等7篇文章,均被国家统计局信息网全文登载。
【统计服务】 2005年,市统计局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及时提供参考依据。一是就激活民间资本问题,深入蕲州、梅川等4个重点乡镇调研,撰写《全面激活“内资”,加快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获省局优秀分析报告二等奖。二是针对农民关注的夏收作物收购价格大幅下降问题,市农调队实地调查,掌握夏收作物收购价格、下降原因及对农民收入影响程度,撰写《黄冈市夏收物收购价格大幅下降》分析报告,引起副省长周坚卫重视。三是积极参与重大规划、决策调研活动。市局参加全市“十一五”规划、市直单位招商引资决策调研。全市统计部门全年撰写统计分析报告、信息1000余篇,市局占400余篇。其中,国务院采用1篇,省采用4篇;省市领导签批、市级刊物转载10余篇,国家局信息网采用20余篇,省局信息网采用200余篇并为全市招商引资项目提供信息咨询300多条次。四是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渠道。在全市普遍建立经济形势分析联席会制度,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定期公布统计数据。
(陈定春)
物  价
【概况】 2005年,市物价局围绕“12358”工作目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宗旨,重点抓好价格改革、价费清理、价格监管和价格服务工作,全力维护全市物价稳定,各项工作跃上新台阶。市局被评为全省“价格监测工作先进单位”、“价格信息工作先进单位”、“成本调查工作先进单位”、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市直先进单位”和“党委(组)先进中心学习组”。
【维护物价稳定】 2005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4%,比上年回落2.9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幅度控制在4%以内。全市物价部门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维持全市价格总水平稳定。一是抓好价格监测。做好市场成品粮、城市居民食品、日用工业消费品、工业生产资料、农资市场价格等9大类价格信息采集、分析、报送工作。同时,建立价格预警机制,积极应对市场物价波动。全年报送价格监测数据1万余条,编写《黄冈价格监测》10期,上报价格监测信息36份。二是快速启动价格干预机制。“三夏”和秋播期间,为遏制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上涨幅度过快趋势,市局印发相关文件,对化肥流通环节实施进销差率控制,对水稻等农作物种子、农药和农膜等市场销售价格进销和批零差率做出具体规定。三是搞好市场巡查。4月,市局组织农资市场检查小组对全市6家化肥生产企业的化肥出厂价格进行检查,对查出问题的厂家严肃处罚并责令整改。同时,加强农资市场价格不定期巡查,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和乱涨价行为。四是抓好价格调控。市局不断健全征收机构,改进征收方法,严肃征管纪律,征收工作取得进展。全年征收价格调节基金50万元;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原则,向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种植基地、农业养殖基地、肉联加工厂等单位发放价格调节基金20万元用于发展“菜篮子”工程和猪肉价格补贴。
【价格改革】 一是实施电力价格改革,统一规范用电价格。协调落实好煤电价格联动机制。除居民生活、农业生产、农业排灌和中小化肥生产用电外,其它各类用电每千瓦时上调0.046元;趸售电价每千瓦时上调0.016元。实行差别电价政策。对40家高耗能企业执行淘汰类差别电价,促进产业调整和整合。二是推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规范医疗机构收费行为。市物价局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规范与调整相结合”原则,对全市2295个市管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成本进行测算,报经省物价局和市政府审批并开始执行。
【价费清理】 一是清理规范电信资费价格。针对市区电信资费管理混乱的问题,市局召集电信运营企业负责人进行协调,平衡收费标准;对电信资费项目和标准进行全面清理审核,实行上限管理和备案制度,保证电信资费政策的严肃性,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二是清理规范房地产收费。联合市房管局对城区10个房地产开发公司商品房销售价格进行检查,重点检查房地产开发商明码标价售房、落实“一价清”和购房实名备案制度的情况并予以通报,对查出的问题要求限期整改,规范商品房销售行为。三是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文件。全市物价部门对全市100多家行政事业性单位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开展全面清理,取消223项收费项目和标准,规范行政事业收费行为。
【价格监管】 一是开展收费年审工作。采取“按系统、分时段、走出去、请进来”方法,对市直142家行政事业性单位、76家经营服务性收费单位的价费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审验。通过年审,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规范收费秩序。二是开展价格监督检查。全市物价部门围绕政府关心、群众关注的价格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加大专项整治和市场监管力度,重点开展教育收费、医疗服务价格、涉农价费、成品油价格、电信资费的价格专项检查。全年共查处各类价格违法案件169件,查出违价金额4650万元,实行经济处罚1198万元,其中责令退还消费者606万元,没收上缴财政592万元。同时,开通12358举报电话,全年受理群众价格举报112件,办结率为100%。三是推行收费公示制度。与市财政局、市纠风办联合召开黄冈城区全面推行收费公示制动员大会,部署收费公示工作,规范市直单位收费行为。其一,抓好群众普遍关心的重点项目公示。于秋季开学前夕在《黄冈日报》上公示全市中小学、中职中专、高职高校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受到社会欢迎。其二,抓好集中公示。对市行政服务中心45家窗口服务单位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进行清理审核,汇编成册,集中公示。四是推进价格决策民主化。召开天发公司管道液化气价格、城区出租车营运价格、市管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听证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价格调整必要性和可行性意见,充分采纳听证代表的合理化建议,扩大群众对价格政策的知情权、参与权,提高价格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民主化程度。
【价格服务】 一是利用价格信息服务“三农”。对粮油、蚕茧、茶叶、蔬菜等农产品价格变化实施全面监测,密切关注价格变化,及时发布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和结构调整。二是利用价格政策服务招商引资。对市赛洛天然气有限公司安装服务收费给予价格政策支持,使该公司顺利争取2500万元的银行贷款,保证全市天然气工程按时竣工。三是利用价格认证服务公正执法。按照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严格履行价格认证程序和操作规范。全年完成价格认证业务32起,认证金额6000余万元。四是服务领导决策。全年组织开展农产品成本、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培养成本、医疗服务价格、出租车营运价格等价格调研,开展成本监审,为合理制定价格提供可靠依据。五是服务重大项目。通过推行价格质押、收费及价格承诺,为地方建设筹措配套资金。对市直污水处理企业实行价格承诺,为该企业争取2500万元的国债资金;对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的收费权进行质押,使该校争取1000万元的银行贷款,保证学院正常教学工作开展。
(张 巍)
劳动和社会保障
【概况】 2005年,全市劳动保障部门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单位和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称号。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2005年,全市新增就业人员35721人,完成年任务的119.1%;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9985人,完成年任务的136.3%,其中,帮助困难人员再就业9252人,完成年任务的132.2%;新增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就业102434人,完成年任务的175.1%;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4.17%,低于控制目标。
【“两金一费”发放】 2005年,全市劳动保障部门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470.23万元,发放率100%;为75331名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38652万元,发放率100%;为33568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1813.87万元,发放率100%。
【社会保险】 2005年,全市劳动保障部门完成社会保险新增扩面72831人,占年任务的124.9%。其中,养老保险新增扩面22140人,失业保险新增扩面16350人,医疗保险新增扩面22870人,工伤保险新增扩面7657人,生育保险新增扩面3814人。全年征收社会保险费6.9959亿元,完成年任务的141.3%。
【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 2005年,全市劳动保障部门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38750人,完成年任务的223%。其中,再就业培训24694人,创业培训2093人,农村劳动力培训80920人,就业前培训23865人,新技师培训615人。同时组织职业技能鉴定18905人,完成年任务的171.9%。
【劳动管理】 2005年,全市劳动保障部门为破产、改制企业审批职工安置方案50份,审核职工档案2万份;接待来信来访、提供政策咨询1万余件(次);受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372起,处结340起,法定时限结案率98%。
【企业工资收入分配】 2005年,全市劳动保障部门开始在56家企业实行经营者年薪制,在848家企业实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同时,全面开展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发布,全年发布指导价位118个。指导企业51家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劳动监察】 2005年,全市劳动保障部门对4728户用人单位进行年检;全年处理突发事件4起,受理群众举报案件628起,处结628起;为5500名劳动者追发工资478万元。
【健全社会保险体系】 一是抓扩面。在巩固原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参保的基础上,将社会保险延伸到民营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原未参保的商贸、粮食、国有农场和“小三场”等领域及乡镇事业单位,力求做到应保尽保。全年全市有近6万名各类城镇人员纳入社会保险,为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提供有力支持。解决改制、关闭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问题取得进展。市直在全省率先由政府出资,将4500多名改制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医疗保险,受到省政府肯定。二是确保发放、兑付。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认真做好社会保险申报、登记、核定、稽核工作,与地税、财政部门配合,狠抓征收清欠,保证全市7.5万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在托管中心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失业保险金100%按时足额发放,保证参保患者、工伤、生育职工保险费的及时兑付。
【参与企业改制】 2005年,市县(区)劳动保障部门积极参与企业改革,帮助企业制订方案,审核职工安置预案,认定职工身份、工龄,宣传政策,处理纠纷,监督职工权益结算兑现,清收社保费,接续社保关系。全年全市实施改制破产企业474家,职工安置费和权益资金基本得到落实,8.8万名职工平稳退出国有系列。
【劳动技能培训】 2005年,全市劳动保障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市、县、重点乡镇三级培训网络。全年全市有技校、职校、培训中心(站、所)等培训基地、网点150多个。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取长训、短训、定单培训、厂校挂钩培训等多种途径全面开展职前培训、在岗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2005年,市劳动技校被劳动保障部授予全国文明窗口单位。
【维护劳动者权益】 2005年,全市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对4728家用人单位进行劳动用工年检,依法办理群众举报案件628起。针对社会反响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清欠工资、社会保险、劳动合同、职业中介等专项监察活动。为拖欠工资比较突出的建筑业建立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初步形成工资支付的长效机制。同时,依法受理和处理劳动争议案件,认真接待和处理来信来访,维护职工权益,促进社会稳定。
(胡 宁)
国土资源管理
【概况】 2005年,全市国土资源部门以国土资源市场秩序整顿和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目标,全面完成年度各项任务。
【服务招商引资】 5月,市国土资源局落实市区招商引资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3192亩。同时,积极组织材料,向省厅上报。筹措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汇源、太子奶、天颐油脂、长江科技等项目用地平整工程,确保项目尽快投产。国务院《关于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发出后,市局及时向上申报白莲抽水蓄能电站和市传染病医院项目,并积极协调解决土地权属、征地补偿等问题;组织有关部门和业主单位上报用地审批资料,协助完成征地及移民安置前期准备工作。在服务好招商的同时,引资360万元兴建路口加油站,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100万元引资任务。该项目于5月动工建设,10月竣工,并投入使用。
【服务国企改制】 市局积极参与国有企业破产、改制企业资产处置工作,开展土地权属调查、土地测绘、土地价格评估,提供政策法规咨询,帮助企业明确土地产权,盘活土地资产。对有线电厂、东坡宾馆、床单厂、省二机、江北船厂等36家改制、破产企业落实责任领导和服务专班,为21家企业办理土地使用权转让和土地登记手续。
【服务“三农”】 一是在系统开展“为农民增收做些什么”大讨论,继续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农民建房收费规定,清理不合理收费,防止涉农收费反弹。二是按照“四个坚决纠正”的要求,开展拖欠农民征地费的专项清理,督促完成拖欠农民征地补偿费清兑资金469万元。三是申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加快全市基本农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建设。组织实施黄州、团风蔬菜带项目的申报、评审,使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评为“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单位”。四是开展驻点村组扶贫。市局在红安县火连畈茶场团山村投资20.5万元,整修道路2.5公里,新建茶叶加工厂1个,修建抗旱泵站1座,扩建团山村水库,组织干部职工捐资济困1.4万元。
【土地及矿产资源市场秩序整顿】 一是开展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市局严格执行国务院“三个暂停”规定,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市县两级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并开展清查和整改。9月,市政府组织检查验收,检查结果并予以公示。会同监察、审计、农业部门对各县市土地使用进行专项督查,清理全市各类开发区,撤销工业园1个,压缩开发区规划面积5697.56公顷,压缩比达44.9%。同时,清理全市新上项目用地,停止违规项目用地申报,规范经营性用地招拍挂供地行为。全年共查处国土违法案件413起,立案413起,结案411起,立案率和结案率分别为100%和99.5%。9月,省政府检查组检查验收后,肯定黄冈的治理整顿工作。二是开展河道铁砂开采秩序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整治。针对年初全市河道铁砂开采秩序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整治。针对年初全市河道铁砂开采秩序混乱局面,报请市政府出台《黄冈市河道铁砂开采秩序专项治理整顿方案》并会同市公安局、市水利局联合发布公告,按照“先停业、后整顿;先治理,后规范”的要求,成立专项治理领导小组8个,抽调人员1081个,清理河道17条,查封铁砂开采船只191条,行政拘留7人。同时,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的整治,打击越权发证,无证开采,以采代探的行为,纠正越权颁发《采矿许可证》的违规行为7起,查处以采代探行为2起。
【耕地保护】 一是基本农田保护。通过层层签订保护责任书,落实保护责任。共签订保护责任状4347份,向农民发放明白卡126万份,增强群众基本农田保护意识。同时,通过组织基本农田保护检查,掌握基本农田的利用状况,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台帐。整修和新建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2407块,并将基本农田保护情况纳入公示。建立市、县、乡、村、组基本农田五级预警网络,实行基本保护报告制度,定期逐级报告巡视情况,聘请监察员385人,信息员7200人。破坏基本农田案件查处。全年共查处违法占用和破坏基本农田案件7起,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起,刑事拘留2人。全市基本保护面积33.9万公顷,实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的目标。二是严格建设用地审批管理。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强化新增用地审批的要求,严把农地转用和征用审批关,将耕地保护政策落到实处。同时,对国家明令禁止的建设项目,坚决不予受理,先后拒绝黄梅县小炼钢项目和红安砖瓦窑项目的用地申请。全市转用农地450.4256公顷,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全部符合农地转用计划和用地条件。三是开展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全年土地开发整理项目28个,新增耕地580公顷。全面完成省厅下达的土地复垦整理计划。
【市场建设】 一是完善制度,建设有形市场。初步形成土地信息公开、交易程序公开、交易条件公平、交易规则公正、服务体系完善的作业体系;建立招拍挂出让的监督工作机制。市局与市监察局召开联席会议,部署监督土地使用中违法违纪行为。建成土地招拍挂交易大厅,配备微机、显示屏等配套设施,开通网络信息传输系统,向社会公开发布土地交易信息。二是规范国土资源市场。针对国土资源市场建设中的问题,市委常委会、市长办公会四次专题研究规范国土资源市场建设各项措施。市政府并制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的意见》,进一步严格实行土地供应总量控制,加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管理。全年出让用地2444宗,实现土地收益2.17亿元。三是招商引资激活土地市场。7月,全市国土系统组团赴深圳参加首届中国城市土地运营博览会,推介地块30个,完成招商项目5个。11月,首次成功出让市区大宗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实现成交额4698万元。12月,出让摩托车厂土地使用权,实现成交额5340万元。四是发展矿业权市场。其一,切实履行宏观调控职能,严格审批。通过限制最低开采规模,提高准入条件,淘汰一批小矿山企业,新增采矿权23个,比上年下降50%。其二,开展资源储量检测核查。举办一期资源储量登记统计培训班,确保完成储量检测核查任务。其三,推行采矿权有偿出让。黄梅县塔畈磷矿在全省首次以挂牌竞卖方式实现有偿转让,实现拍卖价570万元,高出评估价230万元;蕲春县狮子河铁砂采矿权以190万元拍卖成功。全年采矿权出让由2003年的12个发展到125个,收取价款由上年的170万元发展到2400万元,提前完成省级矿产补偿费入库任务。
【业务管理】 一是国土资源规划编制。2005年,全市国土资源部门启动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并按时完成任务。7月,市级矿产总体规划通过省厅评审,县级矿产资源规划11月底前通过市级验收并上报省厅评审。同时,做好市县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准备,完成规划指标及实施评价。二是地籍基础工作。黄州、红安、浠水和罗田如期完成1:1万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其中,黄州,红安还通过省厅验收。完成全市房改房土地登记;启动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并完成登记发证任务42%。三是探索新的土地利用管理办法。建立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网络,完成2002年以来全市土地交易信息的整理、汇总、录入和上传,并对变动情况实时监控;开始运行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备案系统,完成1999年以来新增建设用地的全面清理;完成黄州城区基准地价与全市建制镇基准地价评审验收并公布实施。四是开展地质环境管理。建立地质灾害防治机制和群测群防网络,各地普遍成立地质灾害领导小组和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指挥系统,对2个省级地灾监测点、11个市级监测点派专人负责,及时掌握地灾信息。全年8起规模较大的地质灾害均未造成人员伤亡。同时,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和勘查。完成英山县地质灾害防治调查报告,启动麻城列宁小学滑坡和武穴市上郭村地面沉降自然地质灾害的勘查。积极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市局向省厅争取30多万元资金,完成麻城市列宁小学滑坡治理。五是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在全系统内开展国土资源档案评审检查,浠水县、武穴市等7县市档案管理达到省一级标准。全年整理档案2.4万卷,实现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在年初省档案局组织的评审中,晋升为省特级档案管理单位。
(舒锡志)
工商行政管理
【概况】 2005年,全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严把市场准入关,积极服务市场主体,强化公平交易执法,积极维护消费者权益,推进监管方式改革,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市局被评为“2005年市直先进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全市纪检监察工作先进单位”、“全市创学习型单位先进集体”、“全市保密工作先进单位”、“市直工业项目和企业服务协调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
【工商行政管理】 2005年,全市新注册内资企业1220户。其中,法人614户;公司制企业846户,比上年增长18.9%;注册资本1.1015亿元。全市累计登记在册内资企业17308户。其中,国有企业6373户,集体企业6766户,股份合作企业23户,法人企业2386户,其他8户,注册资本108.2044亿元。同时,严格把好市场准入关,积极服务市场主体。一是规范内资企业年检工作。全市应检企业17302户,实验企业16973户,未检企业329户,年检率98.1%。全市全年新登记外商投资企业31户。其中,合作经营12户,独资经营18户,合作经营1户,投资总额18.2563亿美元,注册资金1.1038亿美元,外方认缴9583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8%、75%、107%。全市累计发展外资企业170户,投资额4.2693亿美元,外方认缴3.3678亿美元。二是启动对出口创汇企业、重点纳税企业开通企业年检绿色通道。全市21家外企获得免检资格。全市累计发展个体工商户8.0192万户,从业人员16.6965万人,注册资本15.9777亿元;全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3731户,从业人员6.5196万人,注册资本23.7446亿元;全年新发展私营企业294户,从业人员1849人,注册资本5.7616亿元;全市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私营企业400户,比上年增加6户;出口创汇私营企业25户,比上年增加3户;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全年实现产值165亿元,同比增长15.2%。全市个体户应验照62804户,实验照59664户,验照率95%;私营企业应年检3436户,实检3136户,年检率91%。三是全面落实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全年为符合条件的下岗职工办理个体营业执照745份,为持优惠证的3900户个体户减免工商规费450万元。四是发展农业型个体私营经济。全年新发展农村个体户3.8万户,为其减免工商登记费、管理费650万元。
【公平交易执法】 一是深入开展“2005红盾护农”行动。全市9个县市区局辟有“红盾护农”行动专栏,举办知识讲座345次,印发宣传资料6.8万份;推行《农资商品市场准入办法》,与全市6025户农资经营户签订责任状,公开表彰130名诚信户。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全年取缔违法农资经营户131户;严把分类监管关,分别对B类、C类、D类企业实行监管;严把商品准入关,引导、监督经营者认真落实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备案等制度。认真落实“三查”职责,对化肥、农药、种子三类农资商品,定期抽检农资商品质量,实施农资监管问责制度。全市全年查处假冒伪劣农资商品标值520万元,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380万元。二是深化食品安全监管。全市全年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食品案件312件,取缔违法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企业15家,责令35家不具备食品经营条件企业和172户个体户停业整顿。全年集中开展整治行动3次,出动执法人员2.3万人次,检查食品经营户7.5万户,收缴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标值416.3万元。三是推动商标注册工作健康发展。重点申报具有地方特色、地理标志的注册商标,全市全年申请注册商标123件。其中,麻城福田菊、英山乌龙茶商标填补全市农产品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的空白。同时,组织开展保护商标专用权等专项行动,抽检经营户4543户,检查商品交易市场221个,没收侵权商标标识1.125万件,查处商标侵权案件43件。四是开展违法广告专项整治行动。按照市政府“五个禁止”的要求,加强对广告市场准入资格和经营行为规范,对重点媒体、重点产品广告进行专项检测,完善广告及分级监测制度、广告发布预警监测和部门联动执法机制。全市全年查出“五类”广告326条,涉嫌违法广告338条,立案查处268起,收缴违法印刷品广告3.4万份。五是开展打击合同欺诈整治行动。贯彻《湖北省合同监督条例》,严厉打击建筑市场中的强揽强包、违法转包合同,加强对公用企业“霸王合同”格式条款监督。全市全年查处合同欺诈案件16起。六是开展无照经营专项整治行动。全市全年查处无照经营案件588起。七是开展专项市场整治。全市全年端掉传销窝点5个,查处案件4起。配合禽流感防治,检查禽类产品经营门店930户;参与打击非法网吧、整治校园环境行动,检查网吧840户,取缔黑网吧130户,查扣电脑主机210台,查扣非法书刊3.6万册;开展非法矿山开采、河道铁矿开采、无照加油站、小轧钢厂专项整治行动,取缔无照经营户572。
【消费者权益维护】 2005年,全市工商行政部门加大消费者权益维护力度,在全市农村建立消协分会和消费者投诉站、12315联络站、工商法律法规咨询站,解决农民投诉难、调解难和赔偿难问题。全市全年建立“一会”103个,设立“三站”1013个,受理农村消费者投诉3972件,直接调解2726件,转交工商部门和上级消委处理1130件,为消费者挽回损失846万元。同时,在全市社区设立维权站213个,调解消费纠纷1213起。“3·15”期间,全市散发宣传单150万份,受理消费者投(申)诉1327件,现场处理864件;组织1583人开展打假维权行动,收缴假冒伪劣商品标值173万元。
【服务经济建设】 一是发展订单农业。全市形成以麻城的粮棉、蚕茧、菊花,浠水的油料、大米、红高粱,英山的茶叶、蚕茧、中药材,罗田的板栗、伏苓,团风的马蹄,红安的花生、红薯等“订单农业”网络。全市组织35家龙头企业与20万农户签订合同,为农户增收1500万元。二是积极发展农村经纪人,将扶持和发展农村经纪人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全市全年发展持证农村经纪人2600人,比上年增长38%;撮合全市农村经纪人成交额38亿元;年经纪额1000万元以上骨干大户20多家;25%的农村经纪人将业务范围拓展至省外,3户与国外建立业务联系。三是帮扶下岗职工再就业。全市全年组织结对帮扶下岗职工再就业1210人,引导下岗职工再就业人3724人。市个协在全市各地设立岗位联系点12个,开通市、县、所三级岗位洽谈热线,为3123名失业人员找到就业岗位。
(方 芳)
国有资产管理
【概况】 2005年,全市国有资产管理系统以深化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以理顺体制、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推进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 2005年,全市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以民营化为取向,实施“三个退出”,全面推进企业改革。至年底,全市原有国有工业企业339户中,实施改革328户,改革面达96.7%。其中,实行产权退出企业254户,退出面达74.9%;退出国有身份职工7.7万份,退出比例达68%。市直原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40户,实施改革39户,改制面达97.5%,产权退出面达90%;退出国有身份职工1.31万人,退出面达81.9%。全市有浠水县、黄州区、武穴市、英山县、团风县及市直基本实现民营化,浠水县、黄州区、龙感湖管理区和市直国有企业改制职工身份退出面均超过80%。
【国有资产监管】 2005年,市国资委坚持科学发展观,着手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一是国有资产监管机械的组建顺利完成。市国资委自2004年10月成立以来,坚持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公开并授权监管市级国有资产。二是组建和完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武穴市、麻城市、罗田县、英山县、蕲春县、黄梅县也组建或完善了国有资产营运机构。三是明确市国资委首批履行出资人企业名单并完成对市城建投资公司注册登记工作。四是组建市产权交易中心和湖北省产权交易中心黄冈分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搭建国有产权交易监管新平台。五是全力处置不良金融债务。市县两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抓紧与东方、长城、华融等3家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工作,收购债权项目1266个,打包资产46.26亿元,处置债权达债权总额的30%。
【制度建设】 2005年,市国资委在贯彻执行现行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在规范国有企业改制、资产监管方面建章立制。制订《市国资委业务办事规则》、《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起草《关于加强全市企事业国有资产处置监督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编印《国有企业改革文件选编》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政策法规选编》,通过建章立制,使国有资产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胡胜新)
审计监督
【概况】 2005年,市审计局认真履行审计职能,抓紧抓实各项审计工作,加强法技建设,转变工作思路和作风,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全年完成审计项目56个,查处违纪违规问题金额6.7362亿元,促进归还专项资金1.5亿元,促进增收节支4000万元,移送纪检、检察机关案件7起,涉案11人。市局获得“市直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完成市政府责任目标先进单位”、“依法行政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门前四包’先进单位”、“‘十五’期间服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先进单位”和“全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先进市”、“全省审计信息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 2005年,全市审计部门注意摸清财政改革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查处财政、财务管理中的不严格、不规范、不合法行为。重点审计市财政局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市地税局税收征管和税收政策执行情况,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和其他专业审计,审计市直部分预算单位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情况,查处违法违纪问题资金1.6783亿元,追回欠、滞拨和挤占挪用资金2439万元,促进财政增收节支1895万元。开展对黄州、红安、罗田3县(区)财政决算审计,查处违法违规问题资金1.5932亿元,追回挤占挪用资金312万元,促进财政增收节支459万元。
【专项资金审计】 2005年,市审计局抓紧专项资金审计,完成国土、教育、环卫、社保、住房公积金以及公路网建设、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等专项资金审计,查处截留滞拨、挤占挪用、损失浪费、违规收费等违纪资金5000余万元。
【政府投(融)资项目审计】 2005年,市审计局在政府投(融)资项目审计方面,完成白莲河等3座大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黄州堤防等三段长江堤防加固工程、鄂东、黄冈两职院扩建工程、湖北天颐油脂公司建设项目的投资审计,查处不按规定实行招投标、转包、违法分包、挪用、挤占专项建设资金以及高估冒算、多结算工程价款等违纪违法问题资金1亿元,为鄂东职院挽回经济损失60多万元。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2005年,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市审计局积极完成26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包括对市检察院、市公安局等15个市直部门、黄州区区长、全市10个县、市(区)人民法院院长的经济责任审计及对原浠水县委常委田清云的专案审计,查出违纪违规金额3260万元。
【省定项目审计】 2005年,在省定项目审计方面,市审计局先后组织对全市县城电网改造建设项目、全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荆门市粮食财务挂帐资金和黄石市阳新县扶贫专项资金进行审计。在全市县城电网改造建设项目审计中查出问题资金1.1亿元;在全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审计调查中查出各项不实上报额75亿元,各类违规问题资金16亿元。其中,对阳新县扶贫资金审计工作成绩突出,获全省综合考评第一名。
【破产改制企业审计】 2005年,市审计局积极完成8家破产、改制企业审计,为国有企业评估增值1000余万元,为破产企业清收债权90余万元。
【市政府目标责任落实】 2005年,市审计局认真开展门前“四包”、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档案、保密、文明创建、实行部门预算以及扶贫、治理教育乱收费、清理建设工程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工作。“门前四包”责任目标完成,无一例违纪受罚事件发生。计划生育“六率”全部达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加大教育和督察力度;保密工作方面,重点计算机防泄(失密)加大检查落实力度;文明创建方面,加大办公楼、庭院建设力度,各项硬、软件建设均得到加强。同时,组织全局干部对红安县火莲畈茶场团山村贫困户实行“结对帮扶”,投资3万元,修建抗旱泵站1座。市局办公室还被评为党委系统先进办公室。
【工作思路及作风转变】 一是在思维方式上,由专注微观向重视宏观转变。引导干部克服不问政治、不管全局、就事论事等倾向,逐步养成从微观入手、从宏观着眼,围绕大局搞审计、立足审计搞服务的良好习惯。二是在工作内容上,从四面出击向突出重点转变。对全省统一组织和市委、市政府交办的重大审计项目以及领导关注的重大问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资金量大的单位,集中优势兵力,整合审计资源,克难攻坚,审深审透。三是在审计目的上,从注重收缴向服务决策转变。要求审计干部强化服务意识,对审出的问题,不简单处罚了事,而是从体制和机制上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同时要求全体审计干部写1期《审计专报》、发表1篇理论研讨文章、提1条合理化建议。
【加强法技建设】 一是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先导,抓好干部学习教育。二是以“五个基本”建设为载体,抓好党组织建设。建成党员活动室、荣誉陈列室和电教室;以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推进机关党建。实施“党员主审”工程,要求审计干部“见帐能查,提笔能写,开口能讲,遇事能办”。三是抓好法制建设。认真贯彻审计署6号令,严格按照6号令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规范执法行为。同时加强制度建设,成立以局长为主任委员的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制定《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考核评分办法(试行)》,建立审计项目质量评分台账和审计复核台账。全年没有出现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案件。四是抓好审计执法公示制、审计组廉政情况反馈一卡一表制、审计纪律回访制和年终述职述廉制,树立坚持原则、客观公正、廉洁自律审计形象。全年全局干部拒绝被审计单位宴请106人(次),拒收礼品礼金21人(次),上交拒收不掉的钱物1万多元。五是抓好审计信息化建设。要求一线审计人员人手配置笔记本电脑一台,并对全市审计管理系统作了安排,逐步配置到位。
(王 骏)
质量技术监督
【概况】 2005年,全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不断创新标准化工作,积极推进计量工作,抓好食品和特种设备两个安全,突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维护消费者权益,积极发挥质量技术监督职能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市质监局被省质监局授予“工作目标考核先进单位”,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单位”。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2005年,全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抓好质量振兴目标责任制管理,积极推动质量兴市、质量兴企活动,实施名牌战略,狠抓质量管理基础工作,形成政府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质量振兴工作机制。全市有5个县市开展质量兴市活动并将质量作为振兴地方经济有效手段。英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质量管理和监督工作。蕲春县政府实行“一把手”工程,将质量纳入各乡镇考核目标。《中国质量报》报道了蕲春县局抓自身建设、促质量兴县的成功经验。广济药业、祥云化工、三环气门等企业运用ISO9000模式推进质量管理,广泛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夯实企业基础,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竞争力。市局争取市政府出台名牌奖励办法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祥云化工的“磷酸一铵”产品积极争创“中国名牌”,“复混肥料”又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同时,完成九资河茯苓、武穴酥糖、福田白菊申报“地理标志产品”的各项资料收集上报工作。全市全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7家,达成质量体系咨询服务协议企业4家。全市系统内所有质检机构均通过“双认”。4月,全市开展质检机构技术比武活动,有效推动质检技术机构建设。
【标准化工作】 2005年,国家级、省级农业示范区的成功建设,带动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开展。罗田县局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做好板栗产品标准化,使板栗产品标准化成为种植户的“自觉行动”。全市积极开展国家标准委倡导的“争创标准化良好行业企业”活动,有10家企业申报试点并做好迎接验收准备。同时,全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全面启动企业标准化管理建档工作,建成市县两级企业标准化管理档案数据库。制订标准备案程序规定,对全市1993年以来备案的企业产品标准进行全面清理,共清理备案标准127项。其中,注销标准36项,复审修订标准912项。
【计量工作】 2005年,市质监局以计量管理、计量执法和检定检测的市县联动为手段,在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眼镜门店眼镜配装计量器具、医用三源的监督检查方面又出新成效,受检率和合格率均达到90%以上;同时,加大强检和计量检测机构监管力度,受检率达到95.8%;完成45检测机构监督检查和计量认证复查考核;计量服务活动深入到社区、学校,为市民和学生提供水、电表、黄(白)金和眼镜免费咨询检测;与《黄冈日报》社联合组织“我心目中的计量”征文活动,增进计量与百姓的沟通,群众计量维权意识得到强化。
【食品质量安全】 2005年,为适应国务院对加强食品质量安全工作职能调整要求,全市质监部门积极发挥监管职能,取得较好成效。市局与各县市区局签订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坚持“县为基础,划分区域,明确责任,严格奖惩”的原则,定区域、定企业、定人员、定任务、定责任的食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全年全市建立符合国家要求企业质量档案286家,食品小作坊电子质量档案502家,实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分类监管;对76家取证食品企业的检验机构进行能力评审,促进取证企业生产条件持续保证;与606家食品企业(包括小作坊)签订食品质量卫生安全承诺书,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继续推进食品质量市场准入工作,全市发放食品生产许可证89张,累计达293张;组织食品质量安全专项监督检查,共检查食品企业800家,抽检产品1400批次,取缔无证小作坊68家,责令98家无证企业停产整顿;按照国家总局和省局的部署,对全市食品企业产品是否含“苏丹红”进行拉网式排查,查封扣押问题辣椒酱1540件、腐乳85瓶并及时将检查情况向市政府作专题汇报,向流向地的质监、工商部门通报情况,阻断问题食品的源头和流通链。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2005年,全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把消除隐患、预防事故作为着重点和着力点,逐步形成动态监管机制,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准。在全市实行“县安委会任命、县质监局聘用、组织关系不变、工作经费自筹”管理模式,组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协管员网络并在全市范围普遍推广。同时,建立特种作业人员试题库、压力管道普查登记数据库和特种设备重大危险源档案,提升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管理档次。全市全年无一起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维权打假行动】 全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辖区打假责任目标,突出专项整治和源头打假。一是组织开展“农资打假下乡月”活动。检查农资生产企业33家、经营门店246家,监督抽查282批次,查办案件57起,查处假冒伪劣农资货值29万余元,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达11万余元。二是对全市“小钢厂”进行集中整治。共检查涉嫌“小钢厂”25家,采取断电等措施取缔非法生产“小钢厂”3家,责令停止生产12家,共捣毁轧机、中频炉3台套,查扣“地条钢”65吨。三是加大纤维检验和执法力度。全市全年完成棉花公证检验32133.45吨,占年计划的178.5%。棉花执法和市场管理工作取得较大突破。全市质监部门加大絮棉及纺织品经营加工主体检查力度,以婴幼儿服装质量作为监管重点,解决群众关注的棉纺织品质量问题。四是有效发挥12365举报投诉信息平台作用。全年全市系统共受理举报投诉319起,立案查处240起,协调处理产(商)品质量纠纷67起。行政执法管理水平有了新提高,法院应诉行政案件12起,全部胜诉或调解;处理省局和市政府法制办受理的行政复议案件2起,全部维持原裁定。
(汪劲松)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概况】 2005年,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着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推进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不断发展。
【食品安全监管】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05年全国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安排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市局结合黄冈实际,全年抓四项工作。一是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召开专题会议,签订《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各自职责;积极争取市编委转发省编委《关于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部门职责分工有关问题的通知》,按省局要求调整充实食品安全监管领导小组。全市形成权责明确、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食品安全监管格局。二是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活动。3月,在市“两报两台”开辟食品药品放心工程、食品药品安全之声、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宣传专栏,推荐诚信企业,宣传优质品牌,引导市民合理消费。5月,开展第二届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和自我维权知识。活动期间,企业代表发出“共铸诚信”的倡议,并向社会公开承诺服务内容。同时,与市科协、市农业局、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市卫生局在黄冈电视台联合举办食品安全知识大奖赛。三是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和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协助市农业部门积极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全市新增无公害水稻生产面积32万亩,新增无公害油菜生产基地12.7万亩;协助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共巡查回访企业2560家(次),抽查食品2985个批次,责令105家无证企业停止生产销售,取缔无证小作坊56家;协助市卫生部门开展餐饮业、学校食堂的专项整治,全市共出动卫生监督员5256人次,对1249家餐饮业及学校食堂进行全面监督检查,按卫生监督量化标准共评出A级单位10家,B级单位89家,C级单位485家,D级单位73家,立案查处85家,限期改正230家。四是积极探索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其一,建立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机制;其二,在罗田县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其三,借鉴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经验,积极探索农村食品“两网”建设。
【药品安全监管】 2005年,市局针对药品监管薄弱环节,重点强化四个方面的监管。一是开展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专项整治。联合市工商局、市委宣传部等9个部门制定《黄冈市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和《黄冈市整治虚假违法广告专项行动联席会议制度》,对黄冈电视台、黄冈人民广播电视台、黄冈日报和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的广告牌、宣传单开展拉网式检查,查处珍珠明目滴眼液等违法药品广告24起。10月,组织全系统开展“关爱生活、关爱健康——拒绝虚假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宣传日活动,共发放宣传册50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10000人次。二是强化药品生产经营企业GMP、GSP认证的跟踪监管。结合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工作,组织开展三个专项行动。开展药品生产专项检查行动。于第二季度对全市13个药品生产企业和11个制剂室进行拉网式检查,组织两个专班对出现问题的生产企业和制剂室进行立案查处。召开全市安监工作会,分别与各县(市)局和药品生产企业、医院制剂室签订监督整改责任书。开展药品经营企业专项检查行动。向全市药品经营企业印发第二封公开信,重申药品流通监管的有关规定。查处违法违规经营药品的企业21家。其中,责令限期整改8家,立案查处13家,巩固了GSP认证成果。开展基层医疗机构用药专项检查行动。对委托代购药品的乡镇卫生院和已发放《基层医疗机构用药备案表》的个体诊所、村卫生室进行复查,规范药品购用行为。三是开展药品、医疗器械专项整治。重点开展境内生产配制的制剂、血液制品、特殊药品、邮寄药品、急救用药品和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专项检查;重点开展以疫苗为主的生物制品专项监督检查,查处违规经营疫苗的药品经营企业7家、医疗机构5家;重点开展终止妊娠药品专项检查。在监督网方面着重加强长效机制建设、协管员(信息员)培训、监管网络活动基金的筹措。截止10月底,全市共聘请药品社会监督员、协管员、信息员4657人,平均每个乡镇19个,形成专管队伍和协管队伍相结合的农村药品监管网络。根据农村药品监督网提供的信息,查处假劣药品案件80多起,涉案金额102万元。供应网继续推进公司直配、连锁配送和委托代购为主要形式的药品供应网络建设。截止10月底,在农村新增零售药店(专柜)367个,药品配送100%进县达乡,74%到村。通过供应网络建设,全市常用药品价格平均下降16-18%。在省农村药品“两网”建设新闻发布会上,市局和罗田县局作为市、局代表向与会17家新闻媒体介绍全市农村药品“两网”建设情况,新华社、湖北日报、湖北科技报、湖北电视台、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分别给予报道。
【基层基础建设】 市局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一是深入开展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整顿,全面实行干部挂牌上岗,推出考勤制度和“七不准”纪律,通过作风整顿,全局干部自觉按“三个代表”要求做好本职工作,为群众、为企业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二是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落实黄州区和龙感湖管理区监管责任,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力度,消除影响食品药品安全不利因素。三是争取政府财政支持,解决局机关职工宿舍楼维修和老干部活动室的维修。组织局机关干部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全年为扶贫点和市福利院捐款9150元、衣服7件,红安县张背山村70KW泵站兴建工作准备就绪,1100亩农田灌溉和农民用水问题有望得到解决。四是为食品医药企业发展创造统一开放、公平公正、竞争有序市场环境。五是局党组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局系统党的建设的意见》,重新编制职位说明书,规范行政审批工作。
(贡勇斌 袁向东)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概况】 2005年,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狠抓重大危险源监控、重大危险隐患整改、危险化学品及非煤矿山安全整治、安全质量标准化样板企业创建,加强综合监管,严格安全准入,狠抓事故调查处理和行政责任追究,抓好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全面完成年度各项目标。
【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 为将《安全生产法》落到实处,市局在年初召开全市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市政府与11个县市区政府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落实各级政府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将安全生产列为全市各项评选活动的“一票否决”。全年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6次,整改一批安全生产隐患,减少安全事故。全市安全生产工作四项主要省控制指标全面下降,连续三年被省政府评为优秀单位。全市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929起,同比增长8.15%;死亡196人,同比下降3.45%;受伤629人,同比下降5.56%;直接经济损失366万元,同比下降20.83%。其中,工贸企业发生安全事故25起,同比上升4.17%;死亡25人,同比下降3.85%;受伤5人,同比持平;直接经济损失91.3万元,同比下降0.71%。全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700起,同比上升10.58%;死亡170人,同比下降0.58%;受伤623人,同比下降7.29%;直接经济损失199.08万元,同比下降3.52%。全市全年发生火灾事故204起,同比下降2.94%;死亡1人,同比下降50%;受伤1人,同比下降50%;直接经济损失76.28万元,同比下降11.31%。全市全年发生水上运输事故1起,死亡3人,直接经济损失61万元。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经济损失四大省控指标,同比大幅下降,安全生产整体形势相对平稳。
【重大危险源监控】 一是对全市240个重大危险源实施分级管理。二是加大对重大危险源监控力度。三是全市240个重大危险源单位都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并组织演练。四是在浠水福瑞德有限公司举行应急救援演练活动,重大事故应急救援处理能力得到提高。
【重大隐患整改】 2005年,市安监局11次组织全市综合性安全生产大检查,发现隐患368处,向县市区政府签发安全事故隐患整改通知书86份,直接向县市区政府一把手签送安全生产建议书8份。对检查出的隐患,大部分已督办整改到位。
【危险化学品和非煤矿山安全整治】 一是对全市非煤矿山进行全面清理整顿。责令停产整顿非煤矿山107个,关闭不符合安全条件非煤矿山142个,炸封非法矿井17座。二是切实落实“五整顿、两关闭”工作,制定《黄冈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实施意见》,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一律责令停产整顿或关闭。全市全年责令停产整顿单位27家,关闭非法生产企业143家。三是为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监管,按照市政府《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管理的通知》精神,对全市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和批发企业仓库进行全面整治,按新标准、新门槛进行规范,全市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工作基本完成。通过各项专项整治,消除一批安全隐患,安全水平得到提高。
【安全质量标准化样板企业创建】 2005年,市安监局按照市政府《创建安全质量标准化样板企业活动的通知》精神,在全市开展创建安全质量标准化样板企业活动。为推动安全生产“双基”工作,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四个一”活动。在“四个一”活动中,坚持落实领导、落实专班、落实方案、落实创建对象,做到有目标、有行动、有声势、有效果。对全市209个重大危险源实行国家、省、市、县四级监控,实行政府领导督查制、监管部门管理制、企业法人负责制、全天候监控制和技术措施保障制,积极落实监控责任人、整改资金、监管责任、应急救源体系,至年底,全市有一批企业达标。
【安全准入】 2005年,市安监局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强生产经营单位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的通知》,把建设项目“三同时”纳入安全生产行政许可范畴。全年市级单位完成“三同时”审查验收项目22个,县级单位审查验收项目109个,新建项目的“三同时”审查率达100%。
【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和行政责任追究】 2005年,全市安监部门查处18起工贸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对2人追究刑事责任,4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对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给予相应经济处罚。对浠水福瑞德化工公司发生的压力管道爆炸重大责任事故进行公开处理;对团风县李家湾村乱挖乱采事件进行严肃查处,炸封所有的非法矿井,对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阻挠安监部门炸封矿井的主谋给予行政拘留。
【安全知识宣传教育】 2005年,全市安监部门积极做好安全知识宣传教育,使安全工作家喻户晓,全年书写和悬挂横幅标语3600多条,开辟电视和报纸专栏88期,拍摄专题片11个,在各级报刊发表安全宣传报道59篇,编印《安全生产简报》4期。积极开展“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6月,组织23家安委会成员单位参加安全生产月宣传咨询活动,发放宣传单3万多份,展出宣传展板78块。组织开展全市安全生产知识有奖竞赛活动。发放安全生产有奖知识明信片24万余份,22万多人参加安全知识竞赛活动。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2005年,全市9个三、四级安全生产培训机构为全市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服务。培训市县两级政府部门负责人和乡镇分管领导600多人、安全监管人员和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人员3000多人、特种作业人员3018人。
(龚正斌)
农村经营管理
【概况】 2005年,市经管局突出抓好农村政策落实,强化农民负担和农村财务管理,培育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努力为“三农”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有123个乡镇、4092个村、37513个小组完成第二轮土地承包延期工作,分别占总数的99%、96%、97%;涉及农户140.7万户,耕地面积429.79万亩;签订土地承包合同137.7万份,占总户数97.9%,换(补)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136.9万份,完善面积422.19万亩,占总面积98.2%。进一步完善农民负担监管体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17664万元农业税全部免征到位,农民负担总额大幅下降。全市农民负担总额5407.4万元,比上年减少2.2亿元,减幅80%;人均负担9.98元,比上年减少39.55元。全市全年未发生涉农恶性案件和群体事件,农村社会稳定。全市80%的村锁定债权债务2.98亿元,全年化解村级债务17087万元,村平化解1.88万元。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至年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91个。其中,专业合作社5个,专业经济协会86个,入会(社)员17748个;发展中介服务组织1127个;专业合作组织销售各类农产品26.57万吨,代购农资总量7.261万吨,优惠供应生资节省成员交易成本526.5万元,收购成员农产品结算总额36313万元,经营服务利润86.15万元,培训成员14226人次;会(社)员年均增加收入5390元,户平年增收221元。农村经营管理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有8个县市区完成乡镇经管站与财政所全并。2005年,全市农村经营管理系统有1人被评为“全国农技推广先进集体”,1人荣获“全省农村税费改革突出贡献奖”,7人被评为“全省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先进个人”、2人被评为“全省农业工作先进工作者”。
【土地承包管理】 2005年,市局以全面开展依法完善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延期工作为重心,全面推进。11月,武穴、罗田两县市作为全市代表高分通过省委省政府检查验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延包”工作领导小组,市局负责日常工作,县、乡比照成立工作专班,抽调人员集中办公。二是狠抓宣传发动。各级农经部门召开动员会,利用广播、电视全方位宣讲政策,统一认识。三是搞好试点示范。年初,市局深入浠水示范点指导工作,其试点经验受到省农业厅、省“延包”办肯定并予以推广。四是制定政策。针对1998年以来全市农村土地承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并提出意见,五是指导各地开展土地“延包”管理。全市各级农经管理部门围绕政策宣传、调查摸底、纠纷调处、拟订方案、确权确地、签订合同、换(补)发权证、建章立制八个阶段,依法完善二轮延包工作。六是加强档案管理。实行二轮延包数据信息化处理。同时,推行农村承包合同管理、土地流转和档案管理制度。七是注重检查督办,纠偏整改。10月,组织全市检查验收,进一步巩固二轮“延包”成果。八是调处矛盾纠纷。全市全年接待群众上访1.1037万人次,受理土地纠纷1.6848万件,调处终结1.6808万件,占承包纠纷总数的99.75%。
【减轻农民负担】 2005年,全市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围绕贯彻中央和省委两个1号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农业税免征和发放粮食“两补”政策,加强涉农收费监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一是抓好减负基础性工作。严格执行农民负担预算议、审、报、批各项程序,执行“一事一议”筹资和筹劳新标准,认真填发农村税费改革监督卡,将全市143万份监督卡全部发放到户。二是落实减负责任制。继续实行农民负担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和“四项制度”,县、乡、村三级签订减负责任状。三是开展专项治理。全年组织两次专项检查,重点检查中小学乱收费、农民建房等涉农收费并通报问题,限期整改。同时,协助市纪委查处涉农违规收费案件7起,查处涉农收费案件20件。四是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市减负办全年接待处理群众来信来访43起并都得到妥善处理。
【化解村级债务】 一是探索化解村级债务新途径。至年底,全市80%的村完成村级债权、债务锁定,全市累计化解村级债务总额5.4387亿元,村平13万元,占应化解债务的19%。同时,全力制止新增债务。二是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在全市80%村实行“双代管”,由乡镇村级财务服务中心代管村级帐务资金,加强对农村财务进行审计监督。三是开展村级班子离任审计。11月,市局在全市开展村委会换届选举离任审计并在武穴开展试点工作。全市全年有4164个村完成村换届选举审计,审计资金1.0779亿元。
【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一是广泛宣传。市局大力宣传国家政策,推介市内先进典型和国内外先进运作模式和管理经验,提高认识。二是大力扶持。市局狠抓典型示范,将全市2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荐为全省重点示范组织。三是加强管理。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努力将其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4月,对红安、浠水、麻城3县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调研并将其在全市予以推广经验。全市全年有1.个协会被评为全省知名农合组织,3个协会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其中,浠水县发展农合组织经验,受到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予以报道。
(董朝晖)